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朋飞  陶春军 《江苏地质》2019,43(2):301-306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安徽黄泛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土地分类管理、农业安全种植、耕地保护及土壤污染修复提供基础依据,采用综合考虑土壤背景值、环境质量标准及元素价态效应的评价方法,即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对土壤重金属超背景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为I等清洁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相对影响当量(RIE)较小,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相应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重金属测定值偏离背景值程度(DDDB)较大,71.6%的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安徽淮北—亳州平原区土壤背景值,土壤超背景的元素以Cu为主,表层土壤中Cu高背景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较大(DDSB=24.5),土壤的重金属负载容量较大,具备一定的外源重金属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婷婷  刘子宁  贾磊 《江苏地质》2021,45(3):254-261
土壤元素背景值是土壤环境现状研究的重要内容,查清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可为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标准制定、土地资源优化以及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广东韶关地区3 969件表层土壤样品中54项元素(指标)进行了研究,并与中国土壤A层背景值及广东土壤A层背景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韶关地区土壤中聚集了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元素,并形成高背景场,Mo、I、Br、Ag等元素相对贫乏;成土母质是土壤环境背景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母质的土壤元素背景值差异较大;土壤类型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环境背景值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黄壤、黄红壤、石灰土为区内大部分元素高背景值土壤类型,红壤与潴育性水稻土的环境背景值大致与全区的背景值相当;赤红壤、紫色土中大部分元素背景值较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元素背景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秀艳  谢红青  景山 《江苏地质》2023,47(4):412-419
选取扬州邵伯地区作为研究区,根据评价标准(GB 15618—2018)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除Ni外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其中Hg含量均值为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的2.16倍;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认为综合指数法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土壤轻度污染以上样本占总样本的2.35%;研究区农田土壤属中度生态风险,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平均值为200.56,主要贡献因子是Hg。  相似文献   

4.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通常会导致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选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成为评判、区分矿业活动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和风险的关键问题。在简述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含义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与矿区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相同或相近的邻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评判矿业活动重金属对耕作层土壤的累积影响的对照值。以2011年小秦岭金矿区80件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为例,金矿开发活动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风险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属低风险以上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百分比的排序为HgCdPbCu,矿业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贡献率排序为HgCuPbCdZn。土壤中的Cr、As、Zn元素有轻度累积但无风险。土壤中Hg元素的累积风险面积达到了187.77km2,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47.08%。其中,中、高风险的面积为99.55km2,土壤重金属累积风险极其严重。研究结果科学地评判了矿业活动对耕作层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影响及其贡献,为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26-131
以成都经济区某电解铝企业为例,调查周边1.3km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等手段识别场地潜在污染物为氟化物和重金属,利用手持式重金属测定仪(XRF)筛查土壤,结合土壤筛查结果确定在调查区布设土壤采样点61处,并在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企业周边选择5处地下水采样点。对检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壤中氟化物分布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并随着大气降雨和农业种植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同时土壤中重金属和氟化物浓度并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和筛选值,进一步检测样品的可溶性氟化物和六价铬,也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因此调查区内土壤污染现状未达到风险评估程序启动条件,无需进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重点总结了影响地质环境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主要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壤环境、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植被条件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对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级区4 075 km2,占22.3%,分布于火山岩台地、丘陵、剥蚀堆积台地区;良好区9 700 km2,占69.3%,不间断分布于各个地质地貌区;中级区1 225 km2,占8.4%,主要分布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区。  相似文献   

7.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通常会导致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选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成为评判、区分矿业活动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和风险的关键问题。在简述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含义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与矿区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相同或相近的邻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评判矿业活动重金属对耕作层土壤的累积影响的对照值。以2011年小秦岭金矿区80件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为例,金矿开发活动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风险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属低风险以上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百分比的排序为Hg>Cd>Pb>Cu,矿业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贡献率排序为Hg>Cu>Pb>Cd>Zn。土壤中的Cr、As、Zn元素有轻度累积但无风险。土壤中Hg元素的累积风险面积达到了187.77km^2,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47.08%。其中,中、高风险的面积为99.55km^2,土壤重金属累积风险极其严重。研究结果科学地评判了矿业活动对耕作层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影响及其贡献,为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污染已成为抑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环境质量与研究区的地质条件、自然物理化学条件和人类活动有关。以河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表层土壤元素资料为依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As、Cd、Cr、Cu、Hg、Ni、Pb、Zn分级标准,对研究区土壤的单元素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并评价。以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分级为基础,以单元素中最差的级别作为该单元土壤环境质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区的土壤综合环境质量。通过单元素评价及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优良,大部分地区为绿色、无公害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黑土的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测区8.15万km2内元素分布特征及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含量特征。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松嫩平原南部的黑土类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较丰富,而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土壤呈中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测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的一级土地质量占调查区总面积的96.08%;农业用地的黑土区域均属于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净土,有利于农业种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康保—沽源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是基于河北省该区1 ∶ 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54项全量元素数据,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对两者资料叠加分析,认为:研究区土壤养分元素普遍偏低,土壤大量营养元素优于微量营养元素。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三等为主,占区内总面积的41. 96%,二等和四等分别占区内总面积的27. 72%和25. 00%,坝缘山地和闪电河、葫芦河流域土壤肥力普遍优于其他地区。土壤重金属环境综合质量以一等无风险区为主,占总面积的99. 95%,二等风险可控区占总面积的0. 05%,重金属主要为镉元素的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平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采取保护措施的重要前提,本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河北平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北平原表层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一、二级土壤分别占全区93.02%和6.62%。同时又根据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采用富集因子,有效地区分了重金属污染的自然影响和人为影响,结果显示,河北平原表层土壤人为污染的面积较大,但以轻微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2.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化学调查采样分析获得土壤重金属元素和养分元素数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上堡梯田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叠加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结果表明:(1)上堡梯田土地总体质量较好,以优质和良好为主,优质的土壤面积25. 34km2,占27. 51%;良好的土壤面积56. 61km2,占62. 12%;中等的土壤面积9. 5km2,占10. 31%;差等的土壤面积0. 05km2,占0. 054%,无劣等的土壤;(2)上堡梯田内大部土壤显示无公害富硒,圈定无公害富硒农业基地面积63. 26km2,无公害富锌土壤面积26. 35km2,无公害富硒富锌的土壤面积达16. 92km2,具备建立大面积无公害富硒农业基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徽省西南部岳西县来榜地区为研究区,按8个点/km^2的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该区土壤样品中Cd、Hg、As、Se等21项元素的含量及相关指标特征。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对来榜地区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来榜地区土地环境综合质量状况优质,达到一等环境质量的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7.14%;土壤养分综合质量中等以上的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0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二等土地为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87%;其次为一等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57%。研究区土壤整体缺乏硒,但部分茶叶富硒。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区土地质量生态管理、土地合理规划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两名优茶产地土壤重金属元素与茶叶品质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2002)~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四川省两名优茶产地茶园土壤中的8项重金属元素进行对比,得出茶园A土壤环境明显优于茶园B.结合茶园所采集茶叶样品的感官评价,认为优良的土壤环境可以种植出更优质的茶叶.利用茶园A,B现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可对类似的土壤进行适宜性评价,推断土壤是否适合种植茶叶以及茶叶品质如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广东廉江青平镇"红江橙"种植基地土壤质量及农产品生态效应评价.研究表明该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所有土壤均为无污染风险土壤.但土壤养分水平较低,多种营养、有益元素普遍缺乏.钾和有机质最为严重,是影响养分等级最主要的指标.区内"红江橙"样品大部分重金属含量水平较低,与相对应的根系土样进行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有害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伦市长发镇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和养分元素数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叠加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判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养分以丰富及较丰富为主,分别占长发镇总面积的37.49%和62.22%,区内缺乏B、Mo;研究区99.94%的土地为无风险(一等),0.06%的土地为风险可控(二等),风险可控土地主要受Cd及Hg元素的影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以一等(优质)土地为主,占评价区总面积的99.66%;研究发现长发镇富Se土地资源面积19.25 km2,土壤中Se含量为0.4×10-6~1.4×10-6,平均值为0.44×10-6;长发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耕地面积138.44 km2,占调查区耕地面积的99.84%,其中绿色富Se、绿色食品产地分别为18.53 km2和119.91 km2.  相似文献   

18.
山东烟台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烟台市1.3万km2范围内以1个点/36 km2采样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408件,测试六六六、滴滴涕等10项指标,并研究其含量变化.区内土壤中停用近30年的六六六、滴滴涕仍有检出,且部分样点含量较高,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区内出现了Ⅲ类和超Ⅲ类土壤.土壤中六六六的4种异构体,除个别样点δ-HCH含量高外,其...  相似文献   

19.
潮白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潮白河流域某段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系统采集了42件土壤样品,对其7种重金属(Cu、Pb、Zn、Cr、Ni、Cd和As)进行了测试分析,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参考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用环境质量指数与环境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土壤中7种重金属的累积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土壤样品中Cu、Zn、Cr含量超标分别为97.62%、100%、100%;Cu、Zn、Cr含量重度污染等级以上的分别占2.38%、2.38%、4.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Cu、Zn、Cr含量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分别占97.62%、100%、100%,Cu含量2.38%处于强生态危害等级。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判表明,所有样点均已污染,其中达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样点分别占28.57%、42.86%、28.57%;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显示土壤样品点中97.62%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等级,根据悲观原则可以判断该段流域重金属污染均处于轻度污染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长寿城区及周边区域表层土壤中As、Cd、Hg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进行土壤测量结果显示,区内Cr、Hg、Ni等大部分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于三峡库区深层土壤背景值,Hg、Pb的后期叠加作用最为强烈;除Hg外,其余7个元素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Cr、Ni最为显著;随着p H值增加,Ni、Cr、Cd、Cu含量显著增加;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和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均显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污染区域较少,以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为主,重污染约占全区面积的0.3%,Hg元素为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