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卫昨 《东北测绘》1997,20(4):8-10
本文根据卫星测高数据,应用整体 妥法确定海面地形,并对使用正交函数系表达海地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水域地形地貌研究对河道治理建设、水上交通运输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高精度的无缝深度基准面及其与其他垂直基准间转换模型将直接影响到水陆交界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的获取及统一综合管理与分析。为此着重研究了基于三维潮波运动数值模拟、海面地形和大地水准面3种手段联合的河口水域无缝深度基准面构建及其与其他垂直基准间转换模型,并在长江口南支这一典型河口水域进行了建模实验和模型精度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基准转换模型中误差为12.4 cm,与现场长期潮位站实际观测结果比对分析得垂直基准转换模型误差绝对值均值为24.2 cm,尽管大于模型中误差估值,但仍满足国际水道测量规范对测深中垂向最大不确定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明  梁振英 《测绘学报》1995,24(4):241-249
本文根据东经100°~170°,北纬0°~50°的西北太平洋海域,1930年~1990年的大量海洋和气象资料,以深海等压面1000,1500,2000,2500和3000db为依据,按动力学原理,计算了面积约30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的动力深度及其偏差,并以标准海面为基准,绘制了迄今最为精细的海面动力地形图。通过与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了该海域的起伏特征,发现了苏禄海盆地及其周围海域海面起伏的异常区,初步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几何水准、海洋水准和卫星测高的综合法求得了较准确的中国近海海面地形,详细分析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机制。经比较,海洋水文法在黄渤海及东海海区的计算结果与综合法很拉近,但在华南沿海约有21cm的系统性差。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华南沿海气压影响造成的,气压的均衡效应、气压的非均衡效应、气压扰动和海平面波动的共振使海平面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几何水准、海洋水准和卫星测高的综合法求得了较准确的中国近海海面地形,详细分析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机制。经比较,海洋水文法(不考虑气压改正,认为海水温度、盐度是影响海面地形的主要因素)在黄渤海及东海海区的计算结果与综合法很接近,但在华南沿海约有21cm的系统性差。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华南沿海(厦门至八所)气压影响造成的,气压的均衡效应、气压的非均衡效应、气压扰动和海平面波动的共振使海平面显著升高。此外还发现,太平洋北赤道流对东山至遮浪海区的海平面高度的机制也有影响。最后研究了海平面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黄、东海海面地形在1993-2001年间的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海面地形变化是海面变化研究领域里一个具有显著意义却相对冷寂的研究方向,卫星海面测高技术的发展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段和数据。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年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 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 MM/A之间,海面上升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南快北慢,东快西慢。海面地形的年内变化在时间上呈正弦波动,空间上中、北部区域变化速度快,年较差大;南部区域变化速度慢,年较差小;变化空间特征复杂。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利用T/P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域及其邻海的海面地形。处理了T/P59~82周(Cycle)1994年第83d~311d的数据,将59~82周数据分成两部分分别估计海面高,并分析了海面高变化。结果与Basic和Rapp1992年确定的海面高作了比较。利用Shepard曲面拟合方法给出了30′×30′平均海面高结果,分别以OSU91和WDM94地球重力场模型作为参考重力场,计算了相应的30′×30′平均海面地形。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 ,以测量平差中一个浅显的例子作对比 ,巧妙地阐述了联合卫星测高和海洋物理数据计算近海稳态海面地形的可行性 ,进而将可行的计算方案归结为具有本质联系的三类。  相似文献   

12.
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推导出近海定常环流的高程模式,由此高程模式利用有限差分法组成观测方程,从而按最小二乘间接平差法解算联合问题,最后联合T/P、ERS-2卫星测高和物理海洋观测数据,计算了东中国海(北纬22°~41°,东经116°~131°)的平均海面地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完善,以及海洋工程的日趋增多,对于区域海洋无缝垂直基准建模及其转换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针对建立我国区域海洋无缝垂直基准体系的现状进行探讨,概要性地介绍了有关模型的建立和海洋垂直基准间的转换方法,并配案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卫星测高沿轨海面高的精细结构及其应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传银  文汉江 《测绘学报》2002,31(2):114-117
首先介绍了频域和多尺度域中的两种沿轨测高海面高精细结构,进而提出了利用沿轨测高海面高精细结构计算平均海面高与海平面距平的新方法,最后进一步讨论了沿轨平均海面高和海平面距平的频谱和多尺度分解,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用强制改正法建立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Geosat GM数据、ERS-1数据、T/P数据、T/P新轨道数据、ERS-2数据和GFO数据,采用强制改正法确定了中国近海(0°~41°N,105°~132°N)2′×2′格网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模型,并将其与CLS01、GF-SC00.1和KMS04平均海面高模型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模型格网差值的RMS分别是10.17cm1、2.70 cm和16.13 cm,在剔除差值大于50 cm(分别剔除0.5%、0.89%和1.6%)的误差点后,RMS分别为7.98 cm1、0.29 cm和12.59 cm;与三年的Jason-1数据(Cycle 22~127)的平均框架相比,其RMS为7.40cm。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海洋测绘垂直基准在海洋勘测、海洋开发海洋权益维护中的迫切性,提出我国海域无缝垂直基准构建的方法、实施的具体流程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目的是推动现代海洋测绘垂直基准框架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联合多种测高数据建立高分辨率中国海平均海面高模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利用经过编辑和环境改正后的多代卫星测高资料,通过联合交叉点平差以削弱径向轨道误差和不同卫星测高任务之间的系统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海(1°N~41°N,103°E~137°E) 2.5'× 2.5'平均海平面高模型,并将其与CLS-SHOM98.2、GFZMSS95A和OSUMSS95平均海平面高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单点动态垂直基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确定基准是研究地壳垂直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讨论均衡基准特点的同时,指出了在其研究我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中可能带来的不适用性,从而提出了单点动态垂直基准。该基准在多次重合点变动情况下,能够保持前后基准一致,易于维护,与基本验潮站相联系,速率结果具有绝对性质,可以较好地适应未来,特别是具有适应采用空间技术手段的特点。全面叙述了利用国家高精度重复水准测量资料研究我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过程中,建立单点动态垂直基准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