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开园的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景观类型主要以滑坡、串珠状分布的堰塞湖、地热和可燃气体等为主。人文景观有民居遗址、纪念碑、遇难同胞纪念墙等。与四川其他地震遗址相比,该遗址公园的突出特点是造成当地居民重大伤亡的山地次生灾害集中分布,滑坡和泥石流遗迹保存完好。作为震遗地质公园,需要在人们凭吊和瞻仰过程中配有较好的旅游解说系统,加强解说人员的地学素养,强化地震博物馆中地震模拟的建设。现该遗址公园已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景观构建及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期望其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乃至世界级地震遗迹公园。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解说牌示文本创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认知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采用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博物馆解说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代表性地选取中美两国有关动物解说牌的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解说效果,找出差距,同时创作一个动物解说牌的案例。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出解说文本创作四原则——文字内容简要,使用易懂词汇,运用"提尔顿定律"和选择搭配文字的图片;指出我国解说牌文本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一系列改进我国解说牌文本创作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博物馆或其它旅游点解说牌的文本创作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旅游解说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国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从旅游解说的起源、原理、内涵、框架、功能、受众类型、解说方式、解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综合了国内旅游研究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寻找出国内解说研究与国外解说研究的差距,借此推动国内的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规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游客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解说系统是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解说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解说系统研究进展,全面分析当前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型和5项原则,提出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的点、线、网络、面、系统5个构建方法和三大方面的内容。最后,就完善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解说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湿地公园游客中心、解说标识、游客对湿地公园解说内容与解说方式的需求,分析了湿地公园解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人员解说队伍建设、增加体验式解说活动、统一解说标识,不断提升和完善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西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差异化研究进展及本土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说是生态旅游实现其环境教育责任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其研究和行业发展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从解说方程式中资源、受众和媒介3个关键要素入手,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学原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理论,梳理中西方解说系统差异的根源所在。结果发现:西方受“人地分立”价值取向的影响,保持着生态旅游的“纯自然性”,西方的海洋外向型思维延续了注重空间拓展、关注自然客体奥秘的传统,媒介设计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强调长期公益性;中国人受“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的影响,接受生态旅游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大陆内向型思维形成了求稳好静的性格,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较弱,媒介的物造形式胜过内容要求,短期功利性突出。最后,本文提出中国生态旅游解说本土化路径,包括确定可行的解说目标、挖掘双重价值的资源、定位受众特征与类型、标准化规范引导媒介设计等。  相似文献   

7.
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解说标牌系统是景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服务于游客,还起到管理景区的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山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建设问题突出,影响了景区的形象与持续发展。针对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的要求,探讨解说标牌系统管理的要素:搜集相关的基础数据、确定解说标牌的设置地段、确定解说标牌的内容及选择标牌的展示方式,并提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解说、树立科学的解说观、实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加强游客安全管理解说标牌等,以提高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标牌系统建设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视性和景区化。  相似文献   

8.
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提出了旅游风景区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旅游活动的解说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风景区解说系统应包括交通导引解说系统、接待基础设施解说系统、景区解说系统、游客中心。最后,对重庆国家级重点风景区———缙云山的景区特征与资源赋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缙云山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环境解说最早出现在美国国家公园的服务体系中,伴随着新兴的旅游方式、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游憩需求的增加,其概念内涵与功能不断发展,并且解说的研究也得到不断完善。本文分别从国外环境解说研究的时代发展和内容上进行划分,而由于国内的研究很少,只作为综述的补充。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环境解说分别经历了"形成期"、"媒介期"、"名正期"以及"初熟期"。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解说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包括其概念性框架与目标、手段选择、管理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研究;对解说受众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游客的分类研究及解说方式的研究,以及对解说员与游客之间沟通过程的研究等。在西方,环境解说研究通过借助其他各学科的理论而逐渐成熟,笔者建议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以建设并完善环境解说学科体系来填补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罗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103-107,126
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程。随着河南世界文化遗产数目的增多,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游客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帮助。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安阳殷墟文化遗产景区解说系统现状,并结合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模型所关注的六大要素,提出未来安阳殷墟景区应进行科学系统的理念规划和形象设计、解说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和分级解说服务系统规划,并注重对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化景观已被列为第4种世界遗产类型,虽然文化景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景观、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的基本概念仍未达成一致,阻碍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对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变迁、感知与解释、构成与类型、保护与利用4方面的理论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不仅落后于自然景观,而且与国际研究水平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文化景观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研究氛围和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5方面推动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逐步由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的视角解读空间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特色,并由此赋予了文化地理学以新的广阔研究空间。本文在解析新文化地理学“解读空间”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了解读空间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强调应该结合转型期中国的特殊语境进行文化空间的解读,以适应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态化背景下谋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类型、设计原则、展示形式、内容等方面,对解说系统、展示系统和环境教育活动三方面进行设计,最终形成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Topographic effects due to irregular surface terrain may prevent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MT) data. Three-dimensional (3-D) topographic effec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a trapezoidal hill model using an edge finite-element method. The 3-D topography generates significant MT anomalies, and has both galvanic and inductive effects in any polar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different correction algorithms, which are applied to the impedance tensor and to both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respectively, to reduce topographic effects on MT data. The correction procedures using a homogeneous background resistivity derived from a simple averaging method effectively decrease distortions caused by surface topograph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bsurface interpretation. Nonlinear least-squares inversion of topography-corrected data successfully recovers most of structures including a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dyke.  相似文献   

15.
何金廖  彭珏  胡浩 《地理科学》2021,41(9):1525-1535
从城市舒适性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创意人才及其空间集聚过程的相关文献,构建了驱动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方法从国内设计师社交平台站酷网获取设计创意人才的属性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负二项回归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机理。研究表明:① 中国设计创意人才及其创作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以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最为集中,但杭州、长沙、武汉、郑州这些新兴城市也表现良好,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② 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核心因素;③ 证实了西方创意阶层理论的部分结论,发现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高素质人力资本、温暖的气候与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提升城市对创意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子,同时发现科研投入对设计创意人才集聚具有明显挤出效应,并且西方学者普遍强调的生活环境舒适性因子对设计创意人才影响有限。为深入理解创意人才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机理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改善城市创意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文 《地理研究》2020,39(3):508-526
近年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在中国地理学界受到“热捧”,但也有学者对此存有分歧、质疑、困惑和焦虑,认为新范式“缺少地理味”“跑偏了”。在梳理西方人文地理学派思想及其范式演变的基础上,对新范式的出场背景、基本议题和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① 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倡导的“人之主观意念”“理论转向”“空间间性关联”“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既是对以计量革命为特征的实证主义和空间科学,以及伯克利学派“文化超有机体”的反思,也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益凸显的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引致的复杂社会空间和文化认知的新阐释。② 在研究视角和对象上,新范式倡导“人之主观意念”,并确立“人”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和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通过社会文化等“理论转向”滤镜,预见社会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空间间性关联”滤镜,引导人们对多种空间,尤其是空间关系的关注;通过“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滤镜,强化社会文化地理的道德实践和人性提升,重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③ 新范式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阐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进程和交织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生动因,是人类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实践认知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代表一种新的地理学哲学观和思维观。④ 中国学术界对新范式之所以存在不同声音,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对新旧人文地理学范式的哲学认知缺乏深度对话,另一原因是学术界针对新范式的理论阐释不足。未来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中国学派,需要主动拥抱并吸收西方前沿理论的合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参与建构新的学科范式,积极回应反映时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独特性是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了解和欣赏异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者的主要动机,解说翻译是跨文化遗产旅游的桥梁。由于国内旅游规划对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特点研究不够,景区管理者对双语解说信息创作对象不了解,导致文化遗产解说与翻译的质量影响了跨文化遗产旅游的解说教育效果,错过了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平台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良好机会。综述了旅游解说的概念、内涵以及有效解说和信息创作的原则,在总结文化遗产旅游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型景区英文解说翻译应针对国际旅游者特点的信息再创造的观点。建议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制定针对国际旅游者消费特点的双语解说规划;旅游规划和翻译学术界应重视旅游双语解说规划和翻译的研究;翻译者在具备双语、双文化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旅游解说和信息创作的跨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8.
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刘敏  陈田  钟林生 《干旱区地理》2006,29(1):156-162
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