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根据日本列岛周围主要沿着深海沟发生的大的浅源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所建立的时空分布,可将这些地震分为A、B和C三种类型,类型A在大地震之前,在局部地区地震活动变得非常低(产生第二种类型的地震间隔)。类型B,大地震之前,震中区及其周围地震活动逐步增强,而类型C,地震活动平稳地增强,但没有占优势的,即呈震群型出现。对这三种类型的地震发生地点的观测表明,它们与海底地形有密切关系。类型A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是相当简单的。类型B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却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发生在俯冲带被海洋中脊或活动断层线所干扰的地区。而类型C,则发生在海底山脉插入大陆板块之下,产生非常复杂的海底地形的深海沟地区。海底地型在局部地区是简单的或平坦的,地震断层面也往往是相当均一的。而在海底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断层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于是可以推测这三种类型地震之间活动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断层不规则性所造成的。本论文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三种活动类型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5.
6.
许多学者在研究火山喷发序列中已经应用了统计学。通常火山休眠时间的分布服从于不同的检验且可计算出概率函数和喷发速率。这些函数显示在休眠期发生喷发的最大概率大于给定的间歇时间。我们把分形分析应用到一些玄武质火山休眠期分布上,其中三个火山与大洋岩石圈的热点有关,它们是位于La.Reunion的Piton dc La Fournasie,夏威夷的Mauna Loa和Kilanea。为了对比,我们也分析了玄武质火山Efna的活动性。在一定的时间域内,康托尘模型应用于数目为N_i个具t_i长度段且有N_i=t_i~(-D)关系的体系中。其估计的表示分布的分数维值D在0和1之间,D表示一个点上的欧几里德系数,1表示的是整数的系数。分数维是用来描述群集强度的,群集越孤立,D值就较小。通过超过60年时间的火山热点喷发活动性的研究,得出一个双重机制过程结果,强烈群集喷发对应短的间歇D=0.3),而有规则些的喷发对应大的间歇(D=0.7)。对Etna火山,得出单一的D=0.75,查明它具有规则的活动性。我们将依据两种不同岩浆侵入过程,讨论对观察到的火山热点活动性双重机制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将日本从北至南划分为5个区, 分析1900—2011年3月共110 a期间发生的67个Ms=6.9~9.0大震事件, 与其后4 a在中国及邻区发生的Ms≥6.0(极个别为Ms=5.5~5.8)共569个中强地震的对应比较.得出结论: (1)日本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二者有很好的遥相关关系; (2)分析了日本各区与中国及邻区地震相对应的特点; (3)中国地区地震的滞后时间多为0.5~2.0 a, 最长4 a; (4)用"遥相关法"预测2011—2013年期间, 中国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危险区.年度预测与实际发生地震检验结果显示: 预测的34个次地震危险区中, "报对"28个次, 约占总预测个次的82%, "虚报"6个次, 约占18%, 显示"遥相关法"对年度地震预测有一定效果; (5)提出"蜘蛛网"逆反应模型解释中国及邻区对日本大震的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分析几何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分形结构问题,认为该区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分形结构,这对该区的抗震防灾和区域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地分析了冯村水库区小震群活动与库水位动态变化的关系;并结合震源机制的资料,较合理地解释了小震群的成因。可以认为,冯村水库区的小震群活动是由水库蓄水引起的,震群区的构造破碎带仅为库水向岩体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石灰岩的层间错动或滑塌则导致小震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太原盆地构造格局及其与地震活动水平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承先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26-232
太原盆地存在两组断裂,一组为横向断裂,即北东东-东西向断裂,是燕山期或晚古生代的断裂,其中有些断裂在上新世初仍有活动,但活动的幅度和规模均较小;另一组为纵向断裂,即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为上新-第四纪断裂,活动较强,但规模不大,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地洼区的地震活动性问题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2):218-219
<正> 地洼大地构造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地壳新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存在,为现代成矿学和地质灾害防御等研究开拓了思路。地震作为最新大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它与地洼区及其构造性状不仅有着成因上的联系,而且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分布上也有着相互的依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洼区的研究无疑是为潜在震源区和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19.
潮汕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类的岩基、岩株,中生代中期的沉积岩、火山岩,第四纪中晚期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海相沉积物;断裂构造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活动强烈的北东走向断裂带,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强烈活动的北东东走向断裂带,以及既于中生代埋藏有较强烈活动,又于新生代时期有明显活动的北 北西-北西走向断裂带并存,构成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而北东东和北 北西走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潮汕地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