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对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 PP)、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I)、正交子一代(紫扇贝♀×海湾扇贝♂, PI)及反交子一代(海湾扇贝♀×紫扇贝♂, IP)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5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88.45%;正反交子代中的扩增位点大部分(97.23%)来源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中出现了非孟德尔遗传位点,如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部分扩增位点在杂交子代中丢失,正反交子代中出现12个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中没有的扩增位点;通过多态位点比率、Nei’ s基因多样性、香农式多样性指数、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发现,正反杂交子代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遗传分化均显著。  相似文献   

2.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推动中国扇贝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于2008年从秘鲁引进了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尝试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具有优势性状的杂交子代.利用引进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培育出紫扇贝(雌)×海湾扇贝(雄)杂交扇贝.实验证明紫扇贝的卵子与海湾扇贝的精子可正常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杂交扇贝的生长速度在幼虫阶段和成体阶段均快于海湾扇贝.至收获时,杂交贝比海湾扇贝平均壳高、壳长和壳宽分别大27.3%,25.2%和19.3%,体质量增加107.0%,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海湾扇贝正反交两个家系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正反交两个F1代家系为材料,研究了壳长、壳宽、壳高、全湿质量、软体部质量和壳质量6个生长指标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指标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3个质量指标均完全符合正态分布(P>0.05),3个长度指标略偏离正态分布(0.01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典型的雌雄同体型贝类,行体外受精,能自体受精也能异体受精,因此可产生3种不同形式的交配方式:杂交(Out bred)、近交(Inbred)和自交(Selfing).本研究筛选了10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海湾扇贝4个不同近交梯度共8个家系基因型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从偏分离标记的个数来看,杂家家系最多,其次是自交一代和自交二代,最后是近交家系.结果表明只有自交家系后代基因型存在纯合子缺失,部分证明了显性遗传效应,同时筛选出3个与有害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5.
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了跨种间的杂交尝试,结果显示两个物种之间正向和反向均可受精和正常发育,没有发现合子前隔离,并且通过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ITS1)标记验证了杂交的成功.至杂交子一代性成熟时通过对杂合子成熟性腺进行H.E.染色石蜡切片观察发现,雄性性腺明显退化且不能产生有活力的精子,雌性性腺发达且能形成外观正常卵子,但是却不能与亲本进行回交,即表现为典型的合子后隔离:杂种不育.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s)贝养殖群体为亲本分别构建了5个配对混交的海湾扇贝混交系,通过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为手段对海湾扇贝卵子在同一个体和不同个体精子间的优先受精问题和不同生命阶段的海湾扇贝混交系杂合子比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受精后6 h的担轮幼虫期3个混交系中有2个混交系杂合子显著过剩。5个混交系的1d D形幼虫、20d稚贝、40d稚贝、3个月稚贝以及成贝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杂合子比例逐渐上升,以壳长计算的杂交优势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各个阶段的杂合子比例同杂交优势率的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和1999年引进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原种F1进行了连续2 a的原种保持实验,包括实验性及生产性两种规模,并用所得原种F3与对照群体进行比较,以探讨在国内进行原种保持的技术措施。2000年,实验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M贝(来源于Massachusetts州)原种F2330 kg,V贝(来源于Virginia州)原种F2320 kg,生产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原种F255 000 kg。2001年,实验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M贝原种F3和V贝原种F3均为280 kg,生产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原种F315 000 kg,原种F3的肉柱得率(15.42%)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依然保持了引进群体肉柱得率高的特性,因此在国内进行原种保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王红  许强  杨红生 《海洋科学》2007,31(9):11-18
于2005年10~11月在大连湾、秦皇岛、莱州湾、烟台、威海、胶州湾、胶南7个海域,进行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As,Hg,Pb,Cu,Zn5种重金属含量的调查。重金属含量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结果表明:(1)重金属含量存在着组织差异性,贝边的含量高于贝柱;(2)取自同一海域的栉孔扇贝重金属含量高于海湾扇贝;(3)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排序为:Zn>Cu>As>Pb>Hg;(4)胶州湾栉孔扇贝Zn有超标现象,贝柱和贝边中的含量分别是限量标准的1.24倍和1.59倍;Hg,Pb,As和Cu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0.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于2008年被引进我国,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成功杂交。为探讨紫扇贝在海湾扇贝属中的分类地位及与相似种海湾扇贝的进化关系,随机选取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各10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42bp,碱基组成A+T所占比例分别为紫扇贝54.2%和海湾扇贝55.1%。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种内分别有6和10个变异位点,种间有41个变异位点,且种内和种间变异均为转换或者颠换,无插入/缺失类型。结合Gen Bank同源序列信息,对海湾扇贝属物种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属7种扇贝[紫扇贝(A.purpuratus)、A.irradians、墨西哥湾扇贝(A.i.concentricus)、A.i.irradians、A.nucleus、A.gibbus和A.ventricos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与紫扇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ventricosus,且该两种扇贝单独聚为一支。其余5种扇贝中,A.irradians、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最先聚为一支,支持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为A.irradians两个亚种的结论;另外,A.nucleus与以上三者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海湾扇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于2014年9月—2015年6月选用同一批次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贝苗,在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生长对比养殖实验。将出池稚贝在海上保苗过渡,长至10mm进入中培期,长至30mm进入养成期,再投放到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养殖海域,采用网笼吊养方式养殖,对各时期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的生长性能及在3个海域生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各生长指标都优于同日龄对照系(P0.05)。在北海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软体质量、肉柱重等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钦州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以上各生长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233日龄除外;在防城港海域,232日龄的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高差异显著(P0.05)。在150日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长、壳高表现为北海钦州防城港,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宽、体质量、肉柱重表现为北海防城港钦州。水质测量结果显示,北海的盐度、温度、pH、溶解氧的变化最为稳定,钦州、防城港的水质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藻属的种类从大到小依次为钦州北海防城港,而浮游植物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北海防城港钦州。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生长性状明显高于对照系,以北海生长最为突出,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在广西北部湾的推广养殖及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中科2号"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幼虫期壳长的遗传力。通过平衡巢式交配实验设计构建了7个半同胞和21个全同胞"中科2号"海湾扇贝家系。在家系幼虫期的第1天和第6天分别测定每个全同胞家系的30个幼虫个体的壳长。利用SAS 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壳长遗传力。分析结果显示,"中科2号"海湾扇贝幼虫1日龄和6日龄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51和0.58。t检验显示两个日龄壳长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P0.05),且6日龄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随日龄增长可能存在较大母性效应。较大的加性遗传方差表明选择育种对于"中科2号"海湾扇贝的早期生长尚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3.
张守都  李娟  丛文虎  李莉 《海洋科学》2017,41(11):89-96
开展了海湾扇贝南北亚种杂交子代同海湾扇贝北方亚种间回交、杂交子二代及北方亚种对照组等群体的基因型和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之间的互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和回交组别相对纯种组别存在生长优势。温度和盐度均对不同基因型群体的生产和存活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在逆境温度下杂种F2和回交组能够更加适应并表现出更高的生长优势,而在盐度中结果却并非如此,这表明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互作机制比较复杂。研究结果为继续在不同海区环境下开展海湾扇贝回交育种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贝龄毛蚶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1龄、2龄和3龄个体各100粒,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和壳宽等壳形态性状,并称其体质量,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通径分析与决定程度分析的结果相似,不同贝龄期影响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壳长是影响1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宽是影响2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且两者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44),壳宽是影响3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与壳高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30)。  相似文献   

15.
了解近交效应对评估贝类长期育种的可行性及分析自交和全同胞交配子代的近交衰退有重要意义。海湾扇贝是典型的性腺雌区与雄区严格分开的雌雄同体型海洋贝类,行体外受精。它是研究贝类遗传近交衰退和交配系统进化的一个模式物种。目前双壳贝类的近交衰退研究多集中在表型和分子标记等方面,但基因组表达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了亲本遗传背景相同的海湾扇贝近交系F=0.5和杂交系闭壳肌组织的基因表达。表型方面:近交系和杂交系在某些生长性状有差异,其中近交系的壳长和总重低于杂交系。基因表达方面:自交系有1175个基因表达量上调,1390个基因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肌原纤维、收缩纤维和细胞质膜等。GO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转移酶、磷酸酶、蛋白激酶和活性肽等方面。差异明显的通路主要集中在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利用独立亲本的近交系和杂交系采用qRT-PCR技术,验证了近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 说明自交能影响能量代谢和自稳态。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力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通过建立8个半同胞家系和32个全同胞家系,估算了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 Jay)养殖群体的遗传力.1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521±0.104和0.307±0.097,1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遗传力为0.307±0.074和0.311±0.075;20日龄幼虫壳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