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秦岭造山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以往研究大多认为造山型金矿床和(类)卡林型金矿床是西秦岭主要的金矿床类型,并且两类金矿床的金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过程中的区域变质作用有关,而与岩浆活动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夏河—合作地区大面积出露花岗岩类侵入体,其周缘发育有富金的夕卡岩型铜(钨)矿床。近年来该地区新发现的多个大型—超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都与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关系紧密,暗示这些金矿床可能和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论文在作者研究结果以及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综述了夏河—合作地区典型金(铜)矿床的地质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中酸性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夏河—合作地区的早子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德乌鲁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和老豆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形成于250~240 Ma,与邻近的早中三叠世花岗闪长质石英闪长质侵入岩近于同时形成。拉布在卡等石英脉型金矿床略晚于区内中三叠世末期侵位的闪长玢岩脉(约230~225 Ma)形成。H、O、S、C、B、Pb等多种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地区早中三叠世金矿床的成矿热液均为岩浆来源,并且显示低氧逸度的特征。早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的还原性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类特征,以及同时代的多种金矿化类型和成矿分带性,表明夏河—合作地区在早中三叠世(约250~230 Ma)多期次侵位的钛铁矿系列I型中酸性岩浆是金成矿作用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中与250~240 Ma多期金成矿事件有关的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侵入岩均经历了幔源基性熔体和壳源酸性熔体的岩浆混合作用,而与约230 Ma的金成矿作用有关的闪长质岩浆岩则可能指示了更多幔源基性熔体的加入。与金(铜)成矿有关的早中三叠世还原性中酸性岩是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局部弧后伸展条件下交代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夏河—合作地区形成于早中三叠世的夕卡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石英方解石脉型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发现,丰富了西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作用的类型,并为西秦岭西段其他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分布区(如青海同仁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何宝山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宝山金矿床具有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重要特征.剪切断裂构造带对金矿化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文章主要介绍在矿区开展的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预测工作,通过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物探电法测量以及化探新方法测量,对何宝山金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安家岔金矿床是由砂金追根溯源而找到的矿床。矿床产于中泥盆统西汉水群安家岔组浅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建造中。金矿化受层位、构造、蚀变控制明显。低品位的矿化呈微细浸染状产于蚀变的砂质板岩中,金矿体为似层状;高品位的矿化受断裂和脉体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经研究初步认为安家岔金矿床是同生沉积后生叠加再造的层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西藏弄如日金矿围岩蚀变特征与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弄如日金矿床围岩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雄黄化、钠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其中强硅化、黄铁矿化、雄(雌)黄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从断裂-岩脉中心向两侧围岩,蚀变强度由强转弱。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喜马拉雅期花岗斑岩的侵入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海大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海大场金矿床位于北巴颜喀拉造山带的中段,为区域印支造山过程晚期Au-Sb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为具有层控性和受断裂构造、隐伏岩浆活动控制的金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三叠系巴颜喀拉群砂岩板岩互层组内,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大场金矿床先后经历了金、锑2期矿化,矿化平均成矿深度分别为5.9km和6.9 km,锑矿化深度略浅于金矿化.成矿流体总体属中温、较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2-H2S-CH4±CO±有机碳氢化合物体系.该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其金矿化属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化,其锑矿化为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化.  相似文献   

6.
张占鳌 《矿物岩石》1993,13(1):60-67
在拉尔玛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富集条件。并结合本区地质发展史,讨论了本矿床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7.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磁组构特征及与金矿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萨瓦亚尔顿金矿区岩石磁化率各向导性参数和金含量数据,研究了磁组构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变形带内的弱应变域是金矿化的有利部位。本文把该金矿区韧性变形带内金的成矿作用归纳为3个阶段:(1)金矿化的物质准备阶段,形成富金地层或母岩;(2)矿化流体的萃取阶段,韧性变形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动力;(3)金矿体的形成阶段,处在韧性变形之后的弛豫阶段(相对张性环境).在这里,韧性变形被看作是金成矿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机制和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8.
Based on palaeomagnetic studies of the Precambrian gold deposits in the Xiong'ershan area,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Beiling alteration-type gold ore deposit and the Dianfang breccia-type gold ore deposit started in the Proterozoic, and was superimposed by later mineralization, whereas the mineralization age of the Jiguanshan quartz- vein type gold ore deposit is Yanshanian.  相似文献   

9.
寨上金矿是武警黄金部队继阳山超大型金矿之后,在西秦岭地区发现的又一特大型金矿。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主要控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研究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即盆地热水沉积为成矿打下良好的基础,大气降水和岩浆热水的混合形成的成矿流体在断裂构造内迁移形成,在断裂破碎带内由于温度、压力以及氧、二氧化碳逸度的变化,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金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优势矿种之一。由于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研究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金矿的评价。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成果,初步论述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的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西成带,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金主要以共生、伴生的形式存在。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等4类,其成矿时代集中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依据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主控因素,可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归纳为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可进一步划分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造山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1.
胶东中生代两期金矿化作用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生代,胶东地区存在燕山期和燕山晚期两期金矿化作用。燕山期金矿化与陆内碰撞(俯冲)的挤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形成中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以玲珑型和焦家型金矿床为代表,与区域花岗岩浆活动存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紧密联系。燕山晚期金-多金属矿化与陆内拉张火山裂谷带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形成浅成蚀变岩型(或脉型)金-多金属矿床,以蓬家夼金矿床为代表,与青山期火山-岩浆活动有关。本就两期金矿化的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燕山晚期金-多金属矿化作用是胶东地区与燕山期金矿化作用同等重要的成矿阶段。加强燕山晚期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对于扩大胶东金矿床的找矿远景,保持胶东黄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丘田金矿位于江南造山带北缘障公山地区,在收集、整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和勘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和钻探等地质工作方法,对矿床控矿因素和成矿机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木坑岩组碎裂石英脉中;金矿化受构造带构造控制,构造为成矿提供了热液活动条件和成矿空间;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  相似文献   

13.
哈达门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时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哈达门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产于太古代乌拉山岩群变质碉系中,矿床以发育一系列含金钾长石-石英脉为特征,这些钾长石-石英脉沿近东西向的韧、脆性叠加断裂成 出。钾长石化是最发的近矿围为。采用离子探针(SHRIMP)对矿体边部的钾长石化蚀变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岩的年龄为132±2Ma。由于钾长石化夺本身被金矿化,因此金矿化年龄小于或接近于132±2Ma,为燕山晚期成矿。  相似文献   

14.
大丘田金矿位于江南造山带北缘障公山地区,在收集、整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和勘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和钻探等地质工作方法,对矿床控矿因素和成矿机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木坑岩组碎裂石英脉中;金矿化受构造带构造控制,构造为成矿提供了热液活动条件和成矿空间;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成矿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金矿化有岩浆活动参与,矿床类型为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Yuryang gold deposit, comprising a Te‐bearing Au‐Ag vein mineralization, is located in the Cheonan area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deposit is hosted in Precambrian gneiss and closely related to pegmatite. The mineralized veins display massive quartz textures, with weak alteration adjacent to the veins. The ore mineralization is simple, with a low Ag/Au ratio of 1.5:1, due to the paucity of Ag‐phases. Ore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two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 with paragenetic time; early Fe‐sulfide mineralization and late Fe‐sulfide and Au‐Te mineralization. The early Fe‐sulfide mineralization (pyrite + sphalerite) occurred typically along the vein margins, and the subsequent Au‐Te minera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fracture fillings of galena, sphalerite, pyrrhotite, Te‐bearing minerals (petzite, altaite, hessite and Bi‐Te mineral) and electrum. Fluid inclusions characteristically contain CO2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a, Ib, IIa and IIb) according to the phase behavior. The pressure corrected temperatures (≥500d?C)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 was formed at a distinctively high temperature from fluids with moderate to low salinity (<12 wt% equiv. NaCl) and CH4 (1?22 mole %). The sphalerite geo‐barometry yield an estimated pressure about 3.5 ?2.1 kbar. The dominant ore‐deposition mechanisms were CO2 effervescence and concomitant H2S volatilization, which triggered sulfidation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luids (δ18OH2O = 10.3 to 12.4 %o; δDH2O = ‐52 to ‐77 %o) may indicate that the gold deposition originated from S‐type magmatic waters.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bserved in the Yuryang gold deposit indicate that the Jurassic gold deposits in the Cheonan area, including the Yuryang gold deposit are compatible with deposition of the intrusion‐related Au‐Te veins from deeply sourced fluids generated by the late Jurassic Daebo magmatism.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中秦岭正河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结合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重点分析了其构造控矿作用,并对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山阳-凤镇深大断裂是矿床的导矿构造,蚀变矿化带受控于次级背斜构造,为背斜核部的轴面劈理化带。硫源具幔源与壳源混合的特征,其成矿作用经历了热水沉积-变质变形-构造热液叠加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祖伟 《地质与资源》1996,5(3):178-186
本文分析了小秦岭成矿带金矿化不同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化不同矿化阶段及不同金矿床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确立了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第二矿化段"存在的可能性,推断了金矿化的剥蚀深度及矿脉在深部的矿化特点,为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将双旗山金矿矿化类型划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通过分析测试不同矿化类型、不同地质体、不同开采中段岩矿石样品的有机烃类组分和金含量,认为有机烃类组分和金矿化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在含量上呈反比。因此,有机烃类组分低值异常可以作为该矿床地球化学找矿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新疆金窝子金矿床形成时代研究及成因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窝子金矿是新疆东天山—北山金矿集中区东段的一个重要金矿床。对其形成时代及成矿机制一直存在不同认识。由于成矿时代直接关系到对其成矿机制的理解,为此,笔者对金窝子金矿的形成时代及剪切带活动时代进行了精细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金窝子金矿形成于早三叠世,为印支早期的产物,与东天山东部地区的区域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时代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黑山金矿产于华北地台北缘努鲁儿虎隆起带太古代深变质杂岩中,与燕山期侵入的大黑山花岗质杂岩体具密切的成因联系。金矿床属于破碎蚀变岩和蚀变岩-石英脉型,其W18O为2.89-14.74‰,W34S为-1.30-4.27‰,成矿温度在235-300℃之间,故为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构造,主要工业矿体受近EW向破碎带控制,而NE向和NW向破碎带矿化较弱,但二者与近EW向破碎带的复合部位往往形成富矿体。地质调查表明,金矿床主要受控于中浅层次的脆性断裂,而与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