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强、弱年水汽输送的异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50-2002年NCAR/NCEP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计算全球格点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强、弱年候平均水汽输送的异同点.水汽输送强、弱年都存在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带,但是又有显著的差异:(1)南半球越赤道、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水汽输出量不同.(2)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3)中纬度向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地区输送水汽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带在水汽输送强年明显、弱年不明显.(4)在水汽输送强年中国云贵高原-长江中游-华北-东北南部有一条明显的水汽输送大值带,中国中、东部均有水汽输送,只是中国东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相对较少;在水汽输送弱年仅中同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南部有弱的水汽输送.(5)水汽输送强年的变化较为平缓,而水汽输送弱年则比较迅速.东哑地区偏南风水汽输送在水汽输送强、弱年的相同特征是:特征线南撤的速度非常快,在20°一30°N附近有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入,并取代西南风水汽输送;不同之处是,水汽输送强年建立的时间早、能够到达更北的纬度、强盛期长、撤退的时间迟.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风水汽输送在水汽输送强、弱年的共同点是,西界均为95°E,由建立到强盛的速度郁非常快,在强盛期突然就东撤到130°E以东的区域;不同点是,在160°E处东南风水汽输送建证的时间不同,强盛期不同,纠达西界的时间不同,印度季风槽在95°E以西形成的东南风水汽输送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不同,西扩和东撤的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8年NCEP逐日资料和TBB逐日资料,探讨了低纬度对流活动和副高周边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南撤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低纬热带对流加强,且110°-150°E地区的南北向垂直经圈环流下沉区北移,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北跳现象。另外,诊断结果亦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纬向水汽输送的显著减弱亦预示将出现副高的北跳,而西太平洋地区低纬经向水汽输送减少一候之后,副高南撤。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南撤与低纬度的对流潜热释放、中纬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的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副高活动变异与前期水汽输送及其对流特征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秋季东亚地区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水汽源地,结果表明:秋季各个月东亚大陆的主要水汽来源地并不相同,9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10~11月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从夏季型到冬季型水汽输送的转换特征表现为: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输送的显著减弱、消失直至转向,东亚南支偏西风水汽输送的逐渐建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的加强西进。秋季亚洲季风区范围最大的强水汽源地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115~120°E,15~25°N)。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8年NCEP逐日资料和TBB逐日资料,探讨了低纬度对流活动和副高周边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南撤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低纬热带对流加强,且110°-150°E地区的南北向垂直经圈环流下沉区北移,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北跳现象.另外,诊断结果亦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纬向水汽输送的显著减弱亦预示将出现副高的北跳,而西太平洋地区低纬经向水汽输送减少一候之后,副高南撤.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南撤与低纬度的对流潜热释放、中纬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的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副高活动变异与前期水汽输送及其对流特征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段玮  段旭  徐开  杨家康 《高原气象》2015,34(2):307-317
水汽是大气探测最关心的要素之一。从青藏高原东南侧出发,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利用水汽气候诊断方法结合区域地形研究了该区域的水汽分布、输送与辐合辐散特征,并讨论了探空站布局。水汽输送分布与大气可降水季节差异均表明,青藏高原东南侧是夏、秋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影响的季风过渡区,也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之一,尤其在秋、冬、春季此通道的水汽输送更为关键。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大气可降水量比西南侧明显要大,这与低纬高原和青藏高原南侧南凸弧形构成的地形组合有着密切关系。青藏高原东南侧地形对水汽辐合、辐散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既有经向、纬向差异也有高低层差异。复杂的水汽分布及输送特征需要加强水汽探测。通过对水汽探测关键区的量化研究表明,滇西北—藏东南—缅北地区、滇东—黔西地区以及滇西南地区是观测需求较为显著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区夏季水汽通量场的分布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总水汽通量表达式 (1/g)()=(1/g)()+(1/g)() 计算、分析了东亚地区1980~1982年7月份的水汽通量场,对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分布和结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30年三峡库区洪涝特征及建库前后致涝气候因子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峡库区1980—2007年逐日雨量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三峡库区洪涝变化特征,并对三峡库区洪涝典型年份大气环流形势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洪涝年份不同关键区水汽输送特征。近30年来,三峡库区洪涝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近年来,三峡库区年均洪涝和区域性洪涝强度均呈减弱趋势,而区域性洪涝较为频繁;大气环流合成分析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显著加强,导致经向性环流增强,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纬北上暖湿气流交汇,有利于三峡库区降水,易于产生洪涝灾害;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在蒙古和我国东北地区的环流背景合成明显不同,蓄水前典型洪涝年份环流异常更有利于降水;在强盛的偏南气流影响下,蓄水前典型洪涝年份水汽输送指示特征较蓄水后的洪涝年份水汽输送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三峡库区降水;典型洪涝年2004、2007年,关键区水汽输送有明显的候变化特征,但在典型洪涝事件中各个关键区水汽输送指示特征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NCEP/NCAR 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用水汽输送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同期中国站点降水资料,在讨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逐候演变的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经向水汽输送定义了一个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对110~120°E纬向平均的水汽输送通量而言,其逐候演变可反映出东亚夏季风的进退过程。定义的水汽输送指数可表征夏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高(低)指数年对应的副热带季风偏强(弱);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高度的同期正相关,高(低)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多(少)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此外,来自西太平洋经南海北上的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的辐合很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异常降水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8--1996年全球逐月、2008年1月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国南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空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是这次灾害性天气重要的冷空气源地;700hPa异常偏强的低空西南风急流以及低空急流大风速中心随时间沿急流轴的传播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充足的动量、热量和水汽;850hPa流场西太平洋上空异常东南风、印度洋上空异常西南风以及850hPa垂直速度场中国南部大陆异常上升气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08年1月中国南部的天气;赤道辐合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支槽的异常,致使东亚上空不仅存在异常的南支槽前西风带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风带水汽输送,还存在异常的由印度洋经孟加拉湾向中国南方大陆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16日~17日,山西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全省普降中到大雨,太原、阳泉、长治、晋中、忻州、临汾、吕梁、运城的大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或暴雨。我们利用多普勒雷达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并结合闪电定位系统的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零速度线在测站近距离两侧弯曲程序不一致是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运动的迭加所造成的,低空长时间各种形式的大气辐合运动结构为暴雨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水平输送和上升运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0-2015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面温度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不同尺度水汽输送和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AR)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DO、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在PDO正位相时期,时间平均的水汽输送将大量水汽从太平洋北部和中部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13.
左璇  肖子牛 《气象》2013,39(9):1096-1102
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确定了冬季欧亚(EU)型遥相关逐候指数持续性异常的标准,继而分析了EU指数持续性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对应时段的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1957—2010年的54个冬季共发生了26次异常过程;正、负异常过程各有三个高发时段分别为12月、1月第2—5候、2月第4候至3月第1候,以及12月第4—5候、1月前3候、2月第3候至3月第1候。选取200、850 hPa分别代表高低层大气,对异常过程合成分析后发现:指数异常时,高低层大气具有强的EU型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受EU指数异常影响,差异显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局部地区的降水差异显著;正异常过程中,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的影响,我国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北风,温度普遍偏低,降水偏少;负异常过程相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8月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力  马梁臣  沈柏竹  董伟  隋波 《大气科学》2016,40(3):630-646
本文根据影响天气系统和雨带位置的不同将2010年7~8月东北地区出现的22个暴雨日划分成了三类暴雨,在以欧拉方法分析了各类暴雨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 v4.9),模拟计算了各类暴雨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以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支,一支是沿西太平洋副高边缘东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另一支是起源于南海北部向北偏东气流的水汽输送,第三支是西风带西北气流的水汽输送。第一类暴雨中,来自于西太平洋通道和南海通道的水汽输送大体相当,均很重要,两者可以占总水汽输送的87.4%。第二类暴雨中,水汽输送路径偏东,西太平洋通道的水汽输送贡献可达近70%。第三类暴雨中,虽然西太平洋通道水汽输送仍占主导地位,但北方通道的水汽输送也变得不可忽视。西太平洋通道的水汽沿途损失较小,并主要被输送到东北地区850 hPa及以下的大气之中,而南海通道的水汽沿途损失较多,与北方通道的水汽一样,主要被输送到东北地区850 hPa以上的大气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V4.9),结合轨迹聚类法和气块追踪法,探讨1998年6月12日—8月27日期间长江流域强降雨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水汽源地及其水汽贡献,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和太平洋;不同降水阶段水汽输送轨迹、水汽源地存在差异。降水第一阶段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水汽输送贡献为35%。降水第二阶段水汽主要由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和太平洋三个区域共同提供,水汽输送贡献分别为32%、28%和31%。降水第三阶段则是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它们对降水的水汽输送贡献分别为33%和41%。降水第四阶段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贡献为40%。强降水过程中大气环流的调整,导致了不同阶段水汽源地的变化及各源地水汽贡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段旭  张瑾文 《大气科学》2015,39(3):526-534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 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 研究风暴"双峰"期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 结果表明:风暴水汽向北输送最强, 其次是向东输送, 其它方向的输送较弱;在风暴中心区域及西南水汽通道, 各层和整层的 通量均大于气候平均值, 风暴的西南水汽输送特征显著;两个"峰值"期风暴的经向水汽输送比纬向几乎大一倍, 5月"峰值"期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的实际水汽输送总量约是10~11月的2倍, 孟加拉湾风暴前"峰值"期(5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大于后"峰值"期(10~11月), 孟加拉湾风暴是5月西南水汽输送的主要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中期连续暴雨的成因, 进一步做好4—6月广东省致洪连续暴雨的中期预报, 用统计和合成分析方法, 对1961—2001年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月出现连续暴雨的几率最大; 小波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表明, 广东省的连续暴雨存在准2~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未来几年发生连续暴雨的次数将增多; 用500 hPa候平均高度场资料, 对出现在广东省的前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环流特征及高、低纬地区的环流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 总结出两类造成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环流特征的2条指标, 它们的共同特点为:中高纬度具有十分稳定的“西阻”和“东阻”, 中高纬的“东阻”和低纬120°E以东的正距平区相叠加, 使得低纬维持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 有利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欧洲中心500 hPa高度场未来1~5 d的格点逐日预报资料得到候平均图, 用动力-相似诊断方法作出2003—2005年广东省有无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水汽收支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2,他引:47  
丁一汇  胡国权 《气象学报》2003,61(2):129-145
文中首先通过水汽通量的势函数和流函数的计算 ,分析了 199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全球水汽背景 ,然后从雨情分析入手 ,将 1998年 5~ 8月长江、松花江流域洪水期分为 7个降水阶段、11个区域 ,对各时段、各区域的水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 ,得到中国大洪水时期部分水汽收支图像 ,揭示了水汽循环的一些规律 ,主要结果如下 :( 1) 1998年 5~ 8月 ,中国东部地区是全球最强的水汽汇区 ,这与 1991年夏季的情况相似。水汽通量的势函数极小值区 (最大辐合区 )对应强降水区 ,并且暴雨区的水汽辐合是由半球尺度的水汽输送造成 ,这表明 ,即使对于区域性大洪水 ,它必须从极大范围地区获得水汽供应。分析还表明 ,南海季风的爆发及其区域内西南方向水汽流的增强与印度洋势函数 (水汽辐散 )的增强关系密切。( 2 )大气的水汽收支表明 ,降水主要来自水汽的辐合项 ,辐合主要发生在大气低层 ;用余差法计算出的局地蒸发项一般为降水量的 13 ~ 12 ,因而水汽的再循环过程也十分重要 ;垂直输送项把低层的水汽向中上层输送 ,增加高层的水汽积累 ,为积云的发展和潜热释放提供条件。( 3 )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情况与中国强降水密切相关 ,南海季风爆发后 ,其强劲南风气流输送水汽的区域往往是强降水发生区。对于整个中国东部大陆区而言 ,来  相似文献   

19.
By using the NCEP/NCAR pentad reanalysis data from 1968 to 2009,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East jet stream(MEJS) and its thermal mechanism during seasonal transition a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and south-north location of MEJS center exhibit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hen MEJS is strong, it is at 27.5°N from the 67 th pentad to the 24 th pentad the following year; when MEJS is weak, it is at 45°N from the 38 th pentad to the 44 th pentad. The firs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mode of 200-hPa zonal wind field shows that MEJS is mainly over Egypt and Saudi Arabia in winter and over the eastern Black Sea and the eastern Aral Sea in summer. MEJS intensity markedly weakens in summe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in winter. The 26th-31 st pentad is the spring-summer transition of MEJS, and the 54th-61 st pentad the autumn-winter transition. During the two seasonal transitions,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500-200 hPa south-north temperature difference(SNTD) well match with 200-hPa zonal wind velocity,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er leads to the latter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rmal wind. A cas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onset date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transition date of MEJS seasonal transition. When the outbreak date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 earlier than normal, MEJS moves northward earlier because the larger SNTD between 500-200 hPa moves northward earlier, with the westerly je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40°-90°E appearing earlier than normal,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若尔盖土壤温湿监测网络"自2008年观测以来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多层土壤湿度异常百分比指数SMAPI(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捕捉10年来该地区的干湿演变过程,并利用再分析数据资料NECP FNL(National Center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