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大别洪庙榴辉岩相岩石Sm-Nd年龄:峰期变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工作认为北大别榴辉岩在榴辉岩相变质后,经历了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因此获得的Sm-Nd矿物等时线年龄代表了麻粒岩相变质时代.本文对北大别安徽洪庙百丈岩榴辉岩相岩石(辉石石榴石岩)的研究表明,该岩石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作用,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所研究样品在峰期变质之后是否经历了麻粒岩相退变质尚不能明确界定.结合矿物氧同位素体系平衡判据,辉石石榴石岩在峰期变质时达到了Sm-Nd同位素体系的均一化和平衡,并且在后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中该同位素体系未出现明显的扰动,因此其Sm-Nd矿物等时线年龄[(225±14)Ma和(229±13)Ma]代表了榴辉岩相变质时代.同时,样品中矿物的同位素组成表明,在俯冲板块折返和退变质过程中,岩石受到外来和内部流体的不均匀作用,造成退变的单斜辉石在同位素组成上的不均一.  相似文献   

2.
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及麻粒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在变质作用高峰期后,如果降温速率比较慢,往往发生退变质性质的离子再交换反应与纯转换反应。这两类退变质反应不可避免地改造了变质高峰期的矿物成分,使岩石不能准确记录变质作用各阶段的矿物成分和变质作用p-T轨迹。对这两类反应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变质岩石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实例,简要综述了基性麻粒岩中石榴子石-斜方辉石之间的Fe-Mg再交换反应、酸性麻粒岩中斜长石-碱性长石之间的K-Na再交换反应、泥质片麻岩中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的部分分解(纯转换)反应,以及恢复变质高峰期矿物成分和计算变质高峰期p-T条件的方法。指出只有在准确恢复变质高峰期变质矿物成分的基础上,获得的变质作用p-T-t轨迹才能反映客观地质事实。  相似文献   

3.
西藏东部八宿地区发现退变质榴辉岩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在西藏东部八宿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可疑的榴辉岩类岩石。通过对所采集系列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初步确定其为退变质榴辉岩,并且遭受了多期次退变质作用的改造,部分样品已彻底转变为榴闪岩。现就该退变质榴辉岩  相似文献   

4.
北大别木子店石榴辉石岩的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泽明  钟增球 《地球科学》2000,25(3):295-301
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和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计算表明, 大别变质地体北部角闪二辉麻粒岩是石榴辉石岩在其抬升过程中经历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的产物, 峰期变质作用至少是发生在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 而且地温梯度较低.石榴辉石岩的退变质作用p-t轨迹以早期的近等温降压、中期的近等压升温和晚期的降温降压为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并非仅达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5.
地壳中流体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体不仅是一种质量运输的介质,更是反应的催化剂或反应物。在一定程度上,变质反应中矿物组合的更替难易度和反应进程主要取决于流体的参与,特别是退变质过程中,流体通过溶解-迁移-沉淀机制使得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发生改造。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也进一步的表明反应本身促进了裂隙的发生,即反应促进了岩石渗透率,增加了流体与岩石的接触面积,使得流体与岩石反应界面的反应更加快速与完全。同时,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也有重要的影响,诸如岩石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应变性质,对地壳变形、断裂、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福来  薛怀民 《岩石学报》2007,23(11):2737-2756
如何建立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快速折返过程连续而完整的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变质锆石是否记录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年代学信息和超高压峰期变质时代的准确归属,是目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需要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前人同位素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和电子探针测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成因分析以及SHRIMP U-Pb定年等综合研究手段,确定苏鲁-大别地体榴辉岩及其强退变质围岩在深俯冲-构造折返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Ⅰ)、超高压峰期变质(Ⅱ)、构造折返初期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Ⅲ)和构造折返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Ⅳ)。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中)新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在早三叠纪(246~244Ma)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约65km的深处。发生了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542~693℃,P=1.7~2.02GPa。这些高压石英榴辉岩相岩石在中-新三叠纪继续向下俯冲,在235~225Ma期间,俯冲的深度至少达到了170km的地幔深处,并发生了峰期柯石英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722~866℃,P>5.5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自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到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的俯冲速率为7.0km/Myr。这些超高压岩石在219~216Ma期间,发生了第一次构造抬升至75km的深处,并经历了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退变质温压条件为T=730~780℃,P=1.7~2.6GPa。这些退变质岩石在212~205Ma期间,又经历了第二次抬升至25km中-下地壳深处,并叠加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该阶段变质温压条件为T=610~710℃,P=0.7~1.2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两次构造抬升的速率大致相同,为5.6km/Myr。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苏鲁-大别榴辉岩及其强退变质岩石深俯冲过程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超高压峰期变质、构造折返过程石英榴辉岩相-角闪岩相退变质连续而完整的变质演化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而且对于重新建立苏鲁-大别巨量陆壳物质快速超深俯冲-快速折返的动力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大别地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岩石进行较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超高压俯冲变质及折返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行为,并就其对变质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和流体交代作用的指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别榴辉岩原岩在其俯冲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熔融作用,并在其早期脱水和后期退变质作用过程中与变质流体相之间产生了交换。脱水作用使榴辉岩Nb/Ta比值升高,但后期的退变质作用使榴辉岩与其寄主围岩间的Nb/Ta比值相对  相似文献   

8.
许多岩石含有一个变质幕跟随另一变质幕的迹象,如被花岗岩侵入的片岩表现出热变质效应迭加在区域变质效应之上。重复变质或者多相变质作用系指几幕相同类型的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是作用于较高级变质岩之上的一种较低级的变质过程,如泥质岩在一个相中转变为硅线石片麻岩,在后一相中退变为绢云一绿泥千糜岩。  相似文献   

9.
高劢 《地质与勘探》1991,27(1):F003-F003,F004
华北地台的结晶基底是我国最老的变质岩系.燕山地区是早前寒武纪地层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它西起冀西北,经北京北山,东迄渤海之滨,居于中朝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北缘.近年来,随着变质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重视了退变质作用.王仁民先生1962年首先在冀东水厂研究退变质作用.从1981年起,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高凡先生主持退变质作用研究课题,并列入"燕山—阴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项目.1983年单独列题为"燕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岩石退变质作用研究"项目.1987年接受国家自  相似文献   

10.
高凡 《岩矿测试》1985,(4):295-300
变质作用的研究是变质岩石学的主要部分之一。世界各地古老地块中麻粒岩和片麻岩区的变质作用深入研究,又结合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研究程度。退变质作用属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过去对进变质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退变质作用则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各国地质学者在世界各地重视和研究了退变质作用,不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变质作用的研究是变质岩石学的主要部分之一。世界各地古老地块中麻粒岩和片麻岩区的变质作用深入研究,又结合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研究程度。退变质作用属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过去对进变质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退变质作用则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各国地质学者在世界各地重视和研究了退变质作用,不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初步讨论了华北地区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与内生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华北地区众多内生金属矿床产于绿片岩相岩石组合中,其中包括太古宙岩石的退变质、沉积盖层和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进变质岩石。因此,这些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韧性-韧脆性变形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超高温变质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共生组合表明了变质温度高于900℃,而利用岩石退变质矿物组合中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的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别为879~917℃、0.90~0.94GPa。岩石中的早期刚玉+夕线石的组合的存在说明岩石变质作用已经从高角闪岩相进入到了麻粒岩相;而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尖晶石+石英的出现,指示了变质温度高于9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另一方面,退变质过程中钛铁矿的发育表明岩石经历了快速抬升降压的过程。变质作用的P-T轨迹分析揭示出岩石经历了早期同步升温增压后的快速增温达到峰期条件,后经历快速等温减压过程。这种温压条件的变化与板块会聚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而使软流圈上涌造成热异常的温压条件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超高温变质岩石进行锆石SIMS U-Pb测年获得的结果大于58Ma,推测这次超高温变质与喜马拉雅运动中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会聚-碰撞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青岛榴辉岩相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学证据及退变质P-T轨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青岛榴辉岩相蛇绿混杂岩发育在胶南隆起北缘地缝合线附近,构造侵位于胶南群云母斜长片麻岩中。它主要由斜方辉橄岩、玄武质和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及少量杂砂岩和硅质岩组成。它与一般仰冲蛇绿岩的主要区别是:玄武质和玄武安山质岩石普遍遭受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并发生强烈的糜棱岩化和退变质作用。强烈的退变质作用使大部分榴辉岩变为含石榴石石英斜长角闪岩,但仍保留有少量榴辉岩透镜体。它们可能是俯冲陆壳前缘岛弧地壳或岛弧型蛇绿岩残片的推覆体。它的退变质P-T轨迹表明,在其上升过程中热传导速率较高,这可能与该岩石强烈糜棱岩化和含水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锅盔山石墨矿床为近年新发现的超大沉积变质型石墨矿床,对该矿床变质作用特征与过程以及碳质来源的研究仍属空白。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碳同位素组成等研究,对矿区赋矿变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并探讨了岩石变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认为: 该区变质岩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并经历了等温降压退变质作用,矽线石形成于熔体结晶; 原岩为一套具孔达岩系特征的浅海—滨海相碳硅泥岩建造,具太古宙古大陆与元古宙稳定沉积物的双重信息; 成矿物质来源为有机碳,属有机成因。研究成果对在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糜棱岩变形变质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读岩石和矿物的显微构造特征,能再造结晶基底岩石复杂的变形和变质演化过程和条件。通过对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中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显微构造、石英组构、矿物化学等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糜棱岩在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变形之后,发生了不均匀进变质重结晶作用及中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变形等几个演化阶段。由不同阶段温压条件所限定的p-T演化轨迹为一个在早期顺时针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晚期逆时针环的复杂图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板块构造学说深入到变质作用研究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研究手段逐步普及,变质作用的研究也是突飞猛进。总的说来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1.所研究的领域更扩大,2.研究的内容更深入,3.从变质作用的静态研究进入了动态研究。一、研究领城扩大以往的变质岩研究主要集中在泥质岩和基性岩上,现在各种岩石的变质作用都有人研究。现在不单研究岩石的变质作用,还研究硫化物矿床的变质作用。原先变质作用和  相似文献   

18.
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与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钛铁矿,保留有深熔作用的结构特征。岩石中的石榴石具有生长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10~750℃和9.0~10.5kbar,具有一个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其进变质过程以升温、升压和部分熔融为特征,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锆石与独居石U-Pb定年表明,这些正片麻岩具有510~490Ma的原岩年龄,和27~11Ma的退变质时间。本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为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20.
胶东海阳所、葛家集基性麻粒岩P-T演化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胶东地体中麻粒岩相岩石主要分布于米山断裂以西,而榴辉岩等高压岩石组合主要分布于该断裂以东。通过对米山断裂以西的海阳所、葛家集两地基性麻粒岩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热力学研究后得出:海阳所麻粒岩主要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其P T演化趋势为顺时针方向;葛家集麻粒岩主要经历了2期变质作用,早期为角闪麻粒岩相,晚期为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其P T演化趋势亦为顺时针方向。海阳所、葛家集麻粒岩均位于米山断裂带附近,二处麻粒岩形成时的温压及演化的差异说明,米山断裂是一构造混杂带,可能代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时的大致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