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简单直接。其中字幕翻译是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之一。在内容层面基础上,本文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和表达层面三个层面对冯小刚导演的《1942》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直观有效的理解该片,同时为字幕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任何法律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并发挥作用。西方文化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使之成长为法律制度。而在中华文化语境下,该理念却遭遇到一系列文化困境,这是法律借鉴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细致深入地寻找文化支持,是在法律的应有范畴之内的,否则所谓的制度设计,就会沦为工具性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文化独特性是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了解和欣赏异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者的主要动机,解说翻译是跨文化遗产旅游的桥梁。由于国内旅游规划对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特点研究不够,景区管理者对双语解说信息创作对象不了解,导致文化遗产解说与翻译的质量影响了跨文化遗产旅游的解说教育效果,错过了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平台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良好机会。综述了旅游解说的概念、内涵以及有效解说和信息创作的原则,在总结文化遗产旅游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型景区英文解说翻译应针对国际旅游者特点的信息再创造的观点。建议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制定针对国际旅游者消费特点的双语解说规划;旅游规划和翻译学术界应重视旅游双语解说规划和翻译的研究;翻译者在具备双语、双文化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旅游解说和信息创作的跨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4.
刘缘媛 《地理教学》2014,(12):154-155
商品名称是传达商品信息,感染消费者的最直接途径,是联系商品和消费者的无声语言。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品牌商品的名称,谈谈语用学中指称,语境,文化等理论在品牌名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语境是可以用来描述实体状态的任何信息,而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Context-Awar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CAGIR)是可以通过感知与所检索的地理信息相关的语境,返回更加理想检索结果的检索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各方面研究成果:概述了与传统地理信息检索所不同的"语境匹配"思想;明确了语境的定义,并从语境内容和语境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类;简述了语境的获取、语境的本体及语义规则的形式表达;讨论了"单语境本体语义操作模型"和"模板语境本体语义操作模型"两类地理信息检索的具体实现模式;总结并形成了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框架,最后讨论了语境感知地理信息检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难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逐步由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的视角解读空间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特色,并由此赋予了文化地理学以新的广阔研究空间。本文在解析新文化地理学“解读空间”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了解读空间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强调应该结合转型期中国的特殊语境进行文化空间的解读,以适应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态化背景下谋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7.
地名翻译是国际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地名的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播过程。本文尝试依据“罗马翻译法”和“汉语拼音方案”从乌昌地区地名英译入手,结合实例探讨乌昌地区地名英译的具体特点,使乌昌地区的地名英译更加规范化,真正成为展示新疆风采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钱俊希  安宁 《地理研究》2021,40(11):3103-3117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文化的格局也在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本文包含三个目的:首先,本文勾勒了全球文化转变的脉络和轮廓。文章首先回顾了有关文化全球化的理论,指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本文指出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基本前提和假设的文化全球化在21世纪、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其次,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一个文化跨地方实践的“转译”模型,试图将微观尺度的文化实践与宏观尺度的地缘政治关系和过程,以及中观尺度的区域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考察。最后,本文结合孔子学院和李子柒网络文化实践等案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语境和方法论工具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证明,并对中国跨国文化实践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赢 《中国地名》2010,(11):52-53
旅游英译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品级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在中国,许多国外游客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本土文化,而旅游文本英译则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一种媒介。旅游文本英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和吸引游客。许多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抓住这两点,就可以达到英译的最终目的。然而,旅游翻译涉及的中文丈本类型有很多,较难把握。本文就如何把各种类型的中文旅游文泰的风格很好地在英译当中表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翻译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因其固有缺陷使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翻译相关人才的需求。将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结合,特别是基于翻译语料库中最主要的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而丰富的翻译语料,从而增加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可以更加有效。本文将从以上方面来分析语料库如何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主导的城市研究中,多样和异质的宗教既是文化流动的重要构成,也是表征移民身份和理解其日常行为实践的重要维度。论文回顾了近30 a来宗教地理视角下对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宗教空间和宗教信仰群体的行为实践2个方面梳理宗教嵌入城市空间的主要方式、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总结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① 多种宗教场所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其空间特征发生多样化变迁;② 功能多样的宗教公共服务设施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日趋重要;③ 宗教信仰群体的居住社区显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④宗教信仰群体通过具体的行为表征身份和认同。此外,多元文化共存的语境下的宗教更被视为引发空间争议的新来源,成为分析城市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学者们认为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西方社会,异质宗教的本地嵌入过程使原本“隐匿的”宗教场所逐渐浮现成为城市中“可见的”空间。这种异质宗教在城市中的视觉表征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秩序,也对社会关系提出新的挑战,成为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新来源。然而, 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目前对上述话题鲜有涉及,期望本文所提供的西方研究进展对社会文化视角下理解中国城市全球化进程及其中的多元文化治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语境中,流动群体因其承载的源地文化基因与在地饮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地陷入维系源地饮食与融入在地饮食的两难境地,从而引发了饮食调适与身份焦虑等问题。尽管学界探讨了流动群体在不同饮食文化影响下的调适策略,但大多将固守源地文化与接纳在地文化进行对立,忽视了个体能动的协商过程。论文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以广州流动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跨地方饮食适应过程中采取的多元策略及身份协商。研究发现,在不同地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下,流动群体跨地方饮食适应的策略包括饮食同化、饮食融合、饮食隔离与饮食边缘化。在不同策略之下,流动群体的日常饮食实践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并使得原本单一的源地身份认同趋于复杂化。论文提出了跨地方饮食适应的分析框架,讨论了饮食适应的多元策略与身份协商之关系,为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与饮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促进流动群体的饮食适应与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3.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  相似文献   

14.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2022,77(4):888-899
农业扶贫是乡村发展与贫困减缓最为关键且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西南山区孕育着独特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承载了中国传统人地互动的经典实践,同时也是观测国家发展计划实施后人地关系变迁的关键地方。本文以云南丽江高寒山区的玛咖种植与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普洱茶生产为案例,分析并回溯两种特色农业扶贫计划实施的机制与过程,力图呈现并比较特色产业扶贫带来的乡村发展效应。研究发现:① 农业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确立,需要符合“国家—地方”这一对多元尺度层级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政治经济管治框架。各类经济作物被引进成为山地乡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得益于中国地缘政治战略、“内地—边疆”的社会文化分异以及地方多元行动者之间的复杂互动;② 农业扶贫使得山地乡村实现了资本下乡、土地利用有效转型,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经济资本积累与文化再造,使所在地方农民经历了从市场竞争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的市场主体的身份转型;③ 农业扶贫中“扶贫”与“产业”所表征的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并非互相矛盾与掣肘,二者在中国乡村发展语境之下得到了有效、协调的互促与兼容。本文为产业扶贫研究提供了来自地理学的新兴视角与反思,对西南边疆地区立足特色产业提振乡村经济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地理科学进展》2023,(11):2198-2212
乡村性既是乡村宏大叙事的认识论,也是引领乡村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旅游要素的注入使得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具有区别于普通乡村的特性。论文基于传统乡村、快速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历程,从乡村区域功能、政治经济学、乡村整体建构等视角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性相关研究。基于“要素构成—基本属性—重要特征”的概念分析逻辑,对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进行解析,论文提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是旅游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地方意义所在,从需求主体角度体现为旅游者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从乡村发展角度体现为多元主体在特定乡村地域空间情境下持续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结果表征,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景观等基本属性和空间维度的地域性、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价值维度的体验性等主要特征,需置于“我者”与“他者”、城市性与乡村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商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中加以理解。论文构建了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分析框架,从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安·布蒂默教授是国际上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00-2004年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现任欧洲科学院副主席,并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研究领域涵盖科学哲学史、城市与社会地理学、移民与认同、环境经验、自然与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等,著作涉及社会空间、城市规划、历史观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其中一些具有高度理论性的著作被翻译为荷兰文、法文、德文、日文、拉脱维亚文、波兰文、葡萄牙文、俄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多种文字。布蒂默教授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曾在10余个国家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在2012年8月27日召开的第32届IGU大会上,布蒂默教授应邀作了题为"Diverse Perspectives on Societyand Environment"的主题演讲,本文是在演讲稿的基础上由布蒂默教授本人作了大幅增改而成的。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回顾了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研究的发展,着重梳理了从中国古代、古希腊直至目前的历史长河中的多元化观点,分析了人地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国内人文地理学者提升人地关系认识的高度和视野。本文的基调延续了布蒂默教授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基本思想,该思想来源于法国白吕纳的人地关系理论。文中评述了人地关系理论中的4种主要世界观,并将其对应为4种根隐喻,最后将3种地理学思维模式符号化,进而呼唤人地关系研究的创新。文章得以在本刊以中、英文形式发表,得益于周尚意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周教授不仅与布蒂默教授进行沟通协调,帮助《地理科学进展》取得了独家刊登修改后演讲报告的授权,还组织完成了中文稿的翻译,并补充了大量注释以帮助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英文中含有大量西方文化知识,非对西方文化发展历史有深刻了解不能胜任翻译工作。白凯博士、王亦文博士、张萌女士在翻译过程中亦提供了热心帮助,一并致谢。本刊首次尝试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发表文章,以便既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深奥的思想,也为读者提供直接从英文中汲取营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章怡虹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70-1573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涵着深深的“故土”情结。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荷氏的《返乡》与陶氏的《归去来兮辞》,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尽管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情感基调不一,然而,他们构筑的对“诗意栖居”的憧憬和神往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艺术境界。本论文分别从两首诗的归因、归程、归宿三方面来论述,两种文化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基因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形成了他们别具风格的诗境。  相似文献   

18.
林耿  陈晓璇  杨帆 《热带地理》2018,38(2):166-175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节庆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复兴,在现代性的语境下,节庆与社区存续、复兴或衰亡的各种关系,成为文化地理关注的主题。文章从传统社区的延续与现代认同的重构、移民社区的再造与多元认同的杂糅、社区活力的再生与地方品牌的营销、社区秩序的重塑与地方权力的协商4个方面,对节庆与社区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节庆与社区重构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社区并没有被现代性力量所终结,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化的形式存续和发展,或者延续传统的社区秩序,或者吸纳外来和创新要素重构出混杂的社区秩序,或者进行地方营销扩大社区影响;社区节庆则被全球化、市场化等现代性力量不断调整和创新。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中国语境下的社区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中城市重大事件在区域中新闻信息方面的空间传播效应。研究中,首先梳理了全球化语境中重大事件的地域新闻传播效应、新闻信息流的空间特征、流的网络分析工具等相关理论,揭示了重大事件在区域新闻信息的网络空间响应机制;其次,在实证部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研究标本,通过主因子分析来模拟测度大陆地区各主要城市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绝对关联程度和相对关联程度;最后,研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否举办相关赛事、城市行政等级、是否为境外特定政治势力关注地均成为影响因素,而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是区域关联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检视了流动空间视角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时仲 《地理教学》2014,(12):178-179
在翻译英文诗歌的过程当中,多数人把重点放在了诗歌的语音方面。但这并不能解决诗歌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难题,比如说翻译的字词选择、句子的组织等。因此有必要将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面考虑在内,以求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