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作者提出城市工业职能的概念包括城市的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个要素。城市工业职能分类就是按照上述三要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城市进行分类。本研究曾采用主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纳尔逊的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最后以沃德误差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作为分类的基础,稍加修正,并以纳尔逊法分析结果作补充。中国1984年的295个城市被分成三个大类、十九个亚类和五十四个职能组。  相似文献   

2.
云南城市职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城市劳动力资料, 运用在城市经济基础研究之上的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 首次对云南省全部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 共分出5个大类4 个亚类, 分类结果对认识云南城市的职能结构和了解每一个城市的职能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方法上与实践中有广泛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   总被引:72,自引:3,他引:69  
在回顾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的研究,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城市劳动力结构资料,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综合性城市职能分类。将1990年465个城市分为4个大类、14个职能亚类和47个职能组,同时对城市职能分类的若干理论和方法论进行阐述,分类结果有广泛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SOFM人工神经网络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城市职能聚类的模型工具。结合实际,建立了包含城市规模、职能活动和产业活动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应用ANN模型分析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izaing FeatureMaps,SOFMl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网络运行结果表明: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主要城市可以自动分为5类,SOFM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聚类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说明了SOFM神经网络方法更可行。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4省区城市分类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忠暖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1,21(4):291-294
采用城市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城市经济基础分析、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南沿海粤、闽、琼、桂4省区4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9个亚类。分类结果对认识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职能结构和职能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本区域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照基础。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地方性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变量聚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50个地方性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职能特征较为明晰的7个大类和反映内部次一级差异的12个亚类,进而揭示各职能类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的职能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茂军 《地理学报》2007,62(2):127-136
从城市职能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动力的观点出发, 利用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在计算城市职能基本部分的基础上, 讨论了中心地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工业职能、门户职能对1982 年和2000 年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变动关系的时间变动, 有以下结论: 第一, 中心地职能/ 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 工业职能分别是1982 年、2000 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的最为重要的职能因素。期间, 中心地职能的地位下降, 中枢管理职能的地位抬升, 工业职能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门户职能则在门户封启过程中, 通过加强或者削弱工业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得以充分体现。第二, 工业职能和门户职能的增减变化是导致1982~2000 年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伴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 工业职能扩张已经不再是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 驱动力, 门户职能与城市规模变动的正向关系体现了门户开放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强力驱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特征进行了整理.按照优势职能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典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变异期资源型城市,按照突出职能划分为采掘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按照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化程度划分为职能专业化和职能多样化的资源型城市.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多数城市仍囿于采掘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的范畴,并且职能演化缓慢反复.这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命题.  相似文献   

9.
叶浩  庄大昌  张慧霞 《地理科学》2014,34(8):930-937
在对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进行城市体系多样性测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城市体系的研究领域,最后对2011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职工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大致相当,其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市平均职能的个数明显增多,验证了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假设。② 中国各省区城市体系的α多样性的空间差异较大。α多样性指数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大小主要受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③ 多数2个相邻样带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与其它各组相比均相对较小,说明区域城市类型结构沿人口密度的变化大致呈现均匀渐变的特征,但人口密度在0.80~0.90 千人/km2和0.30~0.40 千人/km2的样带具有较为独特的城市类型结构;④ 从计算得到的γ多样性指数看,第二产业中的资源、制造、建筑职能较突出的城市空间分布的多样性较低,第三产业各职能较突出的城市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创新效率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杜志威  吕拉昌  黄茹 《地理科学》2016,36(3):321-327
以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创新活动数据,综合考察城市工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工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包络分析方法,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个维度对城市工业创新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然后,以聚类分析划分了3类工业创新效率城市,总结工业创新效率模式的空间特征,并分析了影响空间格局的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工业创新效率呈现东强西弱,阶梯状减弱的总体空间格局,工业创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空间特征并不重合;全国尺度上,工业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黑河-腾冲”线的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尺度上,城市间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工业创新效率空间格局受到工业发展基础与工业创新能力影响,提高城市工业创新效率关键在于提升工业创新中人力资本要素和优化工业创新投入规模。  相似文献   

11.
天山北麓工业带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选择新疆区域工业发展为参照系,用Shift-share方法对天山北麓工业带6城市工业增长与工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从动态角度判别各城市工业结构的优劣及存在问题并揭示其原因,提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基于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创新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2001—2015年五大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并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定量分析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2001年以来,五大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② 京津冀创新效率增长缓慢,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效率的提升幅度最大,长三角创新效率的提升幅度和均值仅次于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城市群,而城市群核心城市虽然创新资源投入较多,但创新效率偏低;③ 经济发展水平、集聚经济、外商投资、劳动力素质、政府资助、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群创新效率有直接作用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发展中的创新要素变得空前重要,基于创新型企业联系数据研究城市创新网络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选取2018年中国创新能力1000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信息,基于核密度分析法和连锁网络模型,对企业布局和城市创新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聚集于中国三大沿海城市群及部分中西部中心城市;(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大致呈现出菱形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差异显著且具有等级性,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主要通过等级扩散形成;(3)不同行业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差异性显著,依据行业属性可将创新型城市划分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创新型城市。研究以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创新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制定针对性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20,39(4):880-89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非农GDP为经济产出,以中国县级市及其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布局及其波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有一定空间外溢的地域性特征。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较高城市主要为大城市周边临近小城镇,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与城市经济效率变化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经济落后地区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区域好于大中城市区域。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变化的高值区域主要集聚于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城镇化区域,而大中城市规模效率增长状况整体上也好于中小城市。另外,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波动受制于城镇产业模式、政府经济策略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镇化进程,而城市规模也有非线性的影响作用,而地方政府大力依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效率趋于提高态势。  相似文献   

15.
曹靖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20,39(9):1987-1999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作为案例,对2000—2017年各城市创新投入强度及绿色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不同时期城市创新投入对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影响方式和大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① 大湾区绝大多城市在2000—2017年期间创新投入强度都实现了显著提升,在此期间深圳城市创新投入强度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广州、香港创新投入强度增长较慢。② 2000年—2017年间大湾区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通常稳步提升,而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多出现波动。③ 从2000年—2017年,大湾区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由规模效应逐渐过渡到创新效应,创新投入强度提升对于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贡献度明显上升;④ 创新效应会随着城市发展成熟、产业规模的增大,对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应将提升创新投入作为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城镇收缩的特征及机制与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城镇收缩视角认识东北三省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问题,对深化中国老工业基地转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县级市(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增长与收缩城镇的特征与空间关系,研究收缩城镇的职能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区域城镇收缩的形成机制与应对措施.结果 显示: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出现了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中国286 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 研究了中国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 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 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 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 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 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 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 劳动力持续减弱, 资本稳步增大, 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 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森林  曾刚  刘海猛  庄良 《地理科学》2021,41(3):407-415
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扩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其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  相似文献   

19.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新疆区域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进行分析有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了解新疆区域生态经济投入效益的变化趋势,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模型分别对2001—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水平较低,且各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各地州市的效益值都在呈现上升的趋势。(2)各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资源要素的投入松弛,包括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费量以及用水总量的投入松弛。(3)新疆各地区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全部得到了改善,平均每年上升9.1%,且其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此外,宏观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分类指导,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加快绿色发展。(2)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1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与基于DEA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Tobit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再生型、煤炭型和钢铁型城市升级效果更为明显。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值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再生型和成长型城市为主。(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形成普遍的驱动效应,其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城市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仅再生型城市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经济产出提升、要素配置优化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渠道驱动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化。现阶段,土地经济产出偏低、用地结构失调、环境污染负外部性过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症结。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征,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