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矩张量的及其反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2.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北部湾海域发生了MS=6.0和MS=6.1地震.运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格林函数,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两次地震的长周期体波资料,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都是以剪切位错为主的事件,它们都是在相同的构造环境下,受到同一断裂的构造运动所控制,在北西-南东向为主压应力、北东-南西向的主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连续发生的MS=6.0,6.1地震,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沿近北西-南东向碰撞有关.MS=6.0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MS=6.1地震的发生与MS=6.0地震的发生引起的应力场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记录的1992年6~8月海南省东方县附近发生的地震震群中的12次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构成每次地震震源参数的主要部分是纯剪切分量.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与主张应力轴,分别落在北西-南东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这种方向性的一致性反映了这些地震具有相似的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4.
声发射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矩张量反演是获取震源过程的有效方法.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与地震类似,均是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如假设条件得到满足,矩张量反演方法同样可用于了解声发射震源过程.声发射矩张量反演可使用P波位移进行计算.当样品尺寸远大于声发射波长,且声发射由微破裂产生,声发射源的尺度很小时,P波矩张量反演可采用远场近似.本文首先针对声发射的特点,实现根据远场P波反演声发射矩张量的算法,并通过人工声发射实验对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最后,用声发射矩张量反演方法对花岗岩单轴压缩实验的声发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剪切破裂模式,声发射矩张量反演可得断层面;对于非纯剪切破裂模式,如纵向挤压导致的横向张性劈裂,由于存在多解性不能得到断层面,但可通过矩张量的迹区分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5.
地震矩张量反演在地震快速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方法,对1996年11月~1998年1月发生于我国境内的10次MS5.2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快速测定,并以地震震源参数简报的形式将测定结果及时发送中国地震局震情值班室和有关省地震局,在大震的快速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忠良  黄静  周公威 《中国地震》2002,18(4):337-345
在哈佛全球CMT目录中,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统计上说,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而中深源地震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将地震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上述特征主要属于逆冲型地震和正断层型地震的贡献,而走滑型地震没有这样的特征,这一分布规律或可作为地震的“化学力学”模型的一个间接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用广义射线理论线性反演一般地震点源的地震矩张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瑞丰  党京平 《地震学报》1997,19(2):202-207
用广义射线理论线性反演一般地震点源的地震矩张量刘瑞丰党京平方韶东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题词线性反演地震矩张量点源震源物理的研究工作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由于地震矩张量在一级近似下完整地描述了地震震源的等效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3年11月13日岷县5.5级地震震中周围7个台站的数字记录反演了本次地震的矩张量,对所得结果与用P波初动符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和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使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1997~2004年伽师震源区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在小尺度的伽师震源区内,震源机制解的P轴、T轴和N轴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本文进一步把伽师震源区分为东区和西区,分别反演了东区与西区的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东区的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走向为321°,基本水平.最大主张应力走向68°,倾角40°.截至2004年7月,伽师震源区西部的应力场一直较为稳定,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12°,最大主张应力方向282°,二者都基本水平,中等主应力轴基本直立.自西向东,伽师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逆时针旋转了49°,并且西区张应力的水平作用较为显著,东区压应力的水平作用显著.应力场的这种非均匀变化特征与GPS观测得到的地壳运动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界附近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震源区深部结构的陡变以及位于震源区东部边界规模较大的NW走向的普昌断裂和色力布亚隐伏断裂可能对产生这种横向非均匀的局部应力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地震矩张量描述一般类型的地震点源时,二阶矩张量是可以用来简明地表征震源特征的物理量。比如,可用它将震源表示为膨胀中心和双力偶的叠加。二阶地震矩张量可以分解成各向同性部分和纯偏量部分的相加,并且对偏量部分还可作多种形式的分解。本文通过对在主轴坐标系下的矩张量本征值的不同组合,给出了几种矩张量分解的形式及由它们所确定的等效点源模型,并根据本征值的大小,讨论了点矩张量所表示的震源机制解。本文还介绍了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讲座)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者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地球物理进展”课程,由工作在第一线的诸多专家投诉。乃程内容翔实丰富,反映了当前地球物理到邓5受新进展。深受研究生和广大学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长周期体波波形数据,反演了1988年11月6日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MS7.6地震的矩张量,求得了其震源机制和震源时间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解的一个节面是右旋走滑断层,另一个节面是左旋走滑断层;震源时间过程较简单,持续时间约15 s;标量地震矩为6.41020 Nm.根据地质资料、区域构造、野外观测和余震震中分布,确认走向313的节面是地震断层面,主压应力轴位于几乎水平的南北向.   相似文献   

13.
郑建常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2,34(2):171-190
本文基于Langston的震源机制分解方法以及Minson和Dreger修正后的近场位移的解析解表达式,给出了一种区域纯偏量矩张量的求解方法,方法使用基于Hilbert变换的波形包络作为增强约束.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定位准确且速度结构已知的情况下,背景高斯噪声水平达30%时,该方法仍可以得到较稳定的解;使用0.01——0.1 Hz的中长周期频段进行反演,在随机震相到时误差最大plusmn;3 s的情况下,近90%的情况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解. 速度结构模型的干扰试验表明,平均模型接近真实地壳结构时,可以得到接近真实的解;模型与真实的地壳结构的误差在10%以内时,得到的解与真实解比较接近;误差接近20%时,矩张量解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地震的定位误差主要影响震源深度的判定,从而导致最终解中出现虚假的非双力偶成分,但在约束为偏量矩张量的情况下,反演得到的断层面参数与真实解偏差不大;在台站方位角覆盖较差(<60deg;)的情况下,使用平均模型仍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解.使用该方法研究了2010年10月24日河南周口太康MW4.7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矩张量解与初动符号解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刘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8,30(4):329-339
本文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与长周期地震波形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的新方法,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MS8.0地震及其7个较大余震(MS5.0-6.0)的矩张量解与震源时间函数等震源参数.文章首先简要叙述矩张量反演新方法的理论背景和技术途径,并以汶川大地震的一个余震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现过程;然后给出包括主震在内的8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震源时间函数;最后分析探讨这些结果的构造意义.本文提出的矩张量反演新方法,不但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一样,可以给出点源矩张量解,而且还可以给出点源的震源时间函数. 反演得到的汶川大地震的7个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表明,即使是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可能有复杂的震源过程;汶川大地震的多数余震发生在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走滑分量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断裂上,但很可能有些余震则发生在主断裂附近的次级走滑断裂上.   相似文献   

15.
地震矩张量反演在地震观测报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实际需要,从1995年起,《中国地震台网目录和地震矩张量解》刊登了国内较大地震和全球大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同时在《中国地震年报》上也刊登国内及邻区较大地震的地震长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本文对有关参数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王海军 《地震学报》1998,20(2):118-127
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地震矩张量解的反演问题.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共5个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在5个地震中,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像.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但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看,这是一次强烈拉张性的正断层.其它4个强震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相互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了海峡地震序列发展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相似文献   

18.
近震源宽频带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忠良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4,16(2):141-152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s=6.1)的15次余震为例, 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 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获得的三分向近震源宽频带记录进行两次积分得到位移地震图, 对依据震相特征选出的信噪比较大的直达P波、直达S波和SP转换波波形在频率域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中采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格林函数。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简单的介质模型, 选取信噪比较大的震相进行矩张量反演, 对MLL约为4-5的地震可以较好地给出震源机制解。在不十分了解详细结构的情况下, 用本文所发展的反演方法处理大量中小地震求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是十分便利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的结果给出禄劝地区的主压应力轴为近NNW向, 接近水平, 表明该地震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界的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 <5.0余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燕  王彬  周光全 《地震研究》2006,29(2):131-136
建立合于云南地区的速度结构模型,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5.0余震的垂直分量进行频率域内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张量分解得到纯膨胀(各向同性)分量P、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三部分,其中纯剪切(双力偶)分量帆占主要部分,表明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以剪切破裂为主。从余震震源机制解可知,NW-NWW方位的节面占主导,结合余震分布尺度可以判断发震断裂是北西向的断裂。  相似文献   

20.
岩石实验中常通过声发射定位了解岩石内部微破裂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如果将地震学中震源机制反演算法引入声发射研究,就可获得微破裂机制,对分析力学过程很有帮助.然而岩石样品中的声发射与野外地震不同,有一些难点:①声发射采集系统的采集通道一般较少,根据少数一些点的初动方向,无法精确勾勒出节面的空间分布;②岩石在围压不高时破裂不一定是纯剪位错,也就是说不一定符合双力偶模型,初动方向有可能不是四象限分布;③构造物理实验中常观测到成千上万个声发射事件,到时识别、初动方向识别很难依靠肉眼识别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