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前11 ̄3世纪建立周朝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按照京都的迁移分成两阶段,历史上称东迁以前的周王朝为西周(约前1046年 ̄前771年)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随着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周王朝为了巩固…  相似文献   

2.
彭雪开  伍姚 《中国地名》2012,(10):60-61
渌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株洲县域,上古属三苗国。宋、元之交《文献通考》:“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今长沙)、衡州,皆古三苗国。”夏、商、周。属荆州,多属扬越势力范围。春秋中期以后,多属楚国势力范围。清同治《西萱陵县志》称其境域属楚国南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0):53-53
“碣石”之地,史书多有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千古诗篇《观沧海》。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那么,“碣石”之地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1,(12):32-33
铁岭一名源于铁岭卫。据《离句丽·辛祸传》载:“明代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大明立铁岭卫”。又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六年四月迁卫于古银州(今铁岭市)地,仍为铁岭卫。”后来一直沿袭“铁岭”其名。  相似文献   

6.
长沙作为地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他周书》又名倾冢周书》,传为晋太康二年(281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2011,(12):30-31
辽阳古称襄平。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曰辽阳,(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北曰阳”,汉代的辽阳(今辽中县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09,(2):34-35
蒙城县名源于东晋曾侨置蒙郡,县治所位于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千米处。梁、北魏或为侨置区划,或为军城,东魏复为蒙郡、县。唐代定名蒙城县。关于蒙城的名称由来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商代此处属北冢,“北”与“冢”上下相合为“蒙”字。二是为纪念庄子而得名。旧《蒙城县定动说:“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宋·苏轼所撰《庄子祠记》也说:“庄子,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清燕堂诗》中有“清燕新豫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相似文献   

9.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2):63-65
《宋史·卷四九三》:“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国史始载“下溪州”。古丈县域,战国属酉阳邑地,汉为酉阳县地,隋唐为大乡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溪州治所从老司城迁今会溪坪,改名下溪州,又称誓下州。元为保靖州和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地,治今永顺县王林(芙蓉镇)。明置田家润长官司,治今田家洞,属永顺宣慰司。清初为永顺县地,道光二年(1822)析古丈坪厅,治今古丈坪(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古丈县。县治古丈坪。民国二十三年古丈坪改为古阳镇。  相似文献   

10.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辽阳得名考     
辽阳得名于唐代辽阳,古称襄平,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都邑,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关于今辽阳(1)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在辽代。这种说法系根据《辽史·地理志》中有“天显(辽太祖年号,太宗继位后沿用)十三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的记载。但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是辽阳在历史上的正式命称,却不是辽阳得名之始。虽然唐辽东都督高藏反唐后建府易辽东郡故城为辽阳之说没有明证,但唐中宗时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及唐玄宗时契丹大贺氏联盟长吐于被封为辽阳郡王事则在《旧唐书·李多祚传》及《新唐书·契丹传》…  相似文献   

12.
一、人口转型理论:现实的抽象 自近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始理性地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洪亮吉(1793年)的《治平篇》、马尔萨斯(1798)的《人口论》等,都注意到人口膨胀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1934年,法国学者兰德里(A.Landry)在《人口革命》中基于欧洲国家人口统计数据,首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将西欧人口变化分成三个序列(图1):(1)古代的原始型(高高低);(2)中世纪的过渡型;(3)产业革命后的现代型(从“高低高”到“低低低”)。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据《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武帝琳崖(今海南岛)“太守会稽孙幸调广播幅布献之”,“西南夷传”中亦载:“哀牢夷(今云南澜沦江一带的傣族)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五世纪汉沈怀远著《南越志》载“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琳珣,  相似文献   

14.
黄炜 《中国地名》2014,(10):50-51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字过庭。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干纸一类、一字万同者。有的说他足岗阳(今浙江富阳)人,有的说他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10,(3):7-8
第一,源于伶官。据《诗·邶风·简兮序》记载:“伶官,亦泠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战国,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伶官皆是内大夫,属天官所辖,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国典、祭祀、迎宾、国丧等诸多重大活动中,地位举足轻重。为了便于认读,伶官之后遂将“伶”字去掉偏旁——“亻”,将姓氏简化,称令氏。  相似文献   

16.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0):71-73
花垣,亦称花园、花园寨。作为军事、行政区划地名,历有崇山、永绥、元里、花垣之称,皆有历史文化依源。今依次作初步考释。 崇山,何以为名?崇,《说文》:“崇,嵬高也。”段玉裁注:“嵬高”为“山大而高”。古文中“崧”、“嵩”通“崇”。《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古今文中有近20种释义,其本义指山大而高。山,《说文》:“山,有石而高。”王筠旬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今有学者认为:此崇山当指今湖南凤凰县西部和贵州省松挑苗族自治县东部边境的腊尔山。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09,(4):29-35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  相似文献   

18.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东省铁路公司续修南满支路合同》,在奉天(沈阳)修建了火车站(今沈阳站北货场),同时把铁路两侧(东起今徊平大街,西至兴工街东侧,北起北七马路,南至南八马路)约6平方公里土地,划分“铁路用地”,归俄人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1,(12):33-35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的《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储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相似文献   

20.
陈建军 《中国地名》2011,(6):32-32,55
《苟子·正名》中有一段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地名尤其如此,一般来说,地名并不是凭空取得的,都有一定的命名理据可寻。盛爱萍(2004:31)“地名学犹如一座蕴藏着丰富矿产的宝山,可供挖掘的财富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