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工程测量方法研究了山西应县木塔是否垂直,层与层之间是否处于扭曲状态,塔底座是否在同一高程上等问题。结果表明,木塔处于复杂的顺时针扭曲状态,证实木塔的损坏是历史地震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地理位置,交通,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概况,综述了大同盆地的地质与构造,新构造活动,深部构造等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活动对木塔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证了纳米复合纤维技术用于修缮应县木塔的目标、做法、效果和优势 ,指出用纳米复合纤维技术修缮山西应县木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山西应县木塔环境地质及活动断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工程钻探的方法对山西应县木塔西北侧的活动断层及其环境地质等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地层年代,获取了研究木塔损坏原因的地质样品。  相似文献   

5.
对山西应县木塔采用纳米复合纤维加固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西应县木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稀世珍宝,如何妥善地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遗产,使之在加固时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根据长期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用纳米复合纤维加固应县木塔的建议,介绍了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的特点,分析讨论了加固时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山西应县木塔损坏的原因及其环境地质研究项目的由来,研究目的,研究了思路与技术方案等。指出这是用地震地质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山西应县木塔与历史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应县木塔与历史地震的关系是制定修缮应县木塔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详细研究,对应县木塔的建造时间、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对木塔的影响以及历史上2次加固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地震烈度给出了最保守的估计,并结合木塔的场地条件和木塔的结构,提出了对应县木塔抗震加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用物探方法研究了山西应县木塔西北侧的断层状况及塔院区地层的分布状态,地下水流向,地层承载力等。物探结果显示,木塔西北侧存在着现今活动的断层。  相似文献   

9.
层析技术用于考古——山西应县木塔的基础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地震学报》1998,20(2):201-209
用高科技对古文物做无损探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用地学层析成像技术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探测结果.阶基内部的填土为三圈结构: 内核坚硬均匀完好,呈圆台状; 外侧面已有不少放射状的沟槽坍塌;中圈层为加固层,2~4 m厚,强度降低;最外圈为保护层,孔隙度很大,承载力较弱.在阶基内核里发现一个异常体,上层呈圆形,吸收系数反转加大;下层呈长条形,吸收系数很小.该异常体可能为人工活动造成的扰动. 上部为松土充填的通道,下部为隐蔽洞室.阶基外围地基部分的结构均匀、完整、良好,北侧两个松软弱化的区域与地下水的长期径流排泄有关.木塔向西北和东北二方向的倾斜与地基北侧的继承性沉降运动、阶基外层的承载力较低、地震影响和木料变形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工程地质研究,样品分析,标准贯入及静探等方法的试验,测试得出了塔院区塔基的工程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承载力,木塔自重对塔基土的影响等一系列可靠的数据,认为,塔基土的承载力远大于塔身自重,塔基土的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属有利建筑抗震场地,对木塔损坏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广阔的大同盆地里,蜿蜒的桑干河畔,耸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木塔,这就是建于辽代清宁2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以30.27米的底径,67.31米的高度,卓越的建筑技巧,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木构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木塔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文化统一的一个杰出象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辉煌标志,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成了地震科学考察的一个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2.
刘光勋 《山西地震》2002,(4):28-29,42
论述了山西应县木塔在历史地震和工程抗震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应县木塔维修方案的意见 ,认为应在保持木塔整体结构的前题下 ,针对性地进行加固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对 1999年 5月 15日山西省应县—浑源 ML4.6地震宏观烈度考察的基础上 ,得出极震区烈度为 度 ,呈椭圆形 ,长轴走向北东 ,长度 13km,短轴 10 km,面积 10 2 km2的结论。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构造 ,认为北东向的恒山北麓断裂是控制大同盆地的南部边界断裂 ,为控震构造 ,北西向的次级活动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 ,该次地震破坏较重的原因是由于震源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汇集和补充了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扭动的有关研究,结果看出,该地块是一完整性好而活动剧烈的地质块体,其周边活动断裂可拟合为一椭圆,地震、地质等资料表明,地块存在着反时针扭动趋势.用椭圆截面柱体扭转作模拟时,力学结果解释了地块周邻多种地质现象.根据剪应力分布的扭动形成的隆起、沉降中收区,划出了强震危险区.它们与7级以上地震分布吻合较好.大华北第三次地震活跃期(1484—1739)中,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危险区,且每区都有.  相似文献   

15.
当墨西哥城从1985年9月19日地震和9月20日晚上较大余震的破坏中清理出来时,地震学者正开始研究这两次地震所产生的资料。如同1985年3月3日智利大地震的情况那样,墨西哥地震也发生在仪器布设密集的地区。斯科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伯恩(JamesBurne)说,就地震波资料而言,“这将是历史上记录得最好的地震。”因而科学家们开始从那些加强监视的地震中建立一个数据库,希望能对地震机制提出新  相似文献   

16.
大地震在主破裂前往往行成地壳变形,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峰值后的变形阶段,常有大量介质破裂及裂隙间的粘滑产生,反映到地倾斜记录仪上,表现为固体潮形变异常。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远场前兆往往出现在对应力、应变变化反应灵敏的特殊构造部位。佳木斯地震台可能处于这种特殊的构造部位,其前兆异常对1000km以外的日本及日本海域的地震有明显短临前兆反映。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震源机制与GPS同震位移场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利用高精度水平仪对LS05、LS06等6个GPS连续观测临时站观测墩进行了倾斜测量,对SCTQ墩面水准点高差进行了复测,并对该区域地表变形进行了调查。倾斜测量结果表明,LS06等5个站观测墩相对建站时均无明显倾斜。LS05站观测墩标的确相对建站时发生了倾斜,估计其倾斜量在0.4°~1.2°,倾斜方向以NW为主。无论该点倾斜发生于哪个时段,均不影响同震位移以S向运动为主的特征。对SCTQ基准站观测墩面水准测量结果表明,该站点观测墩非常稳定,未发生倾斜。野外地表调查表明,地壳挤压缩短变形特征较为明显,LS05测点周边确有SW向加速运动和剪切变形现象。综合分析认为,LS05、SCTQ和LS06等GPS测点表现出的左旋应变释放特征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8.
宁波地震台VS垂直摆倾斜仪在中国台湾南部3次中强地震事件中,震时响应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因3次地震事件处于该台近正南向,震时响应方向性一致,记录图形相似,最大异常量NS向小于EW向,且震级越大,震时响应振幅越大.  相似文献   

19.
1631年湖南省常德地震的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为震中,根据梅世蓉-萨瓦连斯基有关震中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谢毓寿的统计结果,得到的震源深度为15~18km。最后文中还讨论了历史资料考证、判别的问题和不同地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路段作为交通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的破坏将会严重影响交通流量,甚至会使整个交通中断.本文讨论了路段的震害现象、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简单介绍了公路的地震破坏评估方法.根据唐山和海城地震中铁路震害的统计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铁路在各烈度下的震害评估模型,并分析了其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