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段雯娟 《地球》2019,(9):34-36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是水土保持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及时、全面反映我国水土流失状况,2018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不久前,水利部召开发布会,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水土保持司副司长莫沫、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林祚顶介绍了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2.
《湖泊科学》2006,18(2):F0004-F0004
顾问:施雅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刘鸿亮(中国环境科学院)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编:王苏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副主编: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谢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李万春(专职;《湖泊科学》编辑部) 金相灿(中国环境科学院) 林泽新(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永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于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马海洲(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孔繁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下垫面的剧烈变化对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太湖流域城镇化进程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太湖流域模型对3种典型降雨过程(1991、1999和2009年)与5种下垫面(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组合情景进行模拟,综合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全流域和各水利分区在全年期、汛期、涨水期产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程上,太湖流域和所有水利分区的各统计时段产水量增幅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均呈现增加趋势,2005年后产水量增幅进一步加大,且全年产水量增幅主要集中在汛期;空间上,东、中部城市集聚区的产水量增长率明显高于西部山丘区与太湖湖区,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山丘区、太湖湖区不透水率增幅较小所致.产水量变化的时空非均匀分布特征为城镇化背景下太湖流域防洪除涝格局演变及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协调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先验认识.  相似文献   

4.
1999年春末夏初,太湖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继1954年和1991年洪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在定购和解译加拿大雷达卫星图像,派遣遥感飞机现场航拍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洪水灾情调查,并得到太湖流域水利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获得了关于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情的大量资料及洪灾成因的初步认识,并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整治问题提出若干建议.1雨情超历史、水情创记录,受淹范围缩小,经济损失增加,是1999年 太湖流域洪水的显著特征 1999年太…  相似文献   

5.
1993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及水利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同生 《湖泊科学》1994,6(3):193-200
1993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高居建国以来的第3位,仅次于1991年和1954年,达到4.51m(平均水位,下同),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本文对1993年太湖流域汛期的雨情和水情做了论述,并对1993、1991、1954年三个典型大水年的降雨和洪水特征作了比较。同时,还对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分析。太湖流域的雨季一般为5—7月,但是1993年汛期的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有些异常。降雨集中在8月,而河道最高水位则出现在8月下旬。降雨的空间分布有以下3个特征:(1)上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浙西山区;(2)太湖湖区的降雨量很大;(3)下游地区的降雨集中在淀泖和杭嘉湖地区。淀泖和杭嘉湖地区一些水位站的实测河道水位,比发生大洪水的1991年还要高。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上游地区洪水来量大,当地的降雨强度高,以及下游河道排水不畅通。为了改进防汛调度和完善治理规划,需要对不同典型洪水年份的降雨和洪水模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1)
<正>2016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农经司司长吴晓,政研室副主任、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何振国,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司长阎奋民,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高敏凤,农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出席发布会,介绍《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  相似文献   

7.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2)
<正>2016年12月28日,水利部召开2016年水利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汪安南介绍了有关情况,并与水利部建设管理督察专员祖雷鸣、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王爱国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汪安南表示,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全国已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80万亩,累计完成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2045.3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16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幅8.3%;其中,全社会水利管理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769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成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家其 《湖泊科学》1992,4(2):52-59
受天地生相互作用影响,1991年大气环流异常,太湖流域出现了两度梅雨,雨期长、降水强度大。由于近数十年来,水域环境发生了变化,洪水出路不畅,6—7月间发生了特大洪涝,其特征是:降水逊于历史,水位超历史;成灾面积不及历史,经济损失远超历史。协调人地关系不善,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因而,在统一规划下,协调好人地关系,是重要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兆富  杨桂山 《湖泊科学》2004,16(Z1):83-88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直接威胁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安全.本文综述了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来源于: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城市地表径流面源和道路线源污染;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的非达标排放;大气的干湿沉降等.并分析了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特点,最后从控制非点源污染源和污染物输移过程提出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针对太湖流域研制了全流域水文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河流、湖泊模拟、边界条件模拟、降雨径流模拟、工程情况及控制运行方式模拟以及骨干河网中水流运动模拟五个方面。模型经1984、1985两年资料进行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全面率定和检验,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本模型全面通用,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太湖流域洪水、枯水及调度等诸方面课题,本文简要地介绍应用该模型研究围垦的影响、规划工程的防洪效果及设计典型年选择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谢红彬  陈雯 《湖泊科学》2002,14(1):53-59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结构变动剧烈,相应水环境质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首先分析了太湖流域制造业的变化过程,并讨论了制造业总量及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讨论了重点污染行业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变化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7,(6)
<正>河长制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一直深受各界关注。水利部不久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鹰、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刘伟平、水资源司副司长石秋池介绍了中国水利建设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河长制的推广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LUCC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洁  曾春芬  王腊春 《湖泊科学》2014,26(2):305-312
基于1971年枯水年、1989年丰水年、2000年平水年3类典型代表年的逐日降雨量、逐日蒸发量以及不同时期地表覆盖遥感分类数据,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地表覆盖变化明显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太湖流域河网水量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1990 2000年与2000 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水位过程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对城市化地区水文特征变化规律深入了解,也为典型城市化地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太湖流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是水田、水域等面积向城镇面积转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00 2006年期间的城镇化速度大于1990 2000年间;下垫面的变化对太湖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地表覆盖的变化,水位有整体升高的趋势,并且增幅加大,与城镇化速率变化趋势相一致,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水位上升更为明显;降雨量也是水位过程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组件式GIS的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评估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源流域洪涝灾害评估系统是太湖流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准、及时地预测预报和评估太湖流域洪涝灾情,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GIS应用开发的角度,系统介绍了GIS软件的技术体系,系统的技术框架,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岱海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群  姜加虎 《湖泊科学》1999,11(4):304-310
应用GIS软件ARC/INFO,建立太湖流域海面-地面变化信息系统,并与数据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研究对本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规划,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气候,海面,地面变化和区域环境变迁。采用长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海域21世纪前半期地区性RSL上升幅度预测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面的不断上升和太湖流域地面沉降的加剧,2000年和2050年,太湖流域处于高潮位以  相似文献   

17.
顾莉  李秋兰  华祖林  洪波 《湖泊科学》2013,25(3):347-351
太湖流域湖泊污染严重,非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水质基准以便于湖泊水体的保护与修复.根据太湖流域12个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湖库及太湖早期的总磷、总碱度、平均水深等数据建立了MEI(morphoedaphic index)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总磷与总碱度、平均水深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太湖流域湖库水深较浅的特征,提出了确定太湖流域湖库水体中总磷参照浓度的改进MEI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太湖,得到太湖总磷参照浓度为0.025 mg/L.研究结果旨在丰富我国水体营养物基准的确定方法,并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湖库水质基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1):12-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及其损失表明洪涝灾害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格局及其在防洪除涝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以往治水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形势下防洪水利工程和建设思路,提出流域减灾目标和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