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智能化、更信息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是目前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等"城市病"的关键。6月20日,2018第十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以下简称"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智慧城市大会以"智慧城市2.0:智慧发展,智能未来"为  相似文献   

2.
薄景山    王玉婷    薄涛  陈亚男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3):090-100
城市的安全稳定、美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美好追求。韧性城市理念的孕育和产生是城市在漫长发展的历史中,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全新理念,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当前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成果;追溯了韧性城市理念的起源;全面地总结了不同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关于韧性城市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韧性城市新的定义;总结并归纳了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评价指标及方法;评述了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开展韧性城乡建设的建议。本文的工作对从事韧性城市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对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及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7,(2)
<正>住建部近日发布《关于公布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通知》,批准了包括广东惠州市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在内的五个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分别是: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城市湿地公园、安徽省铜陵市西湖城市湿地公园、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四川省成都市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中国城市地震灾害特点及城市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初步设想,并对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特点、组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是实现减轻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城市湖泊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进行水气交换的蓝色空间,具有供水、防洪、休闲、气候调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区域的城市湖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目前已有研究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型城市的湖泊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等开展研究,但全国范围内各行政等级单元内城市湖泊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综合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湖泊数据集,从城市分布的地域单元、行政等级、城市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湖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并结合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初步探讨影响城市湖泊分布规模和丰度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共有约11万个面积大于0.001km2城市湖泊(不包括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总面积约2112 km2,约占全国城市(遥感城市不透水层区域)面积的1.1%。城市湖泊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和分异特征,数量超过70%的城市湖泊分布在约20%的县(区)级行政单元,约21%的县(区)级行政单元基本没有(<10 m遥感影像分辨率下10个像元)城市湖泊分布。城市湖泊数...  相似文献   

6.
城市供水系统在城市生命线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旦遭到破坏,将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秩序。因此,供水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可靠性。通过计算城市供水管线的变形作为分析量。对供水系统的抗震可靠性进行了初步评定。然后,建立了城市供水系统的可靠度概率函数。最终,通过计算管线可靠度概率,将其作为分析整个城市供水系统抗震能力的依据。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直观地从城市地形图中划分出城市供水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7.
金磊 《华南地震》1999,19(3):79-84
探索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从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城市建设科技工作者及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灾害现象、致灾因子、城市综合减灾等进行分析,并对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综合减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界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两期土地利用图, 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及其周围耕地的图斑. 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145个城市的扩张特点、对耕地的占用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这145个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较快, 但区域差异性明显. 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快, 中部地区扩展最慢, 中部并出现城市人均用地大幅度下降的“不正常”现象.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占用地耕地比例大, 且主要为生产力较高的优质耕地. 研究认为, 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 建设用地和耕地高邻接度的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在空间上的摊饼式发展是导致城市扩展占用耕地比例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1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郭卫英  柔洁  王翠 《内陆地震》2006,20(1):57-64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初勘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多时相、多波段、多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乌鲁木齐市及其临近地区进行活动断层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近城区内主要发育有NE向、EW向和NW向等几组断裂构造,其中以NE向的断层分布最广,受城市改造最为强烈,也最具有活断层危险性评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提出青岛市地震前兆系统发展建议,以期对青岛市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矿山城市的地震小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本溪市地震小区划的成果为例,指出在矿山城市进行地震小区划时,应着重对活动断裂、沉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复杂地形与地震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何新社  徐钦 《高原地震》2014,26(3):57-61
兰州是中国最典型的唯一河谷型特大城市,市内多次发生或遭受到强地震波及影响。特殊的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使兰州市的震害尤其是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出多样性、多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由于城市的政治、经济结构和地位的影响,使灾害的危害表现在整体性和全局性上,因而兰州市在地震灾害面前又显示出脆弱和易损的一面。建立健全全市防震减灾的机制,预防各种次生灾害,尤其是包括滑坡在内的地质灾害,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转,提高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强化公众的综合应急应变能力,是做好兰州市防震减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轨道交通微幅振动对文化遗址的影响,进一步保护古建筑,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工程背景,以南门区段古城墙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基础土层一上部结构"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数定形式,应用瞬态分析对西安地铁二号线列车振动引起的西安南城墙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墙在不同的地铁列车时速作用下、单向隧道地铁和双向隧道地铁振动时的动力特性以及振动衰减规律,分析了具有最不利影响的列车运行状况,为城墙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层次可拓评价法的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进的肯特危险指数评分法对城市燃气管道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分析,确立了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传统的可拓学方法改进为多层次可拓评价法,对其中的节域物元、关联度和等级评定程序进行了调整,并建立了相应的准则,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级综合评价。通过多层次评价,可以获得不同子指标各自的风险等级以及评价对象总体的风险等级。以邯郸市某段燃气管线为例,运用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得出其多层次风险等级值。通过对比及数据分析,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After the 2009 April 6th Mw 6.3 L??Aquila earthquake (Central Italy) the Italian Civil Defense Department promoted the microzoning study in the ten zone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at suffered major damage.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s concerning a temporary seismic network installed in the historical L??Aquila city center indicated as ??macroarea 1?? in the microzoning project. Seismic data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s in the city and to support the microzoning activities in verifying both geological profiles and 1D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city. The conventional spectral approaches using both microtremor and earthquake data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 resonance frequencies and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s within the city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se quantities can be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twork data and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two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s installed in the city was also made. This allows verifying the relative response of the accelerometric stations that recorded in the city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sequence.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of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of the Moskva River sect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city are generalized. The dynamics in quality parameters of the water entering the city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purified effluents of the treatment plants, and river water is analyz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river water at the exit from the city and WWTP capacity is demonstrated. Periods of unfavorable environmental state of the river in terms of oxygen regime are singled out based on oxygen regime dynamics. Variations in the river self-purification process are shown. It is stated that purified effluents of the WWTP are a component of the city hydrolog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9.
位于兰州市南侧NW走向的马衔山北缘断裂是发生强烈地震最危险的地段.本文采用混合震源模型和随机合成高频地震动方法,研究了该断裂西段发生6.5级地震可能引起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给出了PGA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