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黄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黄海北部主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二种类型,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以及水体中均匀分布三种类型。本文不讨论了几种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移动。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划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大类型,前者又可划分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种类型;后者又可划分为中上层分布和各水层均匀分布2种类型。此外,有些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无明显的规律。光照是影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关系不密切。夏季浮游动物的大型种类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可以穿越温跃层的上界而进入表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不但与种类的个体大小有关,而且也与水深和种类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海域出现的优势种类的垂直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类,发现不同物种同一季节迁移方式不同,对于同一种类,在不同季节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因此,浮游动物垂直迁移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不同季节影响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关键因子不同,其中春季、夏季、秋季三季主要影响因子是光照,冬季除了光照,还有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总体与温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对于不同种类,影响其垂直迁移的主要因子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武昌 《海洋科学》2000,24(11):18-21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DVM———DielVerticalMigration)是指浮游动物以24h为周期有规律地分布在不同水深的现象。它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大多数种类白天在水体深层 ,晚上上升到表层(Nocturnalmigration) ;(2)有的种类傍晚和拂晓在表层 ,其他时间在深水 ,叫做“晨昏迁移(Twilightmigra tion)” ;(3)少数种类白天在表层 ,晚上在深水 ,叫做“反向迁移(Reversemigration)”。这些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谱。浮游动物垂直…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海区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种类作显著移动,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1)种类在整个水柱移动;(2)种类在上层(0-60m)移动;(3)种类在中层(60-100m)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分为:(1)种类分布在于上层(0-60m)。(2)种类分布于底层(100-200m)。种类在白天下降或附着在海底物体上,仅在夜晚移动。光照,水温,食物和种类特征是影响本水域毛颚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亚军  赵亮  原野 《海洋学报》2016,38(8):124-131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一次定点周日连续观测。通过声学反演方法,得到后向散射强度剖面的时间变化,结合LISST-100得到的水体悬浮物粒径谱,研究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及其习性。分析发现了可能是精致真刺水蚤的一次昼夜垂直迁移过程,其在夜间进入跃层附近进食,白天蛰伏于底层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水中,垂向迁移速度达到了0.05 m/s。LISST-100观测还发现在夜间跃层边界处大粒径颗粒聚集和100~150 μm大小的颗粒物的减少,水体中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推测水体中不同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7.
材料取于中、日黑潮合作调查期间,日本国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阳光丸”调查船于1986年6月15-28日在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29°30'-32°00'N,128°00'-130°30'E)的调查.浮游动物样品使用装有TSK型流量计的北太平洋浮游生物网在50-0m垂直拖取;温、盐度等项目采用CTD测定.调查区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34种(含4spp.),其中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少数为暖温带种和世界广布种;群落组成以高温高盐种占主体.主要的优势种有:Oncaea venus-ta、Oithona plumifera、Clausocalanus furcatus、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Paracalanus aculeatus、Oithona similis、Temora turbinata、Oncaea media、Undinula darwinii、Acartia negligens、Corycaeus speciosus、Scolecithrixdanae等.浮游桡足类总个体数平均367.6个/m3,其平面分布以黑潮流轴区数量较低,而种数则较多.黑潮暖流及中国大陆沿岸流的消长变化影响着浮游桡足类的群聚结构和分布;而水温是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水域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浮游动物采样使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在洞内垂直分层拖网(昼夜各1次),并在潟湖(昼夜各1次)和毗邻外礁坡进行底表垂直拖网,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龙洞内共记录浮游动物41种(含未定种)和14类浮游幼虫;澙湖内有15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7类浮游幼虫;外礁坡有124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虫。龙洞与澙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但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差别较大;外礁坡物种组成与龙洞内差异明显。细长腹剑水蚤(Oithona attenuata)在昼夜都是龙洞内占据绝对优势的物种,坚长腹剑水蚤(O.rigida)和长刺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cella longispinosa)也有较高丰度。洞内浮游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日间丰度最大层在60—90m,夜间上移至20—40m。龙洞内更高的空间异质性,可能是其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相较潟湖更高的原因。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主要表现在90m以浅的水层中,80—90m的强烈跃层可能是浮游动物上下跨越的障碍。90—150m的无氧水环境中尚有丰度较高的桡足类生存。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年3月和9月南海东北部陆坡区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样, 比较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 探讨影响其差异的原因。文中共鉴定浮游动物225种, 其中3月和9月分别出现150种和169种; 桡足类种数达132种, 其次是毛颚类和管水母类, 各18种; 浮游动物种数在50~100m水层最高, 一般随水深增加而减少。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0m, 二者在100m以深水层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而水柱生物量在100~1000m占总水柱生物量的60%以上。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和垂直变化明显, 3月近海种如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等在100m以上水层丰度较高; 9月外海种如达氏筛哲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i)和黄角光水蚤(Lucicutia flavicornis)等在100m以浅水层相对于3月丰度增加; 隆线似哲水蚤(Calanoides carinatus)在3月丰度和平均体长高于9月, 并且体长较大者主要分布在深层。浮游动物可分0~100m、100~400m和400~1000m三个群落, 因不同水层种类组成和丰度差异引起。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变化与温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南海东北部陆坡浮游动物季节和垂直变化受季风、沿岸流和中尺度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7年5~6月中日合作对黄东海域进行综合调查的溶解氧资料,讨论了该海区溶解氧垂直结构及氧最大值分布。指出在南黄海北部、中部及东海北部和中部的中层存在明显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它总是和冷水同存。并对氧最大值及垂直结构同温跃层及冷暖水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东海异养细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肖天  王荣 《海洋与湖沼》2000,31(6):664-670
1997年 2— 3月和 1 998年 7月 ,在东海海区乘“科学一号”考察船进行两个航次的调查 ,利用异养细菌特异示踪物 [甲基 - 3H]胸腺嘧啶核苷 (3H -Tdr)并入DNA的速率测定东海 (2 7°— 32°N ,1 2 2°— 1 30°E)异养细菌生产力 (BP)。结果表明 ,1 997年 2— 3月 (冬季 )异养细菌生产力较低 [0 46— 2 62 μgC/(L·h) ],1 998年 7月 (夏季 )异养细菌生产力较高 [3 50—1 5 70 μgC/(L·h) ]。冬季和夏季在长江口和 41 0站附近都有一个异养细菌生产力的高值区。通过两个连续站的昼夜观测发现冬季异养细菌生产力变化是底层 >中层 >表层 ,夏季是中层>底层 >表层。异养细菌生产力与初级生产力 (PP)之比 ,即BP PP ,冬季的均值为 0 1 7(0 0 4— 0 30 ) ,夏季的均值为 0 32 (0 2 1— 0 43)。BP PP冬季的高值区在长江口附近 ,夏季的高值区在 1 1 1站附近 ,这与长江冲淡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6,37(2):97-10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东海颗粒碳的垂直转移过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1993年和1994年两个航次中,利用震动式取样从东海陆架取得3个柱状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POC,PIC,PON含量和粒度分析,并同其上覆水体的POC,PIC以及总颗粒物的垂直通量和悬浮体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冬季东海典型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就冬季东海陆架典型海域POC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黄海沿岸流影响的中陆架砂质区POC和悬浮体含量高,POC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高;悬浮体含量低的中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砂质区,POC含量低,其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的垂直分布与海水体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陆源沉积物供应和海洋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东海海樽类数量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的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海樽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第二大类群,在数量上仅次于桡足类,其丰度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和夏季的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 orientalis)和冬、秋季的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影响海樽类数量分布的主要优势种;海樽类高丰度区常位于暖流与各水团交汇处的偏暖流一侧,其数量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暖流势力的消长。海樽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集群性强,较高丰度的分布仅局限在暖流势力范围内,其高丰度水域是东海暖流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湍流扩散过程导致的硝酸盐垂向输运对海水表层的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夏季黄、东海水文环境、硝酸盐浓度和湍动能耗散率的同步、原位数据,分析了海域温度、盐度和硝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含量丰富的黄海冷水团、长江冲淡水、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与黑潮次表层水是影响研究海域硝酸盐分布的主要水团。利用垂向湍扩散硝酸盐通量公式,计算了三个选定断面上的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其高值区与湍流扩散系数的高值区的位置基本一致。针对存在明显硝酸盐跃层的站位,计算得到跨硝酸盐跃层的垂向通量FND的范围在-9.78—36.60mmol/(m2·d)之间,在黄海冷水团区,夏季温跃层限制了该区营养盐向近表层的湍流垂向扩散;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区,湍流垂向扩散向上层补充了大量硝酸盐,促进了跃层之上浮游植物的生长;黑潮次表层水影响海区,夏季中层水体混合较弱,跨跃层的垂向通量也普遍偏低。开展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的计算与分析,对进一步明确营养盐的输运机制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海黑潮流量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1955-1990年G-PN断面资料,详细分析东海黑潮流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异,以进一步研究东海黑潮流量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表明,(1)东海黑潮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2.7×106m3/s,春、夏和冬3季,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相差甚小。(2)G-PN断面两段不同观测期间内,多年平均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皆有一定差别。(3)东海黑潮流量的分有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与通过G-PN断面的流量相比,台湾东侧海域的黑潮流量较大,而吐噶喇海峡的流量略小些。  相似文献   

19.
金岳  李楠  俞骏  方舟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2021,52(6):1540-1548
根据2016年5月于南海北部采集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剑尖枪乌贼(U.edulis)样本,分析其不同时期耳石微量元素的差异,推测两种枪乌贼类可能的洄游路线。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枪乌贼样本均孵化于2015年10月-2016年2月,其中主要分布于11-12月。中国枪乌贼耳石Sr/Ca随着月份推移呈现出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剑尖枪乌贼耳石Sr/Ca在不同月份间有更多的变化,稚鱼期的Sr/Ca为最低;中国枪乌贼耳石的Ba/Ca值随着生长而下降,成鱼期迅速上升,剑尖枪乌贼耳石Ba/Ca由仔鱼期后开始逐渐下降,至成鱼期逐步回升。根据耳石Ba/Ca与水深关系确定了不同生长时期对应的水层,随后将对应水层的平均温度与Sr/Ca建立关系,发现除1月孵化的中国枪乌贼外其耳石Sr/Ca与水温均呈正相关,而剑尖枪乌贼耳石Sr/Ca与水温均呈负相关。根据上述结果,最后推测两种枪乌贼的洄游方式均在大陆架范围内进行南北定向洄游。  相似文献   

20.
东海西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分区及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本区10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化学及生物组分等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据此,把东海西部海域的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过渡环境。一类是与河口有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如长江三角洲沉积区,杭州湾沉积区及混合沉积区;另一类与河口无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包括浙东近岸沉积区,苏北浅滩沉积区及陆架改造沉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