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云与天气     
蔡尔诚 《气象》1976,2(3):20-21
如果把降水分为系统性(即从外地移入的)降水和局地性降水,那么在我们黑龙江宝清地区出现系统性降水之前,往往会有卷云出现。 但也不是每一次卷云出现都预兆未来有降水天气。以1974年为例(见表1),在147次卷云出现后,只有102次发展的卷云才预兆未来24小时内转阴雨天气。因此,认真分析总结卷云发展与不发展的各项特征,是用云天做单站预报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吴明心  郭松平 《气象》1982,8(11):14-15
卷云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统计了1958—1981年夏半年共1336次≥0.1毫米降水过程出现前的云况,发现在降水之前12—48小时内都有卷云出现;冬半年的326次≥0.1毫米的降水过程前也如此。但卷云出现后并不都有降水过程。因此,我们对卷云的各种不同形态与未来降水,进行了观测分析,现介绍如下。 一、卷云形态的特征 我们所观测的卷云形态包括钩状、抬头状、辐辏状、旛状、絮状以及卷积云。这里介绍的只是一些不大被人们注意的卷云特征。 1.钩状:钩卷云的钩头,据观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簇状钩。可细分为开花状、簇状、絮块状三类(图1a)。其中絮块状是一种不很圆浑的、边缘破碎的团簇结构;簇状是云丝向内倾垂;开花状是云丝向  相似文献   

3.
郑家骅 《气象》1978,4(8):19-20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30°21′N、104°13′E)。暴雨是绵竹盛夏(7—8月)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群众中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等观云测天的经验。究竟卷云与降水天气的关系如何?据统计,1959—1977年7—8月,连续出现两天或以上的卷云后,未来48小时内产生日雨量≥10毫米降水过程的机率为66/111=59.5%。为什么连续出现卷云后,有的暴雨成灾,有的却雨量很小甚至滴雨不落呢?经分析发现,这与天气形势背景及其影响绵竹的主要天气系统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冰轻雾”     
卫玉林 《气象》1976,2(3):29-29
我站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山区。1976年1月2日早晨,测站四周笼罩一层薄的灰白色冰雾,而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当时天空无云,天边只有一成Ac tra(透光高积云)和Ci fil(毛卷云),而空中有冰晶飘浮,呈针状。次日14点05分开始降雪。2日早晨温度、湿度、风记录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云状歌     
尝积云猛看状如鱼鳞片,细看又似波涟涟,颜色洁白无暗影,缕缕柔丝撒蓝天。撒在天空很散乱?中间虽然有暗影,边缘丝缕很明显。 匀卷层云一层薄幕挂在天,丝缕结构看不见,日月轮廓犹可辨,日晕月晕常出现。 毛尝层云丝缕结构很明显,白色丝缕缀成片,阳光刺目物有影,云薄亦可见晕环。 钩卷云云丝平直一头弯,好似银钩挂天边,天_卜出现钩钩云,地上不久雨来临。 伪.云云体扁长似铁砧,边缘丝缕很明显,积雨云顶所蜕变,一个方向去伸展。 密卷云谁把银丝揉成团, 毛卷云洁白纤细较分散,云丝平_l笼无钩弯,似马尾,如羽毛,光泽柔和煞好看。 堡状高积云云底平直…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天空数字图像对北京上空云况分布特征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霍娟  吕达仁 《气象科学》2005,25(3):238-243
利用最新获取的近两年北京上空全天空数字图像资料对云况分布做统计分析,以获得云的分布特征。工作中将图像分为9个扇区和16个环区分别进行分析,从结果看,无云(云量<1)与全天空有云天气(云量>9)情况明显占优,平均各占总量的36%,46%。除去系统误差及计算所带来的误差发现,两年中北京上空多以晴好天气(包含薄卷云)和阴天为主。上空西北部云的分布略显偏多,头顶上空云的出现概率较其他位置低,并有随天顶角增大概率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辐辏状云具有宽广的云区,长条平行的分布反映了高空的流场特征,特别是辐辏状卷云,现在知道它是副高边缘或是南支急流云系的指示云,因而常被用作重大天气过程的征兆。观测事实指出,出现在低空,云条延伸很长的堤状云(常称为长堤云),与大型天气过程关系密切。也是一种很好的天气指示云。本文就我们近年来(1981—1989年)南宁的云天日记和云图拍摄资料,分析探讨辐辏状和堤状云的规律及与未来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魏垚陆 《气象》1975,1(10):28-28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不论在冬半年或夏半年,当Cs处在发展之中时,偏西部天边条状Ac或多量小块Ac的出现与我地(宝清县)降水开始的早晚有一定指示作用。我们验证了25个天气个例,效果较好,其中有17/25在12—18小时内产生降水,8/25在24—36小时内产生降水。  相似文献   

9.
刘则银  韩长春  沈铸 《气象》1984,10(1):9-9
1983年5月20日到8月10日,我们共接收北京气象中心播发的物理量预告图325张。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应用,感到它们对县站短期大—暴雨等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对16张物理量预告图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预报时效上看,36小时预告图的时效以24—36小时为宜;48小时预告图以36—48小时为宜。从预报效果来看,700毫巴36小时T-Td图;700毫巴36、48小时和850毫巴36小时水汽通量图;700、850毫巴全风速图;700毫巴36小时θ_(se)图以及700毫巴36、48小时垂直速度等9张图,在降水预报中效果较好。当然,对于某一个天气系统,只用1—2张图是很难报出来的。尤其对强降水天气过程,更应全面分析水汽输送、层结稳定度、垂直速度以及高低空急流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0.
徐萃昌 《气象》1984,10(7):42-44
卷云属于对流层中、高层的云,由冰晶组成。平均高度在6公里以上,盛夏较稀薄的卷云可达到10公里左右的高度。指示性卷云是500毫巴以上高空低值系统的前兆,它移来的方向就是未来影响系统侵入的方向。指示性卷云的预报时效比较长,一般在三天之内。有时伴随卷云出现晕,如果看到钩卷云出现在晕圈中,未来产生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一、指示性卷云的云形特征 1.短尾钩卷云 这是一种云丝很细的钩卷云,尾巴短,移动快。仅有短尾钩卷云出现,未来48小时内只有小量降水。有时在它出现后会有更明显的指示性云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1.
牛玺  马晓燕  贾海灵 《气象科学》2022,42(4):467-480
本文利用A-Train卫星队列中的Cloudsat卫星所提供的二级云分类产品资料(结合了CALIPSO卫星气溶胶激光雷达)2B-CLDCLASS-LIDAR,选取2007年3月至2017年2月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北半球主要的气溶胶排放源区(中国东部,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不同云型出现频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以单层云出现的8种云类中卷云,层积云和积云的发生频率总和高达50%~70%,其次为高层云、高积云和雨层云,而深对流云和层云这两种云仅占10%以下。各类云的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可看出卷云和层积云的发生频率可高达90%以上,高层云的发生频率在70%~80%左右,高积云和积云的发生频率则接近70%以上,深对流云和层云的发生频率则在20%以下。其中,卷云、深对流云和积云主要出现在低纬度的海洋上;高层云和高积云主要出现在中低纬工业发达的陆地上;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其中层积云和层云出现在海洋上居多,雨层云出现频次的海陆差别不大。不同云型在不同的季节出现频次差异明显,在夏季出现较多的云型以卷云、深对流云,积云和层云为主;在冬季则是高层云、层积云和雨层云这样稳定型的云型占据主导,同时还发现卷云和层积云发生频率的月变化相反,而高层云和雨层云发生频率的月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2.
<正>NCAR科学家Steve Massie利用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云资料,即NASA卫星搭载HIRDLS(HIghResolution Dynamics Limb Sounder)与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Observations)观测数据,推算出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之间卷云的逐月分布,分析了卷云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变化,发现卷云的水平尺度在12月至次年1月最大,夏季最小。他们的片状卷云(laminar cirrus)季节图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同类卷云图。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2016年宁波市镇海地区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对宁波地区霾天气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6年宁波地区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为28.8%,湿霾出现频率为61.0%。近3 a宁波地区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较高,夏季(6—8月)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较低;从日变化来看,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峰值集中出现在上午09时和夜间20—23时。宁波地区重度霾的PM_(2.5)、PM_(10)颗粒物浓度为轻微霾的2.13倍和1.92倍,干霾颗粒物浓度高于湿霾,宁波地区霾天气的颗粒物组成较稳定,PM_(2.5)/PM_(10)比重为0.7左右。宁波地区颗粒物浓度与风速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春季和夏季风速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较高,秋季和冬季风速与PM_(10)浓度的相关性较高;降水与PM_(10)浓度的相关性高于PM_(2.5)浓度。静稳天气时地面风速小易造成细颗粒物浓度的积累增长,冬季西北偏北风和东北风是影响宁波地区PM_(2.5)浓度变化的重要输送路径,当风向为西北风时,冬季和春季PM_(10)浓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水平分辨率25 km云层产品来研究中国地区的卷云分布特征.所采用的3条基于卷云气候态的质量控制标准能够有效的剔除CALIOP云种分类产品中判别误差.通过卷云水平分布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1987年9——11月对张丙午等同志所作的新疆寒潮短期预报专家系统〔1〕(以下简称专家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如下: 一、效果检验 1987年9——11月我区出现中度略偏强天气过程共5次,专家系统、主观预报(即值班对外预报)及实况对比见表1.专家系统的预报对象是距实况天气图36小时以后的24小时中发生的大型天气过程,与这24小时  相似文献   

16.
4.预报台风未来24小时的移动方向 (1)各类路径的定义 按照台风未来24小时内移动方向,可分为西行类、西北类、北上类和转向类(见图19)。 (2)由环境云场初步确定台风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棉德 《气象》1977,3(9):12-12
冬半年在强冷空气影响后或稳定晴好天气下,人们往往预计未来仍是晴好天气。在这大家不大注意的时候,午后从西南方或南方地平面出现一种羽毛状卷云,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是中国气候的敏感区,为准确认识其上空的卷云特征,利用MODIS的M YD06二级云产品数据,对高原地区卷云的概率分布、云顶高度、粒子有效半径以及光学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卷云在3月和4月出现概率最高,10 12月出现概率最低。在全年中,卷云概率分布为双峰型,1 4月为一个高峰期,7 8月为另一个高峰期;两个低值期出现在5 6月和912月。(2)6月和10月卷云云顶高度的概率分布会产生显著的变化。卷云云顶高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7 8月,最小值出现在1 2月。(3)卷云的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5~40μm之间,15~25μm间概率最大。卷云粒子尺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4)卷云的光学厚度主要分布在0~40之间,0~10间概率最大。卷云光学厚度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是中国气候的敏感区,为准确认识其上空的卷云特征,利用MODIS的M YD06二级云产品数据,对高原地区卷云的概率分布、云顶高度、粒子有效半径以及光学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卷云在3月和4月出现概率最高,10 12月出现概率最低。在全年中,卷云概率分布为双峰型,1 4月为一个高峰期,7 8月为另一个高峰期;两个低值期出现在5 6月和912月。(2)6月和10月卷云云顶高度的概率分布会产生显著的变化。卷云云顶高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7 8月,最小值出现在1 2月。(3)卷云的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5~40μm之间,15~25μm间概率最大。卷云粒子尺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4)卷云的光学厚度主要分布在0~40之间,0~10间概率最大。卷云光学厚度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  相似文献   

20.
1雷暴1.1注意雷暴出现前的有关现象如浓积云发展特别旺盛,有向堡状云或絮状云发展的趋势,并且顶部出现了蹼状甚至伪卷云,有远电且湿度较大,天气特别闷热时,应随时注意伴随的其他天气现象,如阵雨、大风、冰雹甚至是龙卷风,先做好思想准备,对有关技术规定在心里过滤一遍,如雷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