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新城金矿的构造和蚀变岩剖面实测、构造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以下构造和岩石地球化学同步变化特点:(1)以焦家断裂为中心蚀变岩分带为断层泥-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带-强钾化花岗岩带-弱钾化花岗岩带-未蚀变花岗岩带;(2)金矿化主要集中在硅化带及黄铁绢英岩带;(3)断裂下盘依次发育糜棱岩-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花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的机理进行了定量解释。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向断裂还是顺向断裂,均源于断层岩封闭油气,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是影响其侧向封闭油气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断裂埋深、断裂倾角和地层岩性、地层倾角相同的条件下,理论上反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即反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反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强于顺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造成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歧口凹陷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下部断层岩在反向条件和顺向条件下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条件下较顺向条件下在油气运移方向有更高的排替压力,侧向封闭能力更强,更有利于油气在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储层中富集。  相似文献   

3.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北端青川断层附近应力测量与断层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后, 余震是否沿青川断裂向汉中方向发展, 是否还会发生强烈余震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查明汶川8.0级地震后青川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 判明余震的发展趋势, 2008年6月2日~28日我们在青川断裂中段阳平关一带开展了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在3个钻孔中分别用水压致裂法和解除法得到了断层上下盘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 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 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 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 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川断层是一条逆冲兼右行走滑的活动断裂, 在汶川大地震中虽未见其活动, 但其阻隔了余震向北发展, 表明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 既是区域构造分区的界线, 也是区域应力场的分区标志线。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 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铅直应力的关系为σHhV, 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 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及近期在断层附近发生的地质异常现象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 摩擦强度取0.6~1.0进行分析, 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接近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 其中断裂东段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而言, 青川断裂带西段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湖南铲子坪金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骆学全 《湖南地质》1996,15(1):33-38
铲子坪金矿位于雪峰山构造岩带的白民山花风岩外接触带附近,是产于震旦系中的构造破碎带蚀变型金矿床,断裂和岩浆活动联合控矿,金矿化与硅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区域稳定性及预选桥位线方案是大桥建设前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是利用航、卫片地质解译调查 ,分析研究拟选桥址区及其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 ,新、老断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 ,并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 ;利用5 0至 90年代的航、卫片资料 ,分析评价了拟选桥址区长江岸带变迁及稳定性 ;对预选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优选桥位线方案进行比较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厘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位于变质核杂岩的西侧 ,倾角 10~ 4 0°,构造标志指示向北西方向 (约 2 90°)剪切。与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相伴生的下盘糜棱岩剪切方向也是北西向 ,这与瓦子峪拆离断层运动相关。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锆石U Pb年龄、40 Ar/3 9Ar热年代学和上盘阜新盆地中生物地层的时代研究表明 ,地壳伸展和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2 7~ 116Ma)。我们未发现以前文献报道的医巫闾山是一对称的变质核杂岩的任何证据。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以及WNW侧的拆离断层的厘定会加深我们对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包括野外构造研究以确定拆离断层和下盘糜棱岩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采集样品以研究变质核杂岩的地质 /热年代学和变质核杂岩范围内的岩体成因。我们认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边界重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致使地壳升温 ,从而导致经造山作用而加厚的地壳垮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河源断裂带南西段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后,确认新塘断裂呈NE方向展布,区域上可与河源,江门断裂相连,为一条具有区域性大型盆岭式拆离断层,具有下拆离盘(变质核杂岩),低角度韧性,脆性滑脱剪切带及上拆离盖层的构造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其控制了一系列大小不等,平行拆离断裂层发育的白垩纪-第三纪断陷盆地,即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又是一种重要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9.
围绕库车前陆盆地内某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剖面,实测统计该剖面不同构造部位的剪切裂缝,分析断层转折褶皱中剪切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剪切裂缝有2种类型,一类是与岩层面高角度相交的高角度缝,广泛发育在构造各个部位;另一类是与层面近于平行的顺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面附近,并随岩层的变形,产状发生改变。远离断层面,剪切裂缝发育程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下盘裂缝发育强度的减小大于上盘,上盘裂缝发育强度整体大于下盘。褶皱内层剪切裂缝较外层发育,褶皱两翼裂缝发育强度大于褶皱枢纽。断层产状的改变,会引起上盘运动状态的改变,使得在上盘活动轴面附近出现应力集中,局部剪切裂缝发育强度出现增大现象。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断层形成前主要发育与层面高角度相交的区域性剪切裂缝;断层形成初期,断层面附近两盘牵引变形不明显,上盘穿过断坡下部破折点处活动轴面的部分会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即与岩层高角度相交剪切缝和与断层面低角度相交剪切缝;牵引构造明显时,断层面附近两盘弯曲部位会产生顺层剪切裂缝,两翼的裂缝发育强度大于枢纽。   相似文献   

10.
水银洞金矿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P_3l~1)中矿体主要为生产探矿中新发现,地质勘探中未发现该类金矿体的大规模存在;主要以构造控制的白云石石英脉粉砂质粘土岩型为主,灰岩类及白云石化钙质砂岩类含金矿体为辅,白云石石英脉粘土岩型矿体是以品位高、厚度薄、稳定为特征,该矿体受灰家堡背斜轴附近的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控制,主要分布于F_(301)断层上下盘,含金热液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向上运移(刘建中.2003)、再向有利的层间滑动及北东向陡倾斜次级隐伏逆冲断裂构造富集成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其上盘层间白云石英脉为明显找矿标志,对灰家堡背斜深部找矿及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河源断裂带地热成因及与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广东省河源断裂带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形成机制和利用前景尚不确定。为此文章开展了多学科综合分析,获得以下初步认识:温泉是断裂带内深循环地下水被地温加热而成,断裂剪切热和花岗岩浆残余热的贡献基本可以排除;沿断裂展布的厚层硅化带是古水热活动的产物;硅化带形成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与河源断裂及河源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活动对应,现代构造应力场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挤压,与古应力场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今构造应力场使得北东向河源断裂呈右旋挤压运动,而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左旋张剪,导致地下水循环格局也发生相应改变;目前温泉沿河源断裂呈带分布,沿北西向断裂呈线性溢出,断裂交汇部位是热泉上升的主要通道。总体而言,河源地区拥有令人鼓舞的地热资源及应用前景,有可能达到建设地热发电厂的目标。建议继续深入开展地质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学和地热成因机理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更好地定量评价地热潜能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北缘石合拉沟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最近在包头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黄河南部鄂尔多斯北缘隆起带中发现了由北向南逆冲的石合拉沟推覆构造。上盘逆冲推覆体由基底浅变质的石英岩、黑云变粒岩和大理岩构成,推覆在晚石炭统太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之上。野外地质关系表明逆冲推覆变形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与河套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缘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晚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同时的,逆冲推覆方向相反,构成了以现代河套盆地为中心的晚侏罗世背冲型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对探讨华北地台北缘中生代地壳构造变形特点和新生代河套断陷盆地基底构造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NORMAL-SLIP ALONG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FAULT, NORTH TIB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RMAL-SLIP ALONG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FAULT, NORTH TIBET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剖面,运用平衡剖面复原技术,将贝尔凹陷划分4个形成期:断陷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断坳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坳陷期(青元岗组)和萎缩期(新生代);4个改造期:南屯组一段及南屯组二段沉积末期张扭变形期、伊敏组沉积末期张扭变形期和青元岗组沉积末期反转变形期.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东昆仑新生代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的ETM图像进行了详细地质解译,建立了新生代地层和新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准确勾绘新生代地层的界线和确定新生代断裂位置。通过野外地质验证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填图单位,新生代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断裂和近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验证结果对比表明,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新生代地质填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闵桥油田阜宁组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闵桥油田位于苏北盆地内东台坳陷西部金湖凹陷的东南部,阜宁组中发现火山岩油藏。本文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闵桥地区的基本构造特征是断裂构造发育,阜宁组表现为背斜构造形态,地堑是断层的基本剖面组合形式,帚状构造是断层的基本平面组合形式,阜宁组和三垛组是断层的两个集中发育层段,断块掀斜旋转明显,断鼻圈闭发育在断层的上升盘,阜宁组断层具有封闭性。闵桥地区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阜宁期断块形成阶段,戴南期断层休眠阶段,三垛期断层再次活动阶段,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构造稳定阶段。闵桥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明显,地堑式断层反映出构造迁移,新生代由西降东升变为东降西升,火山岩构造圈闭定型于阜宁期末。  相似文献   

18.
位于辽西凌源市南部的牛营子-邓杖子地区侏罗系地质问题多年来困扰着地质学家。争论最多的构造形迹是一套平面上呈狭长矩形,以断层为界的近直立中元古界常州沟组石英岩,及局部长城系顶部地层。这套地层绵延35 km,呈北北东展布。其西界为近直立的大齐子断层(新命名断层)和大部分向东倒转的陡倾下侏罗统邓杖子组;东界为近直立的朱杖子断层(新命名断层)和西倾的中侏罗统郭家店组。前人的构造解释倾向于大齐子断层为邓杖子组一侧下降的陡倾正断层,朱杖子断层为郭家店组一侧下降的陡倾逆断层。文中不同意这样的解释,并发现有证据表明上述两个断层都形成于之前尚未识别出的侏罗纪构造事件时期。将大齐子断层解释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形成的一条向西逆冲的断层,沿着它使长城系推覆于邓杖子组之上,然后,该逆冲断层上、下盘地层共同卷入后期褶皱变形当中。朱杖子断层原本为正断层,形成于原来未识别出的中侏罗世伸展变形阶段,并构成了郭家店半地堑边界断层。朱杖子断层沿着向东倾斜的常州沟组石英岩与串岭沟组页岩的界面发育。随着断层的发育,位于常州沟组石英岩之上的串岭沟组及长城系上部地层发生拆离沉降并被埋藏在半地堑之下。随后,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或晚侏罗世早期收缩构造变形,改造了邓杖子-常州沟-郭家店组构造组合的几何形态。本期改造导致以下结果:(1)朱杖子正断层发生反转成为逆断层;(2)蓟县系沿着杨杖子-瓦房店逆冲断层向东掩覆于断层围限的长城系地层及相邻侏罗系之上。同时,邓杖子组倾角加大并向东倒转。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侏罗纪构造演化过程远比原先所认为的要复杂。  相似文献   

19.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布格重力和航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和NE向3组断裂系统。近EW向断裂是深部主要断裂系统,大部分断裂深及30km以上,其中有些断裂是以往很少为人们关注的; NW向断裂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深度相对较浅,大都在10km左右,不超过20km; NE向断裂虽然地表出露最广,规模最大,但只有广州-恩平断裂可深及30km 以上,大多数也相对较浅,特别是以往一些被称为深大断裂的断裂只有10km左右深度,不超过20km。上述工作新成果同传统概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大断裂格局有较大改变。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大断裂”的新概念及理论分析、解释这种格局的改变。并认为它对研究新构造、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找矿、找水、地质灾害等方面或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还阐述了近EW,NW和NE向3组断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认为前二组断裂活动较NE向断裂更活跃或更新一些。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连接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交通运输干线工程,该通道的建成对于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而通道区域的围岩条件及岩石的力学性质对于该工程施工方案的优选十分重要。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海域地层钻探和地层剖面实测以及岩石力学性质分析表明:通道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四系、新近系与上元古界;其中第四系厚10~120 m,主要是一些松散的沉积物,没有隔水层,稳定性差;新近系不发育,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分布,主要由大孔隙的玄武岩构成,其抗压强度等岩石力学性质指标偏低,且低于正常值;而上元古界则由石英岩与石英岩互层的板岩和千枚岩构成,石英岩稳定、坚硬,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大,板岩和千枚岩属于软质岩石,遇水易软化。因此,在已有的"全隧道"和"南桥北隧"两种方案基础上,建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北隧"段采用深埋隧道法,即该隧道不仅应穿越上部的第四系和新近系,还要穿越上元古界与石英岩互层的的板岩和千枚岩,而设置于石英岩中。根据通常采用的利用围岩确定隧道最小埋深的挪威法,建议北段隧道的最小埋深应在65 m左右。另外,由于石英岩比较坚硬,因此,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宜采用钻爆法和TBM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