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地地震在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质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1971年开始的20世纪第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019年,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所得结果可供华东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地震的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4次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以下简称长南带)南部,即31°~32°40′N,118°~124°E地区。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俗称金三角。1970年进入20世纪第四、第五活跃期以来,先后发生了4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表1),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强震连发态势。总结4次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于今后正确分析和判断江苏南部地区地震的大形势和重点危险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 长南带4次中强震地震目录 震中位置 序号 发震时间 Nj El 地点 震级Ms 震源深度 /km 震中烈度 1 1974-04-22 31°24.9′ 119°14.5′ 溧阳 5.5…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纬31°—35°、东经119°—125°范围内的南黄海地震区,中强地震活动频繁,这主要是由一组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共轭走滑活动断层及张性铲形活动断层引起的,该区内的中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震中呈东移趋势,区内地震在原地或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且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海域地震强度明显高于陆域地震,在第Ⅲ、Ⅳ地震活跃期内,中强震主要发生在北纬33°±1°、东经121°±1°所在的南黄海海域的南部盆地,本区第Ⅳ活跃期内中强地震的活动水平与近期内中小地震的活动水平相当,同时,海域地震还具有成丛性及57 年、6 年的节律,地震震中具有南北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Heuksan盆地的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中的南HEUKSAN盆地是一个介于矩形到菱形之间、大小大致为32 km×13 km的盆地.这个盆地有两个最厚的沉积中心;一个在盆地西部中央,地震双程到时2.2 s的部位;另一个在盆地东部中央位置.二者之间以中央隆起相隔.盆地的地震剖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生代到三叠纪时期的前地堑相沉积,新生代的地堑充填沉积及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的的内凹沉积.地堑充填时期的沉积可以分为两个地震层序A和B.层序A和B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到4个亚层序.在南HEUKSAN盆地利用地震层序学的方法对上始新统地震剖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古水流大部分是从盆地的西部流入的.因此推断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地区,其次来自于盆地的北部.顶积层为三角洲相.根据反射地震剖面的连续性、振幅和反射频率等在上始新统的地震剖面上划分出4个地震相带.地震相A区主要位于两大沉积中心部位.为三角洲前缘泥砂.相带B位于沉积区的西北边缘为平坦三角洲的沙砾.相带C2沿着南部的盆地边缘断裂带分布,为冲积扇.结论认为:始新统的地震解释剖面表明当时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物来自西北的陆源区和南HEUKSAN盆地的西北部.在盆地的南部边缘,沿着盆地的边界断层发育有冲积扇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495 ̄1995年地震资料,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划分,并对本世纪以来两个地震活跃幕以及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详细讨论。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给出未来中强地震概率估计,并采用多种方法对未来地震进行了预测探讨。  相似文献   

8.
苏北-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块,构造演化较为复杂,其构造范围及属性尚存在争议,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历史对区域现今地震发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区域地质与构造演化的分析,提出下扬子地块构造演化独立于扬子地块,厘定苏北-南黄海盆地范围,阐述了区域构造基本特征以及对现今地震构造有重要影响的构造事件过程,重点探讨区域内NW向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中强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介绍了该海区历史地震的分布,时空强特征以及众多地震事件烈度分布的共同特点与地震活动规律等。研究表明,功北南黄海地区近年内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及沿岸地震活动时空动态扫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郭爱香 《中国地震》1999,15(4):324-332
从中强震成组孕育出发,研究了南黄海及沿岸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动态图象扫描特征,探索了该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有关问题。结果表明,该区20多年来4级地震活动总休上呈相对平稳状态,但在不同时段则出现不断演变迁移的4级地震局部集中区及低b值区等异常区域,5~6级中强地震大都发生于异常区的边中附近;异区内4级地震累积频度往往呈非线性指数加速,中强震发生于4级地震非线性指数加速的后期或其后的异常平静期中。这种地震活  相似文献   

11.
黄海的地壳速度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拼合边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韩国和ISC台站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对比重力异常和断裂体系、Pn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异常的相互关系以及黄海东部和西部的结构差异,为厘定黄海东部断裂暨中朝—扬子块体的拼合边界提供了新的信息.反演结果表明,北黄海和南黄海西部具有沉积盆地的地壳结构特征,P波速度明显偏低且深度较大,说明盆地内部沉积层较厚、沉降幅度较大,以北黄海、南黄海海州湾和苏北—南黄盆地最为突出.南黄海中部、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显示出构造隆起区的地壳速度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的高速异常具有北东方向的伸展痕迹,与胶东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趋于一致,但是与朝鲜半岛的高速异常并不相连,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据此推测南黄海与朝鲜半岛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近南北方向的深断裂——黄海东部断裂,至于该断裂是否可以作为中朝—扬子块体在海区的拼合边界,尚需获取黄海东部及朝鲜半岛更详细的相关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seismic network of Vietnam and the ability of the network to monitor earthquakes is presented.The seismic activity of Vietnam as a country of high seismictiy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is described.The current state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in Vietnam and cooperation with institutions outside of Vietnam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3.
王衍棠  林珍 《华南地震》2007,27(3):49-56
概述了北黄海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和速度分析的原理,通过对北黄海盆地速度谱的解释和计算,得到了层速度、平均速度、砂岩百分含量等信息,利用这些速度资料识别多次波、辨别坳陷区和隆起区,进行时深转换、构造分析以及岩性分析,为北黄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相分析以及资源量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黄海—东海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中地壳消失;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增加最大,推断其原因应与俯冲作用及俯冲带附近板块与地幔的运动速率之差有关.地球物理场“东西分带”是黄海—东海地区壳内结构从西向东变化的反映,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研究区的岩石层结构出现以近EW向为优势的构造格局.因此推断深部近EW向的异常是三叠纪时期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所致,浅部的NE向条带异常是后期构造运动在岩石层较浅部位构造效应的反映.黄海—东海地区岩石层结构存在浅部与深部优势构造方向不协调的现象.层析成像结果证实了南黄海东缘断层的存在,还勾绘出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为以40°左右的倾角向NW方向倾斜的高速带,另一条倾向基本相同的高速带则是南、北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深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众多,强震频发。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得出以下认识:①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②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③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④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e accuracy of b-value is limit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agnitude.In order to improvethe accuracy of the b-value,a statistic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eventsbased o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magnitude values for one historical event by several methods toestimate the magnitude.The b-value and seismic strain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threeregions in the North of China.The method proved to be valid for all the regions,especiallyfor the data with large fluctuat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ess state,the strain rate tensorand the principal axes of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of three regions bythe data of the focal mechanism,finally the stress state in each region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 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 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 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 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 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 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 SKS, 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 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 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 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从原始地震资料分析入手,利用研究区波阻抗、道积分、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等多种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方法及AVO油气检测技术,并结合沉积相和区域地质资料,对北黄海中部坳陷A构造的储盖层分布、含油气性等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认为研究区A构造中新生带地层纵向上主要有两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且构造中部和翼部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