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九五”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由周秀骥院士主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气象》2014,(12)
正《雾物理化学研究》牛生杰著该书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雾物理化学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雾外场综合观测试验;辐射雾、平流雾及平流辐射雾的宏观特征;陆地雾和海雾的微观特征;陆地雾和海雾的化学特征;过冷雾微物理特征。这些内容有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认识中国雾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应物理化学机制,为中国雾害监测和预警等提供了科学基础。该书适用于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环境、气候变  相似文献   

3.
从1999年初开始,本项目开展了全面的野外观测工作,分别在常熟、临安及青浦等地区进行了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综合观测,观测内容为近地面层臭氧、NO。、CO、SO。、VOC、气溶胶、辐射以及地一气热量与物质交换通量。在我国首次采用条件采样技术和涡动相关技术测量了农田N对及CO。的地一气交换通量。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78年以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有关气候与大气环境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对于该地区20年来土地利用、地表、气候、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揭露了城市化进程及污染对局地气候与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 0 0 3年元旦前夕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举行首席科学家述职报告会。省局宋达人局长 ,刘万军、张立祥副局长和业务科技处王雪晶处长应邀出席了报告会。宋达人局长讲了话 ,对科研人员提出了要求。会议听取了研究所“生态环境气象”“生态信息与遥感”“大气环境质量”“天气气候”“风能资源与开发利用”“云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7个创新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的述职报告 ;兼职所长周广胜关于研究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汇报和执行所长班显秀作的研究所 2 0 0 2年度工作总结。宋达人在讲话中首先对…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大气气溶胶污染区域,亟待厘清其大气污染时空变化与独特盆地地形影响相关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了四川盆地大气环境变化中大地形影响作用,青藏高原东侧区域气溶胶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以及大地形热力强迫对盆地空气质量变化的“气候调节”影响; (2)探明了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结构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冬季重霾期间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PM2.5物理化学特性;(3)明晰了大气气溶胶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以及四川盆地气溶胶高污染分布导致的降水分布型态的气候变化。这些研究提升了四川盆地气溶胶污染形成机理及大地形对大气环境变化影响效应的科学认识,并表明未来应该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地形背景下独特大气边界层结构,人为与自然源排放和环境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雾是发生在近地层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针对雾造成日益显著的不利影响和气象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雾、广东湛江海雾和南方过冷雾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雾物理化学研究》一书已于近日出版。该书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雾物理化学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雾外场综合观测试验;辐射雾、平流雾及平流辐射雾的宏观特征;陆地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李子华  彭中贵 《气象学报》1994,52(4):477-483
在1989年12月15日至1990年1月15日和1990年12月7日至1991年1月7日,对重庆市区冬季雾进行了综合观测试验。从多项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雾的物理化学结构,揭示了重庆市区冬季雾许多重要的有别于外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胁迫效应,阐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不同介质环境以及对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进展。这一工作可以为今后气象与环境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主编语     
生态气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以包括大气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演变,适应环境变化,需要将气象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开展交叉研究,探讨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是生态气象学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水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其流域的生态环境与天气、气候变化对于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流域,夏季的强降水使得这片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流域始终面临着洪水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的威胁。因此,研究该流域的生态气象特征,对于这里以农业、水产养殖业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及清洁环境和健康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气象服务价值。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在生态气象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对一些科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期以“刊中刊”的形式集中刊登了依托于荆州市气象局的“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有关成员单位在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章。本期“进展报告:长江生态气象”在荆州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展示了该局科研业务人员独立或与高校等机构学者合作,在江汉生态气象方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这些研究分别从产量预报(P36)、洪涝灾害(P51)、农作物遥感(P58、P72)、水体遥感(P85、P91)以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P105)等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气象领域在当地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杭州,上海,合肥)1961-2000年辐射资料的比较,根据中国气象局编写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对该地区年地面太阳辐射平均值进行计算,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及季节差异,并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城市杭州和南京的部分与地面太阳辐射息息相关的因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 a中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代表城市总辐射长期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80s为谷值,谷值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总辐射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就所研究城市而言,1960s到1980s地面太阳总辐射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直接辐射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与GIS的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5年和1995年的二期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量统计方法,研究了1985-199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气象日。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代表在这里举行以“地球的大气”为主题的纪念会,反映了全省人民对大气环境的关注,表达了全省人民决心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的坚强意志。同时,借此机会,吁请全社会进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维印度洋碳循环模式的模拟结果,集中对表层海洋中的CO2分压分布及其控制因子、海洋生物对海气CO2交换的影响、海洋营养物含量的改变和海洋环流的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与实际的GEOSECS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做比较;研究了与表层海洋CO2分压相关的海洋条件,较详细讨论了形成海洋表层CO2源与汇系统的决定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得到了海洋热力因子和海洋环流对海洋表层的CO2化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物过程仅处于次要地位的重要结论。此外,还利用建立的海洋碳模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数值试验,详细讨论了海洋的物理化学因子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5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及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1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 a左右、6—8 a、3—4 a和1—2 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 a以上、12 a左右、4—6 a和1—2 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 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能量收支、CO2通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资料,将1999年常熟稻田水稻四个不同生长期(插秧、拔节、抽穗和成熟)的太阳辐射、水汽压、气温和水平风速及降水作为简化生物圈(SiB2)模式的5个强迫变量,在合理设计模式参数的前提下,分别模拟了上述四个阶段的能量收支、CO2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感热、潜热和下垫面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不同;CO2通量的模拟结果与1996年国际稻田试验结果相似。该研究为利用自动气象站网的资料估计各站能量收支、CO2通量、土壤水分平衡、以及土壤温度廓线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地质史、气候变迁史和人类进化史表明,大气环境的变化,乃是人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出现后,大气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人与大气环境既相互依存、渗透和转化,同时,又相互冲突。自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大工业所累积的负效益让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今天,这突出地表现为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由此,改善大气环境,构建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和谐关系已成为人类所必须解决的课题,需要世界各国做出共同的努力;中国已对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和谐关系做出科学的阐释,另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五一”前夕,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召开了2 0 0 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全所科研人员和客座研究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所长周广胜关于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改革进程的汇报和各个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的研究报告。北京大学教授陶祖钰,南京气象学院教授李子华,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玉辉、许振柱等分别作了题为“MCC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大气环境湿度及气溶胶粒子化学组分对其虚折射指数影响的实验研究”“东…  相似文献   

19.
1 外场试验情况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心与青海省气象局共同主持研究的“人工增雨成套技术预研究”在总参大气环境研究所的通力合作及空军某部机组、民航有关飞行保障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今年5月开展实施两架飞机(运-8,安-26)组成的飞机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试验,对黄河上游不同降水天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  相似文献   

20.
吴毅杰  何燕 《广西气象》1999,20(2):36-37,40
记录1997 ̄1998年“厄尔尼诺”影响期间广西所发生的气候异常反应及其对广西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大气环境的特点,阐述赤道海温异常与大气环境异常的关系,给出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诊断和防御异常气候提供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