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土地调查形成的地图成果进行土地管理是现代地籍管理的工作目标,实现"以图管地"可以更好地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有利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利益,满足社会发展,进行土地数据社会化共享,实现科学管理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是支撑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至关重要的高竞争性资源。科学高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其中,土地产权管理是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的重要制度。产权,尤其是土地产权的激励作用及其在现阶段国情下经济绩效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以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的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地籍管理的水平直  相似文献   

3.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招拍挂"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招拍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现象,因此对于"招拍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一分为二地看,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阶段,在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地籍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认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部署要符合宏观经济要求,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契合宏观经济的需要。应对目前经济形势,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制度供给,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重大突破。如何提升现代地籍管理水平,成为维护土地产权主体利益、保障土地市场有序运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土地面积量算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登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中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它是摸清土地家底及各类用地结构比例的具体手段,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依据.因此,土地面积量算工作是准确掌握土地资源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地籍是基础,规划是龙头。执法是保障”,要管理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7年,桐庐县启动了城镇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建立了城镇地籍数据库,通过采用工作流技术(OA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建设了图文一体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籍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了办事效率。宗地统一编码和土地登记查询监管系统建立后,结合日常土地登记和地籍数据更新的需要,对地籍管理系统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土地是房屋的载体,房屋建设是土地资源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福山区国土资源局自198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开发复垦规划等专项工作。特别是土地由资源管理向资产管理的转变,原有资料和管理手段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手段,保持资料现势性,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改进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福山区国土资源局从2000年开始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区域网络。通过信息系统的模块,先后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农用地分等定级…  相似文献   

9.
地籍资料是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及正确研究土地对策的基础资料和重要的客观依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抓住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地籍,创新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省国土资源厅助理巡视员李顶勋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地籍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地籍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规范土地市场的手段和实现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基础,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张晏 《国土资源》2012,(9):18-19
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地籍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取得重大进展——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进步;地籍的数据优势、技术优势和产权优势进一步凸显;地籍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总而言之,地籍管理支撑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为当前和今后国土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根基。全国土地调查——翔实摸清土地家底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谈发展,必须立足于土地的基本现状。1996年,我国结束了第一次土地详查,进而建立起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制度,保  相似文献   

12.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中心区,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辖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7万人总面积为1156平方千米。全区宜农土地面积为1.55万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很大。多年来,东营分局立足于东营中心城区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管理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依法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努力实现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搞好用地服务,保障建设项目和油田打井用地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大村居改造工作力度,大力集约节约用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不断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按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区)"、"全  相似文献   

13.
地籍信息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空间数据源,包括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与声像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按照现行的地籍管理制度,满足有关的《规程》与《规范》、《106号文件》的要求,以数据录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信息成果的输出等方面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考虑其利用的集约性。通过规划,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真正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议程》第十章(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综合方法)第14节中提出:应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并考虑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和政治因素,以此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作为《21世纪议程》的签约国,建立我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既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世界》2005,3(3):i003-i004
一、系统建设背景 地籍信息是国土资源信息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数据,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执法和国土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数据。地籍信息化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是其他专项业务系统的基础,是进行市、县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政务办公和业务办公自动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华宣奎副厅长带领省厅地籍处、规划处和省地资源调查办公室,以及杭州国土资源局的有关同志一行9人,专程赴江苏省学习考察地籍管理工作。考察组在苏期间考察访问了江苏省国资源厅及南京市和无锡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对江苏省实施“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以及做好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成功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以及生态功能。从土地持续利用视角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所获得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至少能维持现有水平,但不应是掠夺式的经营导致土地生产性能下降,造成土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9.
一、地籍管理现状分析地籍管理,是对土地的权属、地类和面积进行管理,有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核心管理内容。一直以来,杭州市根据地籍管理的内容、对象和范围,将地籍管理划分成两块,城镇地籍管理和农村地籍管理。城镇地籍管理注重资产管理主要是权属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城镇建城区的国有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以1:500建立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城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途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从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考虑制订统一的土地资源法、拓宽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加快城镇化发展,同时在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资源用途管制、做好土地评价工作、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发挥民众参与作用等方面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