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危害耕层变薄,地力衰退;土壤板结,蓄水能力下降;侵蚀沟增多,侵蚀农田;泥砂下泄,使下游防汛工作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重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及土壤岩性、植被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应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工程防护治理、生物措施及预防保护、监督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及耕地资源,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坡面水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强化人口/管理等,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紫色砂页岩丘陵区的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不仅利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南喀斯特贫困地区的地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耀光 《中国岩溶》1995,14(1):71-77
西南喀斯特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喀斯特区,喀斯特地生态环境产生的一些不良效应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洞穴发育,导致渗漏强烈,生产和生活用水奇缺;(2)土层形成缓慢,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地石化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3)山多平地少,农地有限,生产和经济落后;(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区封闭,社会文化落后;(5)山高坡陡,土地利用困难,自然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4.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贵州省境内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结合贵州省岩溶生态环境分析表明 :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是地壳的持续隆升运动和沿断裂破碎带的深切作用 ,使正、负地形高差对比越来越不平衡 ,碳酸盐岩广布为石漠化的广泛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给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独特的气候条件是石漠化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及1987、2000年TM卫星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查明青海满地区耕地、沙质荒漠化土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青海湖地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25a来,青海湖地区的耕地及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大,而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缩小,同时由于湖周各河流土壤侵蚀的加剧,在部分河流入湖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雪线上升,冰川后移,降水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根据三江源地区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环境背景以及土壤侵蚀营力作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重点研究了冻融侵蚀分布范围和强度、分布规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各种土壤侵蚀类型中,冻融侵蚀分布范围最广;不同强度的冻融侵蚀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松辽平原(吉林省部分)由于自然环境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降落漏斗普遍存在于平原各地,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势头,逐步在松辽平原实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全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出发,针对松辽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紧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承压水环境恶化及出现的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综合修复与整治的新方法,对维系吉林省经济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总被引:99,自引:1,他引:98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但仍具备恢复或重建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资源开采的采空区逐年增多,大面积土地塌陷,大量农用土地遭到破坏,平地成为湖泊,农田不能耕作,土壤质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因此搞好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中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GIS支持下,应用TM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信息,采用叠加分析法研究了吉林省中部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土壤侵蚀整体呈减弱趋势,主要为占吉林省中部面积比例大的耕地侵蚀面积减少所致。但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则表现为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速度和侵蚀强度加剧。侵蚀类型由水蚀向风蚀转化,表明中部气候向干旱气候转化的趋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和气候向干旱转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又导致吉林省中部土地进一步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进行水土资源优化利用和合理开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重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06,25(3):211-218
重庆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本文以重庆市岩溶地区为例,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山地面积、旱坡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高度)、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滑坡体积密度、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密度等13项生态环境脆弱度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然后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研究,基于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重庆25个岩溶区县中潜在脆弱区县3个,轻度脆弱区县10个,中度脆弱区县6个,重度脆弱区县6个。   相似文献   

13.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该流域地质灾害普遍发育。半山及山谷地带人类活动强烈,地形陡峻,经常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恶化的前期,及时治理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7,(3)
丹东市小城子小流域葫芦沟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可达到2200 t/km2,水土流失的加剧严重制约着小城子小流域葫芦沟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小城子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确定了人为因素是导致丹东市小城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以土地水资源利用调整为基础,以恢复植被、疏溪顺流为重点,注重政策落实的三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闫国杰 《西北地质》2003,36(C00):97-99
矿业开发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破坏生态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文章分析了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提出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预防及恢复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深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资源的构成与开发利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建立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模型,探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提出了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对策以及防治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蒋志坚 《安徽地质》2015,25(3):231-233
长江流域(安徽段)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较强、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走廊,本文分析了该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了诱发土壤侵蚀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改善生态环境模式,努力为该区预防土壤侵蚀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与同行们切磋。  相似文献   

18.
王翠丽  曹明明 《地下水》2012,(2):183-185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可反映某个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运用遥感影像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分级图,并根据公式得出土壤侵蚀严重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水田、平缓旱地、坡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中所占权重。通过对2005-2008年榆阳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值的分析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有所好转,为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开发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建军  刘丛 《甘肃地质》2000,9(2):74-82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 ,造成省内沙质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 ,沙质荒漠化加剧 ,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展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恶化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甘肃省沙质荒漠化扩展的原因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卧狼沟流域地貌特征,对梁峁、坡面和沟道三大地貌单元的生态环境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发现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和水土侵蚀等问题加剧了区域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植物生长条件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应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治理,治理后水土流失现象可得到全面控制,经测算,平均每年可减少泥沙8.25万t,年拦蓄径流量277.9万t。林草覆盖率将大幅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