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东南山区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该区地形深切、陡峻、高海拔山峰极为发育,且降雨较为丰富,昼夜温差大,导致该区域雪崩灾害极为发育。在区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面临着雪崩灾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藏东南山区雪崩为研究背景,分析雪崩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价,以期能提高人们对雪崩灾害的认识和为雪崩灾害的危害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雪崩关键影响因素与易发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崩灾害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一类灾害,通过对雪崩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构建雪崩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可为布局在青藏高原的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以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识别出381个崩至林线以下的沟槽型雪崩范围,综合选取了18个雪崩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获得了帕隆藏布流域雪崩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赋予各影响因素权重,通过加权信息量(PCA-Ⅰ)和加权确定性系数(PCA-CF)进行雪崩易发性区划,采用ROC曲线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流域内雪崩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气候气象、宏观地形、微观地形和抑制作用成分4类主成分因素,其中气候气象解释了30.61%的数据变异,地形地貌解释了21.23%的数据变异;PCA-Ⅰ模型计算的雪崩易发性区划指数在[-2.41,1.365]区间内,PCA-CF得到雪崩易发性区划指数在[-0.549,0.424]区间内,两者ROC曲线的AUC均大于0.70;但PCA-Ⅰ模型计算的雪崩易发性结果在帕隆藏布下游通麦段的河谷区呈现明显的异常区,相对而言,PCA-CF模型计算的雪崩易发性区划指数更合理,且其ROC曲线的AUC评价精度高达0.913。整体结果表明雪崩高易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帕隆藏布上游窄谷段(然乌至玉普段)、中下游(玉普至通麦段)两岸山岭的山脊部位和各支流窄谷段。  相似文献   

3.
雎水河流域位于四川省安县西北部,属于"5.12"汶川Ms 8.0级地震重灾区。地震发生后的5个汛期内,每年均有不同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发生。其中以2013年7月9日的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规模与灾情巨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在对雎水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水动力条件入手,以ArcGIS为平台,利用DEM数据,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等信息,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及灾害特征。研究得出结论:1流域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径流流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形条件,固体松散物质补给量潜力巨大,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条件,大强度局地暴雨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2研究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页岩等软弱地层区域以及断裂构造发育的区域,地形坡度陡、地形起伏度大的地区则更为密集。3流域内泥石流具有群发性、高频率、密度大、搬运能力强、崩滑流灾害相互叠加灾害效应放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地处秦岭褶皱山地南部,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体破碎,暴雨频繁,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是甘肃省滑坡、泥石流严重发育区之一。南山潜在崩塌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强降雨作用下稳定性大大降低,有可能发生失稳,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低于1,将会发生崩塌灾害。因此,对南山崩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孕灾条件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区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由南而北、自西向东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孕灾地质背景及降雨、地震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不同,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发育特征的差异。西部中高山峡谷区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形起伏大,活动断裂发育且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泥石流相对发育、沿构造线和河流线状分布的特点;南部低中山及岩溶发育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及岩性较复杂,碳酸盐岩极为发育,采矿活动强烈,以地面塌陷相对发育为主要特点;北部红层丘陵区地质构造及岩性简单,地形起伏小,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类型单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上具有面上松散分布、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是川藏交通廊道全线在雪崩灾害背景下选址挑战最大的一处工点,开展雪崩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川藏交通廊道减灾选线以及后续建设、运营都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通过精细化野外调查、长时序多源遥感解译、地形计算和空间分析,精细刻画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雪崩范围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活动特征,结合孕灾条件、逐日气象数据等,深入研究该斜坡雪崩成因、启动机制及对铁路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藏交通廊道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发育4处沟槽型雪崩;隧道出口北侧1#雪崩形成区汇雪面积最大,约0.726 km2;4处雪崩的历年活动频率不一,主要发生在每年1月至5月,其中汇雪面积最大的1#雪崩活动最频繁,每年发生2~5次,其崩出距离亦最远,最大崩出距离约1 694 m;雪崩活动与年初几次区域性的高强度降雪活动高度相关,一般发生在高强度降雪期间和高强度降雪后几日的晴天.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条件控制了雪崩的空间分布,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控制了雪崩的年内尺度时序分布;4处雪崩形成区的面积大小和坡向分异决定了它们活动频率的不一致;雪崩启动模式主要有强降雪启动和气温陡升启动;隧道出口受4处雪崩威胁的可能性较小,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7.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水星 《福建地质》2008,27(4):420-424
依据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将全区划分为3个灾害分布区,即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南高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并根据各地质灾害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形条件等,分析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过程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地质灾害链防范建议,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三河一江”地带(即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气候较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该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昌都镇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崩塌16处,占灾害点总数48.5%,主要发育于路堑边坡和河流下切侧蚀形成的自然边坡;滑坡1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4%,且90%为土质滑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泥石流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1%,以中小型为主。文章总结了昌都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空间位置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昌都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昌都镇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策略———治灾、设防、治水、治坡、生态建设和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  相似文献   

11.
在浙江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引入了多重分形方法,基于分形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西北和东南地区发育较强烈;浙江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水系分布、降水量、地形坡度、坡高、地层岩性、道路分布及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在降雨量为2 232~2 565 mm、坡度为25°~35°范围内、坡高为500~1 000 m范围内和侏罗系地层范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育明显,在山地地形范围内地质灾害易发生。浙江省的道路分布中,省道分布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比较大;浙江省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比较复杂,且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比较大。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浙江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对灾害防治开展具有指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由镁...  相似文献   

13.
芒康县盐井属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地处著名的三江成矿区。由于三江地区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采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在藏东矿产资源预查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SRTM3-DEM数据资料,选择鄂尔多斯及其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并定量分析了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并利用区域滑坡灾害调查资料,初步建立了地形起伏度、坡度与滑坡灾害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地形起伏度的区域地貌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集中发育地区的地形起伏度为200 ̄300m,在此范围内滑坡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8.5%,此区间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坡度为10 ̄18°,此范围内滑坡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6.7%,而此区间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5%。在地貌类型上,滑坡集中发育地区对应残丘、黄土塬及黄土墚等。通过研究区横向、纵向剖面的地形特征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均与区域滑坡发生和分布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为区域滑坡灾害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区域防灾规划和灾害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主要地质灾害现状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近期地壳抬升幅度大,地形深切、坡陡,地表变形强烈;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岩溶发育;年降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较为频繁,总体以暴雨型沟谷泥石流为主,受地形、地貌、地质、降雨以及松散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调查分析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从泥石流的形成和启动条件入手,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候旗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降雨量集中且充沛,流域内支沟发育,沟谷深切,山坡陡峻,相对高差大,沟内固体物源储量丰富,沟床纵比降大,具备泥石流发育的条件。文章在深入分析4条泥石流沟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泥石流静动力学特征、灾害史及爆发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择单位面积物源储量、主沟纵比降、人口密度等10项因子,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因子的定性分析和计算得到每条泥石流沟易发性大小,评价结果与历史调查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对类似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贵州西部的岩溶地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安顺、水城地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锥状岩溶非常显著,河流峡谷深切,从高原分水岭区的峰林盆地过渡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再到干流峡谷区的封闭的峰丛洼地,表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大多数洞穴为潜流成因,有继续发育的洞穴及高层老洞穴系统,后者显示了构造上升和地貌回春的较长发育史。沿深切三岔河的河流袭夺使地表、地下的岩溶地形特征有非常壮观的发育。锥状岩溶的形态分析揭示出锥峰坡度比较对称且较少受地质的控制。岩溶演化的关键性因素是构造上升速率。岩溶地形类型发育序列的模式与基面控制、地面剥蚀速度、侧方夷平作用及构造抬升有密切关系。而简单的地貌动力平衡模式不能充分说明贵州岩溶地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川藏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中东部,是世界上隆升和地貌演化最快的区域之一。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区内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制约着公路、铁路和水电工程的规划建设。在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选取岩性、坡度、坡向、坡形、地形起伏度、地形粗糙度、断裂密度和河流距离8个因素为评价因子,结合传统信息量和逻辑回归模型的优势,采用逻辑回归–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滑坡进行易发性评价。通过对评价因子的多重共线性和显著性检验,得到评价因子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均对滑坡发生具有显著影响。采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其AUC值为0.81,表明评价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滑坡的发生。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易发区主要集中龙门山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边坝–洛隆断裂带等大型活动断裂带控制区,以及区内坡度陡峭、地形起伏度大的大型河流深切河谷的两岸;中易发区在区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岸坡较陡、地形起伏度中等的大型河流支流的两岸。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川藏交通廊道滑坡发育分布的认识,也可为研究区的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大,暴雨频繁,尤其近年来受台风影响,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本文通过浙江省泥石流的调查成果,综合分析区内泥石流发育特征。通过分析,浙江泥石流主要有如下独特的发育特征:沟床比降大,相对高差小,两侧山坡坡度大,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等;地质构造上: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全-强风化的火山碎屑岩区域,沿深大断裂成带状分布;泥石流三区特征:三区分界不明显,尤其流通区和堆积区难以区分等。本文初次系统分析总结了浙江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对浙江省泥石流形成机理、泥石流防灾减灾等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