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开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研究、旅游形象认知调查、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等前期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构建要突出“北宋文化”和“黄河文化”理念,以古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旅游文化名城;在此前提下,从视觉形象塑造、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和行为形象设计等方面对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莉 《热带地理》2002,22(3):241-244
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经数千年人类历史文明洗礼,已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寿文化、抗战文化、名茶文化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绿色消费、生态旅游盛行的当代,应充分利用南岳衡山这一特有优势,大力发展名山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优化其自然生态环境,瞄准旅游目标市场,推出系列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封历史遗存再文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开封历史遗存再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历史遗存再文化现象在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挖掘和提炼历史遗存文化内涵核心,准确感知和把握其外显系统及特征是遗存再文化的关键,提出了开封历史遗存再文化尤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化应注意的问题与实施战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万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研究,构造万佛山旅游发展SWOT战略分析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万佛山旅游业的对策,对策有3方面:其一,打造丹霞景观与侗族风情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品牌;其二,打造万佛山、良山、丹霞山“红石”神韵的组合旅游精品;其三,打造具有红色历史底蕴的生态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特质和旅游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清华  肖玲 《热带地理》2002,22(2):156-160
针对西双版纳旅游在管几年出现趋缓的态势,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旅游文化开发不利。在分析了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指出了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文化对策:注重文化创新,明确文化功能分区,改进现有的旅游线路,组建旅游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以名人文化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梁锦梅 《福建地理》2000,15(2):34-36,54
文化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将对客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郑州市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文化旅游资源、目的地可进入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今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强化产业观念,努力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建立和完善产业的市场管理机制,以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意识树立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充分挖掘文化创意旅游消费需求,以企业作为市场的运营主体并加大其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针对建瓯市竹业旅游的开发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建瓯市竹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结果表明:建瓯市竹业旅游的开发优势相当突出,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同时,制约建瓯市竹业旅游的因素主要有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建瓯市竹业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内外部情况,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品牌建设、宣传、合作开发、资源环境保护等六方面提出了发展建瓯市竹业旅游的对策,以实现将威胁转化为机遇、劣势转化为优势,突破建瓯市竹业旅游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9.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滨海旅游已成为世界休闲体验旅游的热点。发展福建滨海旅游有利于福建文化的彰显和传承。本文分析了福建滨海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制肘,然后从文化角度提出几点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0.
醴陵红官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历史以及釉下五彩的经典工艺,2004年醴陵红官窑陶瓷生产基地又成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这些都为醴陵红官窑发展工业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醴陵红官窑发展工业旅游的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醴陵红官窑应在工业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产品设计、情感营销、联合开发以及优化管理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这2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轨迹以及发展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历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测评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征求专家和旅游者的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构建了一个由旅游景观环境、旅游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服务设施环境、旅游地信息环境5个城市旅游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城市旅游环境各指标发展水平和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度两方面考虑,通过确定指标权重、获取单项指标评分、构建协调发展度矩阵等步骤以测定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等级。文章最后对开封市和洛阳市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测评,得出开封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偏下,洛阳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OT分析的南阳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在阐释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南阳发展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实现南阳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增强资源保护意识;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大力挖掘南阳历史文化,重视历史名人文化游开发;完善现代城市职能,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妥善使用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4.
郑汴一体化是河南省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为加快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施郑汴一体化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两市功能互补,加快两市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认真分析开封在郑汴一体化中的发展优势,提出了开封市的发展前景,为开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评价法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天津传统表演艺术、工艺美术和民俗三类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进行评价。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适宜旅游开发;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不同,民俗类旅游开发风险最高,工艺美术类次之,传统表演艺术类最低;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客体风险都很高,环境风险相对较低,主体风险最低。在开发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风险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和旅游审美的规律,提出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的概念与模式,并以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为例进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实证分析。认为物质文化开发重在景观展示,制度文化开发重在深度体验,精神文化开发重在氛围营造,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形象地把其比喻为“城市之血脉”。文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及其分支对开封城市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黄河与开封城市的关系存在着利与害的统一。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因此,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使其恢复它应有的美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8.
袁俊 《热带地理》2011,31(1):82-87,99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分析,对深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结合两者互动融合发展的实践成功经验,归纳出两者互动发展的基本模式.结果表明:深圳市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具有必要性;两者互动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产业联...  相似文献   

19.
开封古城黄泛沉积形成的“城摞城”奇观为文化层重金属积累与污染分析提供难得的材料。在开封市城区(师专钻孔和医专钻孔)和郊区(金明钻孔)分别获取25 m连续岩芯,大部分按10 cm间隔分样,共获得657个沉积物样品。用ICP-MS和AFS方法测定样品Pb、Cd、Cu、Zn、Hg、As、Ni、Cr和Co含量。结合地层14C年代数据、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记载,建立不同朝代文化层年代框架,开展文化层重金属积累与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师专、医专和金明钻孔均存在战国、宋金、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和清代6个文化层。文化层大部分重金属发生不同程度富集,以Hg富集最为明显,城区钻孔明早期以前文化层达到强富集至极强富集水平。绝大多数文化层发生了重金属轻度至中度污染,中度污染发生在城区钻孔的宋金文化层。城区钻孔的最主要污染重金属是Hg,其次是Cu、Pb和Zn;郊区钻孔的主要污染重金属是Cd、Cr、Hg和Pb。不同朝代文化层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其人口密度呈正相关。明早、中、晚期文化层污染程度逐渐减轻的现象可能与明朝开封城复兴与频繁的黄河泛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