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作为MKⅢ终端的部件与HP1000F计算机连接。由计算机软件控制,在VLBI观测时可自动采集有关气象数据。该系统也可脱机运行。气压测量范围82000pa-105000pa,分辨率10pa,精度40pa。温度测量范围-40℃- 40℃,分辨率0.1℃,精度0.3℃。湿度测量范围20%RH-99%RH,分辨率0.1%RH,精度3%RH。工作环境-40℃-+40℃。  相似文献   

2.
大气折射是天体测量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影响着天体位置测定的精度。气象资料自动采集系统是自动计算大气折射必不可少的仪器,为观测结果和气象的相关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介绍的气象资料自动采集系统,可实时采集并可用于其它天文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3.
大气折射是天体测量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影响着天体位置测定的精度,气象资料自动采集是自动计算大气折射必不可少的仪器。为观测结果和气象的相关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介绍的气象资料自动采集系统,可实时采集并可用于其它天文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4.
II型多功能天文经纬仪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为了满足利用多台仪器组网监测本地铅垂线变化信息的需求研制的一种地面天体测量仪器。仪器的图像采集系统使用3台非制冷CCD作为采集终端,工作在外触发模式,利用望远镜控制系统提供的外触发信号按照观测时序触发相机。介绍了望远镜的具体工作模式,对图像采集系统的工作流程给予说明;介绍了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框架和涉及的主要编程方法;给出了图像采集系统的软件工作界面和所采集的图像,并对拍摄的恒星像成像质量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使用不同厂商生产且接口类型不同的高速相机组建一个统一控制的图像采集系统,会大大增加开发的难度。介绍一个由USB3接口CCD相机和GigE接口CCD相机组成的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开发方案。硬件方面,相机在外同步触发信号的作用下,由一台图像工作站同时采集两台相机的图像。软件方面,使用不同相机的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系统运行后弹出两台相机的控制与采集界面,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相机配置。两台相机可以独立工作,亦可同步采集。图像采集系统实验表明,系统工作正常,但在工作站完成两台相机单帧图像采集的时间差均值约15 ms。  相似文献   

6.
本简单回顾了上海天台VLBI数据采集(简称终端)系统建立的过程。着重叙述了佘山25米站VLBI终端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以及自1987年以来运动情况和对该系统改进与完善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套自主研制的用于地基天文望远镜的,基于IRFPA(红外焦平面阵列)图像采集系统,以及所使用的IRFPA原理、性能特点,着重介绍了IRFPA图像采集系统中以NiosⅡ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框架结构方案以及软硬件的设计思想。最后给出了初步的图像采集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高分辨率磁像仪对图像采集的需求,研制了基于KD*P偏振调制和同程异构的图像同步采集时序控制系统。通过对KD*P的偏振调制特性和图像采集相机的Rolling曝光及外触发工作特性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了同步控制时序,并给出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在深入研究工作时序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对各时间参数随机波动量进行了大量的实测和统计分析之后,得到了系统运行的时序条件。最后在几种工作状态下对时序系统进行了实测,从而证明了所设计的时序控制系统满足磁像仪对KD*P偏振调制和同程异构的序列斑点图同步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多CCD实时控制与图像采集系统软件的研制是1 m红外太阳塔进入常规观测的必要条件。重点讨论了太阳塔多CCD实时控制与图像采集软件系统的研制,包括软件系统采取的主控前置系统结构、工作流程,为了解决主控机和前置机之间通信而设计的通信协议,利用双缓存、双模数变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存储器直接访问(Direct Memory Access,DMA)技术提高图像处理和存储速度,利用多线程机制实现多CCD的同步图像采集,前置系统定时向主控系统发送心跳信息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经实际测试,系统达到了预定指标,初步满足1 m红外太阳塔的观测需求。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天文经纬仪是云南天文台新近研制的一种基于通用CCD观测的天体测量望远镜。在这台新型望远镜中,用两个模拟相机分别测量仪器的水平差和高度轴的准直差。当望远镜工作时,望远镜控制系统发出两路触发信号.一路控制数字相机,另一路控制两个模拟相机。两个采集卡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工作在外触发模式。介绍了望远镜的转轴观测模式,主要包含转轴前和转轴后两个观测阶段,采集图像的时刻和数量是由外触发信号控制的。介绍了硬件结构图。说明了软件编写的流程和实现方法.并且对系统中涉及的主要程序算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图像采集软件的编写采用VC++和SaperaLT。给出了采集系统软件的工作界面及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的图像.并对数字相机拍摄的恒星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1995年3月13日开始,我们开始与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和昆明电信局通信处联系,准备建立云南天文台Email系统。到3月21日本系统技术上已基本调试完成。本文介绍了这一系统的建立过程和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得到的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2.
对于数据采集处理微机系统来说,采集预处理后的数据往往需要按预定的格式转换,再到功能更强的计算机上作进一步的处理,因此可装卸的大容量外存设备就显得日益重要。然而装备在PC机上的这类设备相应的驱动软件只支持固定的磁带文件格式,加之软硬件资料的缺乏,给这类设备的信息交换和高效使用带来了困难。本文针对微机上广泛使用的数据流磁带机,在硬件接口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描述我们新近开发的驱动软件包里的基本I/O过程,用户软件可方便地调用以实现对任意数据格式磁带进行读写。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利用AST386 SX/20微型计算机、快速数据采集卡和光电二极管阵构成的512通道快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对太阳米波爆发频谱进行观测和处理程序的设计及程序流程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对新近研制的太阳米波数字声光频谱仪数据采集系统时间分辨率的测定,并讨论了该仪器以不同方式工作时可能达到的最高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用微机控制的3CS测微密度计的三路控制和三路数字采集的原理及功能,数据或图形输出方式,保证样品密度测量精度的方法。新的微机及接口,控制电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原3CS实时控制,资料处理、打印输出的功能,而且增加了实时图形显示和打印输出图形的功能。数据盘能适应现今通用的中小型计算机的要求,即增强了对被测对象的光学密度,位置测量和资料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的IRAF软件系统,已成为国内光谱处理的主要计算机软件之一。由射电天文需要发展起来的FITS格式,已作为国际上交换磁带数据资料的通用格式。本文简单地介绍了FITS格式,讨论了如何将厚片CCD光谱观测资料转换为IRAF图像,继而转换为标准FITS格式。这对于使用IRAF系统进行光谱处理,以及国内国际间的资料交换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7.
以往由于内存小,CCD的读出过程需小块读出,随时存盘;而且由于小块读出中间停顿,数据质量差;尽管现在超过1兆的微机已相当普遍,然而普通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仍局限于640k。目前CCD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大,使这一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一种用扩充内存作图象数据缓冲区的图象采集处理系统方案,并给出具体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发展中的云南天文台0.5GHz—1.5GHz快速射电频谱分析仪的接收天线部分是计划在现有的十米口径抛物面天线的焦点上安装两付互相垂直的对数周期偶极子天线作为馈源。本文介绍了设计一个FORTRAN语言程序对对数周期偶极子天线电特性进行分析的过程,它可以在整个工作频段范围内计算出任意频率点上一副对数周期偶极子天线两个主平面内的方向图、波瓣宽度、增益和输入阻抗,并把结果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结合绘图软件,就可给出直观的结果,从而为对数周期偶极子天线的设计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判据。本文最后针对为云南天文台抛物面所设计的馈源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DCMT活动光栅的控制系统是主测微器的主要部分,本控制系统操作灵活,它既能联机工作又能脱机工作,并具有自动报警和自动复位功能。主测微器承担测定天体和5个自准直像的位置,要比传统的活动光栅复杂得多.本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分区、分时并配以光栏控制诸方法确定全部像的位置。保证了所有的观测在同一个系统之内.经一年来的实际观测证明,本系统精度优于0”.03,达到了同类别微器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远程观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观测技术。与传统的天文观测方式相比,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5年12月25-26日我们在北京利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首次成功地对土星及其卫星实施了远程观测。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这次观测,并讨论了在目前国内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实现远程观测的技术方法和难点。最后展望了远程观测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