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在研究银河系结构时摆脱由运动学不确定性带来的困难,本文导出了沿银道面切向点轨迹HⅠ和CO发射度的径向和银经分布。所用的谱线资料范围是10°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文献上惯用的表现银河系分子谱线巡视结果的完全平滑了方位信息的径向分布方法,我们发展了原子气体或分子云参量的分环银经分布图,(X—l)_i图,它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方位信息。用现存旋臂模型结合这种图我们得到的银道面旋臂区和臂间区的E(HI),E(CO),E(~(13)CO)和N/S(~(13)CO)的两维对比度约为1—2。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一项分子云平均寿命的实测研究结果。采用分子云的云-云碰撞生长模型,从~(13)CO的银道面(l=27°.85-40°,b=0°)观测资料得出的分子云的质量谱导出了星际分子云平均寿命的下限,其值为1×10~9年。  相似文献   

4.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5.
对Ursa Major区域的高银纬分子云HSVMT 27的~(12)CO、~(13)CO和C~(18)O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这块分子云~(12)CO的激发温度较低,并探测到一定的C~(18)O辐射,但由于其发射较弱故未能成图.在0.17 km·s~(-1)的速度分辨率和0.08 pc的空间分辨率下,认证了26个~(13)CO分子云核,它们的本地热平衡(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LTE)质量在0.5–10 M_⊙,均小于其维里质量,且并未发现有红外点源与云核成协.总之,数据显示在这块分子云中并没有恒星形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吴凌翔  杨戟 《天文学报》2005,46(2):136-144
对MSX红外暗云G79.2+0.38的11'×7'的区域范围进行了12CO(1-0)、13CO(1-0)和C18O(1-0)谱线的同时观测.观测到的两个C18O(1-0)谱线所界定的云核峰值分布分别对应MSX A波段的两块高消光区域.该区域的氢分子柱密度N(H2)-(5-12)×1022 cm-2,平均密度n-(3±1)×104cm-3.两块分子云核的13CO的线尺度分别是1.7和1.2 pc,而C18O的线尺度分别是1.2和0.6 pc,它们包含的质量为2×102-2×103M(?).分子云核的视向平均密度结构可用幂函数(?)(p)-p-0.34±0.02表征. 13CO和C18O的丰度和典型的光学暗云相比低了4至11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13CO和C18O的相对丰度比X13/18随柱密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丽云  高煜 《天文学报》2008,49(2):144-158
利用青海站的13.7米射电望远镜对河内24个与水脉泽源成协并有红外Spitzer数据的巨分子云核进行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平均的成图范围为81×81.并全部探测到了C18O的谱线发射,其中11个源有较大范围(51-81)的C18O成图,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C18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余的13个源由于信噪比低或者成图范围较大等原因,没有进行如此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对样本中的11个已成图的稠密核进行了云核特性的分析并统计比较了CO与13CO,13CO与C18O及CO与C18O谱线积分强度之比(R12/13,R12/13,R12/18),结果是,C18O是光学薄的,可以探测到云核更加细致的结构.从核中心到边缘,3种谱线积分强度比是逐渐增加的.CO与13CO的谱线积分强度比R12/13的范围在2-6之间;13CO与C18O的比值R13/18范围在4-20之间波动,中心区域其值大部分集中在6-12之间,变化范围波动不是很大;CO与C18O之比R12/18在13-90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加致密的云核中心该比值集中在13-50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由Binggeli、Sandage和Tammann提供的Virgo团天区星系视向速度所确定的6°核区域的352个成员星系,得出团的Virial质量为μv=2.7×10~(14)μ。总光度L_B=2.0×10~(12)L,质光比μv/L_B=136,以及光度质量μ_L=4.1×10~(13)μ,Virgo团有着和Coma团类似的速度弥散度轮廓,近团中心部分的星系速度弥散度有减小的趋势。团星系呈现明显的形态分层,早型星系较之晚型星系明显向团中心聚集,速度弥散度较小(615:827公里·秒~(-1))。分析表明,Virgo团所经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很短,质量分层效应很不显著,是一个年轻的不规则星系团。  相似文献   

9.
使用日本国名古屋大学4m射电望远镜于1994年12月22日对分子外流区W75—N的~(13)CO(J=1-0)跃迁(110GHz)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7×7个观测点(grid 为2角分)的积分强度MAP图,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双峰谱线进行研究,得到了该区域~(13)CO源的两个成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AFGL 5157进行了24′×24′(12 pc×12 pc)的成图观测,得到了该分子云的~(13)CO(J=1-0)和C~(18)O(J=1-0)云核各自的分布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在云核的边缘位置,同位素丰度比X[(~(13)CO)/(C~(18)O)]约为10,接近于巨分子云的比值.~(13)CO和C~(18)O云核的维里质量小于云核质量,具有引力不稳定性,且C~(18)O云核更易塌缩.C~(18)O分子云核的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分子云柱密度分布分别为1.1×10~(23)×z~(-0.43)和4.6×10~(25)×z~(-0.58),z表示到云核中心的距离.由~(12)CO(J=1-0)高速线翼成份的测量,估计了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求得外向流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近似为m∝v~(-1.8).~(13)CO分子云核的恒星形成率为23%,该区域可能受反射星云NGC 1985的触发而正在形成中大质量恒星或者星团.  相似文献   

11.
引力常数变化对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和估计了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对地球角速度和日长变化的影响。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包括了引力常数G随时间、空间以及速度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另外也估计了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日长变化产生的效应。其中有些研究对探讨地球自转变化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年来我们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并以实际预报算例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研究了表面边界位置对太阳ρ模绝热本征振荡频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v4000μHz的中低阶p模,表面边界置于温度极小点所引起的本征振荡频率的计算误差随着v和l的增大,表面边界点位置对太阳理论振荡频率的影响增大,色球结构对太阳p模振荡频率的影响已变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对钱德勒摆动椭率及长轴方向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9,40(2):139-141
证明地球的三轴性对钱德勒摆动椭率的影响只有1.8E5,,可以被忽略.假定极潮为平衡潮,求出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将使钱德勒摆动有0.013的椭率,主轴方向大约指向东经6°.采用傅里叶反卷积方法对SPACE92和BIH的极移资料进行分析,求出逐年的长期极移、周年极移和钱德勒摆动的参数,然后将钱德勒摆动归算到同一历元,证明钱德摆动椭率约为0.011,长轴方向约为东经9°,与理论结果十分符合.  相似文献   

16.
日长变化的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中的反向传播模型(BP网络)可用于预报日长变化。BP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神经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网络结构。该文分析了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算法,选用最小均方误差法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将此应用于日长变化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星际探测的需求,本文建立了在新的精度要求下土星卫星运动对应的力学模型,具体讨论了土卫八的运动,并针对主要摄动源土卫六的引力作用,建立了轨道变化的分析解,以此表明建立了土卫运动理论该采取的途径和精密定轨宜采用以轨道根数作为状态量的数值定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 2 0 2个太阳附近疏散星团的视向速度和自行观测资料 ,对太阳的运动和银河系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其中 ,距离在 0 .5kpc到 2kpc之间的 12 8个疏散星团对平均太阳运动分量的解算结果是 (u0 ,v0 ,w0 ) =(- 13.8± 1.4 ,- 5 .0± 1.6 ,- 11.6± 2 .9)km/s ;Oort常数和银河系径向运动参数的解算结果分别为 (A ,B) =(16 .9± 1.1,- 11.6± 2 .6 )km·s- 1·kpc- 1及 (C ,D) =(2 .5± 1.1,- 2 .1± 0 .9)km·s- 1·kpc- 1。  相似文献   

19.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