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庆市建成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大庆市城市功能区划,以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308个样品的采集、测定、分析,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较小,汞(Hg)和镉(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元素。汞的生态危害风险相对较大,有11.9%的样品处于较重及以上风险级别,镉的生态危害级别虽然较低,但中等危害级别分布范围较广。分别用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模型进行了土壤重金属镉和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两种元素的风险指数均处于安全值范围内,不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风险。  相似文献   

2.
破罡湖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采用Mapinfo专题地图制作技术和Lars Hankson指数模型对破罡湖底泥中铜、铬、锌、镉和铅5种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破罡湖底泥中铬、铜、锌、镉和铅的含量分别为110~145 mg/kg、51.9~68.1 mg/kg、119~155 mg/kg、1.05~1.41 mg/kg和38.0~62.1 mg/kg;其中,铜和镉的平均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则在允许范围内。②破罡湖底泥中铜与铬最大含量分布区域都出现在该湖东北部邻枞阳县处;底泥中锌和镉的分布也有一定相似性,最大锌含量和镉含量都出现在湖东北部的小合村以北处,而在湖东南部通江渠附近的锌含量和镉含量都是最小的;铜与铬和锌与镉具有协同毒性,其分布的空间重叠增加了其高含量区域的生态风险。③底泥中铅的高含量区域则出现在湖西湖滨带,汽车尾气排铅是破罡湖底泥中铅的重要来源。④破罡湖底泥中镉含量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影响水平,其他4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轻微,由于镉的贡献,导致破罡湖底泥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达到很强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8,自引:8,他引:128  
郭平  谢忠雷  李军  周琳峰 《地理科学》2005,25(1):108-112
以长春市区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尤其是铅和镍。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长春市土壤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且铅、铜和锌对土壤生态危害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公园>郊区耕地>工业区>住宅区>开发区。  相似文献   

4.
昆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对昆明市街道灰尘的Cu、Zn、Pb、As、Cr和Ni等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街道灰尘中重金属含量的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灰尘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Cu、Zn、Pb、As、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6.6、316.53、97.49、20.56、79.41和21.45 mg/kg,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比有较大积累,其中Cu、Zn、Pb和As都达到相对富集类,污染程度较重;重金属元素在旱季有明显积累趋势,雨季相对降低;重金属在工业区含量最高,其次为交通区,其中内城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汽车交通污染,外城来源于工业污染。灰尘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且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Cu>Zn>As>Pb>Cr>Ni,其中Cu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对珠江口滨海湿地6条代表性调查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取样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铜、铅、锌、砷、铬、镉和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43、139、29、31、0.96和0.10 mg/kg,其中除铬外,其余6种元素的浓度均已超过Ⅰ类海区沉积物标准,尤其铜污染最为严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镉在淇澳岛和磨刀门调查断面存在强和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总体潜在生态危害属中等,应当引起重视;其余各调查断面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6.
太仓市表层土壤Zn、Cu属强变异强度,呈对数正态分布;Cd、Ni、Hg、As、Cr和Pb属中等变异强度,呈正态分布。Cu、Hg、Zn、As显著高于当地背景值,以As累积指数和超背景值率最高;8种重金属除As自表层向下递增外,其余元素均为表层向下递减。土壤复合污染严重,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达中等水平,黄泥土生态风险高于沙夹垅;重金属生态风险以印染厂最大,其次为电镀厂和养殖场,产生潜在生态风险为Hg、Cd,而As、Cu、Zn、Cr、Ni、Pb等多属轻微水平。  相似文献   

7.
衡水湖湿地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测定了衡水湖湿地20个采样点底泥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并与环境背景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衡水湖湿地底泥中的Hg含量普遍高于环境背景值,为衡水湖湿地底泥中主要富集的重金属元素,而Cr和Cd基本无富集。用地积累指数、某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各个采样点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Hg为高风险元素,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主要以Hg为主;衡水湖湖内大部分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最高处为魏屯闸,然后依次为南关闸、106国道、大赵闸和湖内岛,核心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最小。另外,还对魏屯闸处的3个采样点的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于2018年6月25~27日,在河北省衡水湖设置了22个采样点,采集0~50 cm深度的底泥样品,测定底泥样品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7种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底泥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Cd、Hg、As、Pb、Cr、Cu和Zn的质量比分别为0.046~0.290 mg/kg、0.010~0.064 mg/kg、4.31~10.70 mg/kg、11.7~29.5 mg/kg、48.5~87.5 mg/kg、10.7~24.7 mg/kg和35.2~198.0 mg/kg;在22个采样点中,有9个采样点底泥中的Cd元素含量的地累积指数大于0,即这9个采样点存在轻微的Cd污染,处于轻微危害等级;每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与其它大多数金属元素含量显著相关,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各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分别与底泥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相关,Hg、Pb和Zn元素含量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衡水湖底泥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0.23,表明衡水湖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连霍高速公路运营时间不同的湾刘和小王庄断面, 按照距离公路的远近不同布设采样点, 对路旁土壤重金属(Cd、Cu、Pb、Zn、Ni、Cr)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运营时间较长的湾刘断面(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状态)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小王庄断面(总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状态)。随着距公路路基距离的增加, 多数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呈不规则偏态分布。湾刘断面的RI峰值出现在距路基50~100m之间, 小王庄断面出现在距路基35 m处。土壤Cd是最主要的风险因子, 对RI的贡献率平均为61.39%。土壤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应根据所研究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对H?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级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含量分布、化学形态、积累的生物效应及污染修复等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风险”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概念、评价方法和研究内容等3方面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对土地生态问题的关注,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统一的;土地生态安全注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生态系统风险把土地利用活动看作土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的风险源,关注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后果;(2)对于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和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选择,而不是数学模型的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侧重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评价研究,且多重复性工作,对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香港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现状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陈同斌  黄铭洪 《地理学报》1997,52(3):228-236
通过详细的土壤调查分析,探讨了香港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污染现状。58个代表性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的As、Cd、Cu、Pb和Zn分别为13、1、17、57和55/;用NaHCO3/DTPA浸提的有效态Cd、Cu、Pb和Zn分别为0.1、0.03、0.7和1.1mg/kg。  相似文献   

14.
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重矿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国英  戴雪荣 《中国沙漠》1995,15(4):374-377
本文对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研究,鉴定重矿物共27种,其中不稳定矿物3种、较稳定矿物11种、稳定矿物6种和极稳定矿物7种。重矿物组合及含量特征指示特大尘暴沉积物主要来自中酸性花岗质侵入岩并混有变质岩的风化产物。从而可以认为尘暴物源区应在甘肃北山及其东邻沙漠地带,与特大尘暴开始“起沙成暴”的主要地区基本一致。若与兰州马兰黄土之重矿物组合特征相比,现代尘暴之物源区较之末次冰期时不同。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南部景观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7个景观型、17个景观亚型。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以1: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等,编制了山东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在景观生态类型图上量算了各景观亚型的面积,并且分析了山东南部主要景观型的生态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及评估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通过回顾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义与理解,对比分析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得出主要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方向、应用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湘西亚热带地球化学景观上壤中重金属分布与土壤机械组成、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华南沿海4省区城市分类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忠暖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1,21(4):291-294
采用城市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城市经济基础分析、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南沿海粤、闽、琼、桂4省区4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9个亚类。分类结果对认识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职能结构和职能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本区域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照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适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分类为:25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100—250万人口为大城市,30—10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10—30万人口为小城市,1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镇。基于这个分类,中国城市发展应走多元化道路,城市系统和农村集镇系统将互相配合,共同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将具有阶段性和地域差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区域屋顶上与地上的风速和温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以低纬的城市昆明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内外屋顶上和地上的风速和温度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较少的,做为城市第二热力面的屋顶面附近的风度温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地上的差异,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