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动态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指数对沙坡头包兰铁路北侧1964年和1981年沙地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结构动态进行分析,发现1981年区和1964年区的油蒿种群都属于增长型,但1981年区的增长性大于1964年区,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植被建立的时间延长,油蒿种群结构由快增长型转向慢增长型.因此,沙地中的油蒿种群的动态趋势是由快增长向慢增长,以及衰退方向演变,最终有从人工植被区中消失的趋势.同时,油蒿种群结构的增长型是油蒿能长期存在的种群生态学原因,是它具有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地生境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态空间理论(theory of spatial ecology)和地统计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泡泡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泡泡刺种群是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在较小的尺度上,生境条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戈壁生境中的泡泡刺灌丛沙堆趋向于斑块小、密度大、空间自相关距离短,而沙漠生境中的结果相反。另外,沙埋和地下水位下降不仅为泡泡刺种群拓宽了生态位,而且是该种群演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瓜州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普幸  张杰 《中国沙漠》2012,32(2):407-412
在瓜州四工和桥子天然胡杨林区设置两个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建立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其动态量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胡杨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完整,大体呈偏正态分布型,为衰退种群。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其中,桥子缺失幼苗和Ⅷ-Ⅺ级大树、老树,幼树较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84.91%,林分年轻,十分稠密、相对矮小;四工幼苗和Ⅲ级中树缺失,幼树甚少,中、大树比例高,分别占总数的51.27%和45.57%,林分偏大,相对稀疏、高大。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幼、中树存活率较高,大树、老树存活率很低。桥子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四工。胡杨种群发育过程存活数量的动态量值计算表明,幼、中树的动态量值为负值,变化幅度大;大、老树为正值,变化幅度小,种群总体为衰退的结构动态关系。总之,研究区胡杨种群未来因幼苗缺乏而趋于衰退演替,且以四工胡杨种群的演替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6.
王军  李真  周资行  王平  焦健  李毅 《中国沙漠》2014,34(5):1268-1276
对兰州市永登县半荒漠植被区天然分布的红砂(Reaumurta soongorica)种群实地调查取样,利用红砂植株地径大小与相应年轮年龄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求出各地径对应年龄,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动态指数、存活曲线、生存分析曲线。结果表明:各生境红砂种群均表现出新苗和幼株丰富,占种群株数的比例大;所有样地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v-Ⅲ型(凹型);静态生命表显示,生境异质性,特别是水分差异,致使红砂种群表现出2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各生境种群动态指数均基本为正值,充分说明样地内的红砂种群基本处于发育状态,整体上是稳定增长的。  相似文献   

7.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共同开展综合研究,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资源状况,2018年6月—2019年5月,调查厦门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种群的个体数、软壳率、损伤率、头胸部长和宽、腹部长和剑尾长。结果表明: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个体数从2018年6月的12只增加到9月的37只,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未发现中国鲎,2019年3月增加到22只。2018年8—11月为中国鲎蜕壳期,2019年2—5月损伤率较高。2019年2月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种群的头胸部长和腹部长最大,分别为39.66 mm和31.20 mm,2019年5月头胸部长和腹部长最小,分别为22.93 mm和20.53 mm。2018年7月头胸甲宽和剑尾长最大,分别为60.42 mm和71.19 mm,2018年6月头胸甲宽和剑尾长最小,分别为43.93 mm和42.88 mm。厦门鳄鱼屿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6种,优势类群主要是多毛类、甲壳类和双壳类。鳄鱼屿潮间带A、B、C 3个区的沉积物中均没有砾成分,从较高潮位(A区)到较低潮位(C区)砂和叶绿素a含量减少,而碳、氮、粉砂和黏土含量增加。由于受牡蛎养殖和池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厦门鳄鱼屿潮间带的中国鲎种群及其栖息地较小。  相似文献   

9.
贺欢  田长彦  王林霞 《中国沙漠》2011,31(1):180-184
通过田间调查,比较露地、窄膜、宽膜、全膜和秸秆覆盖下主要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棉蚜种群动态影响很大,除窄膜和宽膜覆盖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覆盖差异均达到极显著,7月16日全膜和秸秆覆盖达峰值,比露地、窄膜和宽膜覆盖早5 d;高峰时全膜覆盖棉蚜数量分别是露地、窄膜、宽膜和秸秆覆盖的2.56、1.78、2.16倍和5.93倍。对棉叶螨种群动态影响不同于棉蚜,整个调查期,窄膜、宽膜和全膜之间无论从数量还是增长速率来看都呈相似趋势,而秸秆覆盖棉田棉叶螨数量显著高于其他覆盖,高峰时分别高出露地、窄膜、宽膜和全膜覆盖9 584.4、7 816.4、7 540.4头/百株和8 436.8头/百株。不同覆盖下主要天敌种类基本一致,但种群变化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幂次法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界的现象,在都市体系中亦可观察到此一现象。过去的文献仅仅对于幂次法则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解释,并未能完整地解释其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尝试由复杂理论中“递增报酬”的观念来探讨幂次现象的成因,采用计算机程序来仿真都市聚落体系形成的过程,并观察递增报酬与幂次现象之关系。该仿真包含了3 种不同的区位发展吸引模式,分别为相邻关系、规模吸引以及同时考虑规模与相邻的混合模式。计算机仿真显示:① 规模吸引与混合两种模式比相邻吸引模式能够更好地解释都市聚落的成长;② 依照递增报酬法则而仿真形成的都市聚落,与幂次现象呈高度相关。随后的数理仿真演算显示,幂次法则为一统计上的普遍现象,但在递增报酬等经济因素驱动下的都市聚落体系结构与真实的状况较为吻合。因此我们推测,递增报酬极可能是形成真实世界幂次现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的生境条件(包括始建于1964年的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下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调查取样,按照植株的体积大小分为7个龄级(Ⅰ,0~2 cm3;Ⅱ,2~5 cm3;Ⅲ,5~10 cm3;Ⅳ,10~15 cm3;Ⅴ,15~20 cm3;Ⅵ,20~30 cm3;Ⅶ,>30 cm3),分析了种群的组成、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区油蒿种群的总体规模大于天然植被区,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天然植被区油蒿的死亡率低于人工植被区,天然植被区Ⅰ和Ⅱ龄级油蒿种群的死亡率最高,人工植被区Ⅴ~Ⅶ龄级的油蒿种群死亡率最高;天然植被区油蒿种群的稳定性维持主要通过幼苗的更新,而人工植被区可通过幼苗的自我更新和大龄植株的自疏作用;Ⅴ龄级的油蒿个体是种群中的生存质量最佳的个体;两种生境下油蒿种群均符合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结构、格局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疏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榆疏林种群结构、分布格局与动态特征。结果显示:①丘间低地沙地榆种群呈衰退型种群。固定沙丘沙地榆种群呈增长型种群;②沙地榆种群总体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都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呈减小的趋势;③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分析表明,丘间低地沙地榆种群,幼、中树随着立木级增大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大树则在5 m×5 m尺度上呈现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沙地榆种群,小、中树随着立木级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而大树则在10 m×10 m的尺度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物种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境有关,育林作业面积应不低于25 m2。  相似文献   

13.
陈瀚翔  胡斌 《盐湖研究》2022,30(4):50-60
盐湖卤水中含有大量的锂、钾资源,研究卤水的水活度的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结合Kirkwood-Buff溶液理论研究了LiCl-NaCl-KCl-H2O溶液体系及其子体系的离子—水相互作用,计算了水活度。溶液的离子强度范围从1.0 mol·kg-1至6.0 mol·kg-1。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Dinane-Pitzer模型计算值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研究并讨论了体系中离子—水相互作用对水活度及相关热力学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15.
16.
长白山北坡林线岳桦种群动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坡向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长白山北坡岳桦(Betula ermanii)苔原交错带3个不同坡向(东北坡、东南坡、东坡)的岳桦径级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坡向在岳桦种群动态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三坡向的岳桦种群扩张和气温高低存在明显差异。14个生态气候指标与对应年份内繁殖且存活下来的岳桦棵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三坡向岳桦种群扩张是对气温变化的积极响应,但响应有差异:东坡>东南坡>东北坡。不同坡向岳桦种群扩张的差异是对气温变化差异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了8个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家庭视角对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从长期居住打算、社会保障、社会认同、家庭迁移、户口迁移等方面构建家庭城市定居意愿指数(FSI),研究发现:武汉、无锡、苏州、西安的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较高,上海处于中间水平,而泉州、长沙和咸阳的流动人口的家庭城市定居意愿较低。采用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家庭因素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呈现所在城市越有利于对其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发展,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意愿则越强烈的特征。最后,提出创建“家庭友好型”的城乡发展新秩序,实现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定居和发展,提升人口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9.
The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but it has still proven to be an adventurous undertaking and most reintroduction programmes fail, so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s are needed.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u in Chinese) could be considered one of conservation’s great success stories, as this species’ path on the road to extinction has been reversed by a combination of ex-situ conservation and successful re-introduction in China. The species had been consigned to an imperial hunting ground when the last Chinese herds were exterminated during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Fortunately, a few of the last remaining individuals were sent to European zoos. From these animals, a herd was bred on the 14th Duke of Bedford’s estate, Woburn Abbey, and between 1985 and 1987, and 38 Milu were donated back to China for re-introduction in Beijing Milu Park (BMP), the former imperial hunting ground. An additional 39 deer were released at Daf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DFNNR), Jiangsu Province in 1986. In both of these safe and protected locations, the Milu thrived allowing for over 700 Milu to be sent to a further 82 sites throughout the species’ original Chinese range over the last 36 years. As a result, the Milu population totaled 9136 by 2021, with 2855 individuals now living back in the wild; while another 5681 individuals inhabit the DFNNR, and 186 reside in BMP. Wild Milu, however, still face significant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The population lacks genetic diversity, leading to severe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carrying multiple risks, such as high miscarriage rates, a reduced lifespan, 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uch as pollution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further result in small, fragmented wild populations. Moreover, the species currently lacks a national level conservation master plan, the associated coordinated monitoring platforms, and breeding plans for China’s captive populations. Finally, there is now a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this species. We therefore call for both a national-level conservation master plan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develop a shared database and germplasm databank covering Milu across all countries with ex-situ populations, as crucial steps for securing the long-term conservation of Milu and preventing it from ever becoming “extinct in the wild” agai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