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为研究区,采用地形图、QuickBird遥感影像和森林经理调查资料,根据湿地松生长对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的适应特点计算出归一化的地形因子综合等级,并进一步与湿地松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形因子综合等级在林龄小于19年时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而之后则呈负相关或不相关.联系湿地松的生长周期和经营措施,分析认为,湿地松的生长衰退及相应的林分改造措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适用的红树林立地类型划分系统是泉州湾河口湿地植被恢复的基础工作.以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区1月的月平均气温和地貌特征,将泉州湾河口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区(亚热带高温区)和1个立地类型组(河口三角洲立地类型组).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并结合各种环境因子对湿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确定盐度、潮位、土壤质地和有无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4个立地因子,将泉州湾河口湿地划分为35种立地类型.其中,有12种立地类型适宜秋茄(Kandelia candel)生长,有8种立地类型潜在适宜秋茄生长,还有15种不适宜秋茄生长的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森林资源数据同步更新和更新后时空数据有效回溯的问题,通过改进传统的小班数据表和小班经营活动表,增加小班经营活动历史表,采用十字链表存储变化小班之间的关系,研究给出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异步更新和回溯算法,实现了小班数据的异步更新和动态回溯。  相似文献   

4.
以香格里拉县2006年TM影像、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为信息源,结合研究区冷杉林地面实测标准地(30m×30m)数据,提取香格里拉县冷杉林TM影像分布信息及标准地纹理特征因子(共48个),对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对纹理特征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最终选出13个纹理特征因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建模并进行模型精度检验。根据回归估测模型以及提取出的冷杉林各波段纹理特征因子,进行研究区冷杉林郁闭度反演。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影像纹理特征建立的郁闭度遥感估测模型,其RE=13.8%,RMSE=10.39,精度为83.3%。研究区冷杉林郁闭度反演可知冷杉林郁闭度多分布在0.6~0.7范围内,多为中度郁闭林地。  相似文献   

5.
针对露天矿区排土场生态修复中存在的植被建植立地类型不清、植被措施与立地条件不适应、植被生长状况差等问题,对矿区排土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是加快矿区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一环。本文以乌海已治理的矿区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选取微地形、坡向、覆土厚度、土壤硬度、土壤质地、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物含量、植被种类和生命形式10个因子,通过对数量化、标准化的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后,对排土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微地形、坡向、覆土厚度为主导因子,是研究区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因子。依据主导因子组合,将乌海矿区排土场划分成4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通过对14个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得出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是影响排土场立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划分出立地质量等级为优(综合得分>7)、良(综合得分6-7)、中(综合得分5-6)、差(综合得分<5)四个相对等级,其中立地质量等级“中”和“差”的立地类型占总体50%,表明乌海整体矿区排土场立地质量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植被配置建议,以期为干旱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从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历程入手,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森林采伐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工业用材和燃料、薪柴是导致高森林采伐率主要因素;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森林资源消长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土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湿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赵存玉 《中国沙漠》1994,14(4):109-113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温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汪芳  黄晓辉  俞曦 《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体现旅游地地方特征的元素是各种类型旅游体验设计的源泉,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体验认知.形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地方感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两方面,而旅游地地方感的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方面构成:其中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的体验.本文归纳旅游地地方感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由3大部分、11个因子构成的游客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地方感认知进行定量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所有因子的评价得分,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凶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到游客地方感认知的规律,以便为旅游地开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农田利用可行性 ,提出农田立地概念 ,建立农田评价体系 ,以京郊房山区良乡为例 ,基于GIS技术评价农田质量 ,分析农田立地 ,综合评价农田 ,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 ;根据农田评价评分数值分布 ,通过模糊稀疏度算法模型 ,实现农田自动分等定级 ,减少了界定农田等级指标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1.
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生态变化之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主要县市农业发展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干流道街坝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等,采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近40 a间流域及上下游的生态变化,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国家和云南省林业和农业等相关政策是影响流域及上下游生态变化的丰驱动力,它们控制着流域内森林资源、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2)人口增长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第二驱动力,其影响力表现为上游大于下游;(3)1968~2000年间由河道输沙量来看,流域内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1999~2004年间从流域十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上看,水土流失状况呈减少趋势;(4)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有密切相关关系;在影响程度上,自然要素的控制力大于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2.
编制南北过渡带地区1∶25万和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是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植被类型图的编制都是采用大量的地面调查来完成的,地面调查方法虽然精确,但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地面调查往往只能覆盖较小的范围。遥感数据因为其全覆盖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样方调查的局限性,但目前大范围的植被类型遥感信息提取尤其是自动提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本文以1∶5万太白山植被类型图的编制为例,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各种比例尺的植被类型图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探讨并研究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提取方法和制图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有效地支持1∶5万山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和1∶1万数字表面模型数据(DSM)可以生成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将地形约束因子与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小比例尺植被类型图数据等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取各级植被类型,从而实现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② 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基本流程为植被型组解译→植被群系组、群系、亚群系解译→植被型、植被亚型分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来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提供示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省域空间尺度下构建了"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生态足迹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加以本地化改进,并改进了化石能源土地的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省公顷模型参数的计算形式,采用该区域2000-2010年间MOD17A3遥感数据的年NPP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不同年份江苏省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和13个地市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与全球或国家公顷的均衡因子差异显著,各地市的产量因子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更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基于NPP的省公顷模型使得动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快速简便,适用于省、市域等中小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  相似文献   

14.
GIS与ANN整合技术在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MO和MATLAB平台,采用地理信息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帽儿山林场老山实验站森林资源蓄积量评估和预测的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整合在GIS平台上整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计算老山实验站森林蓄积量。系统具有前后台数据传输功能,并实现了基于GIS的智能分析计算,为森林资源蓄积量的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元胞自动机CA(Cellular Automaton)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弥补了GIS在时空分析和时空演化方面的不足,为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DEM提取地形因子,使用统计分析分析了昆嵛山腮扁叶蜂与林分因子、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得了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立地因子关系密切,并推导出了腮扁叶蜂的虫口密度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的逐步逻辑回归数学模型。以数学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函数建立时空预测模型作为转换规则,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腮扁叶蜂传播,预测结果给出了昆嵛山腮扁叶蜂密度分布的结果,给防治决策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Landsat 8为遥感数据源,以样地调查数据和森林资源二调数据为辅助数据对西藏林芝县的森林蓄积量进行反演研究。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林芝县森林蓄积的估算模型。为验证纹理信息的加入能否提高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的精度,研究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了Landsat 8的纹理特征。在分析了森林蓄积量与遥感影像各波段、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以及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后,分别以(1)光谱和地形因子、(2)纹理信息、(3)光谱因子、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为自变量构建森林蓄积量的遥感估测回归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森林蓄积量反演方法得到的精度最低,而基于光谱因子、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得到结果的精度最高,达到80.24%,均方根误差RMSE为1.018。研究结果证明随着纹理信息的引入,原本仅基于光谱和地形因子的森林蓄积量反演复相关系数从0.5843提高到0.7075,反演精度提高了10.06%,这说明纹理信息对森林蓄积的反演精度有提高的作用。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光谱因子、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的回归模型对研究区内的森林蓄积量反演具有可靠性,对于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CBERS进行汶川地震区森林资源损失快速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灾害的特殊性使得地震灾害评估短时间内难深入灾区现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破坏的快速调查与评估.采用遥感方法,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遥感数据,结合区域灾前调查资料,进行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域森林资源快速评估.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区域森林资源、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不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的决策依据,也给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通过实践应用充分证明,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BERS遥感数据能够满足森林资源快速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趋势外推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四平市2015年和2020年的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结合趋势外推法对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单独预测,可以提高各影响因子的预测精度,弥补BP神经网络在影响因子预测中数据拟合度不高、外推性不强的缺陷,进而保证BP神经网络汽车保有量预测的准确度.利用BP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较好地拟合汽车保有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是一种可行的汽车保有量预测方法.但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经典计算方法相比并非优越,只有当常规方法解决不了或效果不佳时ANN方法才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聂庆华  包浩生 《地理科学》2000,20(4):307-313
为揭示农田利用可行性,提出农田立地概念,建立农田评价体系,以京郊房山区良乡为例,基于GIS技术评价农田质量,分析农田立地,综合评价农田,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根据农田评价评分数据分布,通过模糊稀疏度算法模型,实现农田自动分等定级,减少了界定农田等级指标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摄影测量三维重建中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摄影测量三维重建中不同数据源的特点,针对现有多源数据融合存在的有限数据源低层次融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影像特征、GIS信息和3D TIN模型融合的层次结构与算法流程 .该算法主要包括多边形区域增长、几何推理和建筑物几何模型平差等处理,为基于摄影测 量的三维城市模型自动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