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本文对第二松花江断裂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剖析,通过地质核查确定了断裂的展布位置和活动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证实了断裂活动结束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防城-灵山断裂北东支灵山段为北部湾经济区内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为了查明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的断裂活动变形特征,尤其是在活动性特征的关键部位控制断裂构造的产状特征,断裂产状深部变化、断裂带规模及展布方向,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以及浅层地震和地质雷达勘探等物探方法对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的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活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并被多条北西向断裂错断,东西边界分别为灵山断裂和石塘断裂。灵山断裂错断了晚更新世洪积扇阶地,河流流经灵山断裂后发生右旋偏转;石塘断裂表现为宽约250 m的破碎带,次级断裂密集发育。物探结果显示防城-灵山断裂北东支灵山段的东西两支在晚更新世以来均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Landsat 8、Google Earth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ASTER GDEM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分析总结江西九江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获取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进一步探讨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性质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发现,该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复杂,以北东与北西走向为主,其中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可归并为4大断裂系统,分别为庐江-广济断裂系、黄冈-鄱阳断裂系、九江断裂系和东至-鄱阳断裂系。根据主要断裂带的地貌错位、三维地貌与地形信息及历史地震数据等对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分级,将该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划分为显著、较显著和一般3个级别,并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太原盆地构造格局及其与地震活动水平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原盆地存在两组断裂,一组为横向断裂,即北东东-东西向断裂,是燕山期或晚古生代的断裂,其中有些断裂在上新世初仍有活动,但活动的幅度和规模均较小;另一组为纵向断裂,即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为上新-第四纪断裂,活动较强,但规模不大,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5.
潮汕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类的岩基、岩株,中生代中期的沉积岩、火山岩,第四纪中晚期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海相沉积物;断裂构造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活动强烈的北东走向断裂带,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强烈活动的北东东走向断裂带,以及既于中生代埋藏有较强烈活动,又于新生代时期有明显活动的北 北西-北西走向断裂带并存,构成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而北东东和北 北西走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潮汕地区  相似文献   

6.
焦荣昌 《物探与化探》1990,14(4):249-254
本文在完成上海及邻近地区海陆连片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编图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重力和磁力异常图进行地震地质分析和解释。文章指出了中国南北两大陆块拼合的东部深处界线的位置, 并指出了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在上海一带的分界线的部位。在阐述该区断裂特征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一些活动断裂的存在, 为该区进行地震构造区划和制定抗震防灾措施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直观性、时效性以及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制约的特点,在活动断裂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章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 ETM、ALOS、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ASTER全球数字高程模型)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关键地段的野外实地考察,对展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之藏东-川西高原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带整体呈不连续的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全长可达400km左右。根据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对其进行分段,自北西向南东可分五段,依次为:卡贡断裂、章德断裂、毛垭坝断裂、理塘断裂及康嘎-德巫断裂。综合分析不同断裂段的影像特征、错断地貌特征及现代地震活动情况表明,整条断裂带南段的毛垭坝-理塘-德巫断裂段的影像特征最明显、最连续,活动性明显较北段显著,这一特征可能暗示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挤出的速率有自西向东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浅层地震技术对北京市立水桥附近的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浅部活动特征进行探测, 研究其活动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立水桥附近区域的浅部(150 m以内)地层为3层结构, 黄庄—高丽营断裂是由多条断层组合而成的、至今仍在活动的隐伏断裂;断裂上盘存在沉降中心, 不同时期沉降中心位置不同、沉降幅度不同;受沉降中心的牵引, 沉降带边缘产生了多条小断裂。这些特征为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为浅部活动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