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天山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成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前地槽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地槽阶段、三叠纪至侏罗纪地台阶段和白垩纪至新生代地洼阶段。本区经历二次造山作用 ,晚石炭世末的因尼卡拉运动使全区隆起褶皱成山 ,形成本区第一代山脉 ;第四纪强烈的断块运动造成本区今日所见的第二世代山脉——地洼断褶带山脉及断陷湖泊——赛里木湖。由北至南可分为 10个 级构造单元。中元古代的热水沉积、泥盆纪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溢、石炭纪的火山作用为本区主要的成矿热事件  相似文献   

2.
湖南慈利石门间泥盆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慈利、石门两县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脉之西北部(即湘西北),与湖北西南部之鹤峰、五峰、宜都等县相邻接。在大地构造单位上,与川东南、黔东北、鄂西同属于华南地块上之川鄂台凹。湖南泥盆纪海浸,前所知者,仅限于雪峰山脉以南,而山脉之西北一向则未有发现。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横亘于柴达木盆地之北、河西走廊之南,它由若干北西西向平行排列的线形山脉及其间的内陆山间盆地组成。志留纪末这里的祁连运动使厚2万余米下古生界的槽型沉积隆起,并产生了一系列北西西向的紧密线型褶皱和大规模的逆冲及推覆构造,与此同时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与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尔后长期处于剥蚀夷平之中。中生代,由于断块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中国地质现象的丰富多彩及其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大陆上广阔的盆地—山脉格局、变形、变质现象以及区域性岩浆活动等,不能用大洋板块的线性碰撞模式来解释。建议在“八五”设立基础地质研究项目时,首先应考虑大陆内部地质构造研究,特别是大陆内部的盆地和山脉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5.
江苏南部的奥陶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苏南部奥陶系分布于宁镇山脉的仑山、汤山和幕府山,宜兴县芳桥阳山及昆山县马鞍山。在昆山县的钻孔中也见有奥陶系。 苏南的奥陶系研究较早,但均限于宁镇山脉,经朱森等(1935)、穆恩之等(1955)、潘江  相似文献   

6.
田奇 《地质论评》1948,13(Z2):203-210
一、引言作者从一九四三年,关于雪峰山脉造成时期,于‘湖南煤矿与古地形’一文内,曾加论列,盖鉴于该山脉全由板溪系半变质岩所成,其上南沱冰碛层与之成不整合,其东南侧所见之泥盆纪跳马涧系与其西北侧所见之壶天石灰岩或棲霞石灰岩又皆不整合于南沱层或板溪系之上,于是遂认定该山脉形成于南沱期前,而加强于加利东宁期,并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目前世界上地壳构造上升运动比较强烈的地区,主要集中在:(1)海岭地区;(2)岛弧—地槽地区;(3)年轻的山脉地带。近几年来,由于海底的广泛地球物理测量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出现以及板块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使得与前面二种区域上升有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变得清楚一些。而对后一种区域即山脉地带形成的上升力量,则了解的较少。山脉地带地壳上升的力源问题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开始研究了,但取得的成果却是很微弱  相似文献   

8.
论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宁镇山脉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宁镇山脉是由三个自南而北推掩的构造片体组成的推覆构造。每个构造片体的表层褶皱与逆冲、逆掩断裂组合都是深层滑移的地面表象,反映了统一的构造应力场。推覆构造的主体北东东向延伸,略呈向北突出的弧形,主要形成于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即南象运动。属于扬子、华北两个古板块碰撞带的后缘构造。燕山中—晚期北北东向挤压构造对其产生横跨和叠加。  相似文献   

9.
黄溢流 《地质论评》1959,19(2):93-94
长江北岸江浦的大顶山区与宁镇山脉西段诸山,遥遥相对,它们之间虽只有一江之隔,但是两处的地层岩性却迥然不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朱森、李捷等所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仅在白垩纪及其后各纪地层的论述中,涉及到浦口一带的情况,至于本区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情况则根本没有提到,这显然是由于很难与宁镇山脉系统对比之故。大顶山区的古老  相似文献   

10.
地处亚洲腹地的中国西北大陆是由数列近东西向、北西向及北西西向山脉与其相间的内陆盆地组成,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廓→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在山脉与盆地的接壤处,皆分布着数条深大断裂,它们具有多期次和多旋回活动的特点,中生代以来该区以块断为主的升降运动十分强烈,从而  相似文献   

11.
对昆仑地区的构造运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加里东运动,面对最终形成昆仑褶皱山系的印支运动很少进行讨论。关于昆仑地区印支运动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首先它造成了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系的形成,其次与它紧相连其南的世界著名的巴颜喀拉地槽的关闭。  相似文献   

12.
康山“古油藏”讨论之三——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其成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3.
宁镇山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与镇江市间,该地段滨邻长江南岸是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山体的总称。宁镇山脉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矿产基地。本世纪初,中外学者就开始在该区进行地质调查。1935年,李毓尧等在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解放以来,不但全区先后开展过1/20万和1/5万区测工作和为矿产普查勘探而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钻探工作量,而且,不少教学、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在区内进行过各种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宁镇山脉可谓之是我国地质研究工作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宁镇山脉处于西太平洋外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之东侧。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的斜向俯冲和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沿江下扬子地区一系列的 NE 向剪切拉张盆地和剪切挤压褶皱山系。宁镇山脉正是在这种构造背景上形成的剪切挤压褶皱山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列举了安第斯型山脉、弗兰西斯科型山脉、阿尔卑斯型山脉、喜马拉雅型山脉的特征.提出了造山带值得注意的几个地质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文魁  杨博泉 《地质论评》1941,6(Z2):296-299
此区系著者等一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间所调查,位叙昆铁路之西,界乎宣威威宁之间,跨有云贵二省,面积之广达三千三百余平方公里,其间山脉之走向多与地层之走向相同,大致为东北—西南或北北东—南南西,间有呈南北向者,乃后生之断层所致也。  相似文献   

17.
1概述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总面积16·7×104km2,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信阳、南阳及驻马店市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以北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8~15·5℃,多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mm,由南向北递减,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河南省山地、丘陵面积7·40×104km2,平原面积9·30×104km2。全省地形西高东低,省境之西为太行山和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为黄土丘陵区,豫中为中岳嵩山,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岩浆岩…  相似文献   

18.
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民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武统荷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9.
“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及其理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铜和钨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 金铜经常伴生, 钨锡经常伴生, 金铜和钨锡通常不在一起.研究表明, 金铜主要与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 产于加厚的地壳底部, 地表相应的出现高原或山脉; 钨锡主要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 代表减薄的陆壳, 产于平原区, 地势较低.因此,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 应当“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文中识别出中国三叠纪以来可能存在过的7个山脉(华北北部山脉、西秦岭-东昆仑山脉、额尔古纳山脉、松潘-中甸山脉、湘赣山脉、浙闽山脉和哀牢山-羌塘山脉) 和2个高原(中国东部高原和湖南山地) 以及现存的青藏高原, 建议在上述高原和山脉上去找金铜矿, 指出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金矿的密切关系, 是今后找金矿的一个重要目标.认为钨锡成矿目前仍然以华南为最佳, 但应注意在其他地块寻找钨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茅山山脉方山伸展薄皮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山伸展薄皮构造位于茅山山脉中段,方山-丫吉山及野猪塘-竹箦煤矿一带,中部是山脉主体地势高,海拔200-400m,东西两侧低丘,海拔仅100m 左右。该区1935年李毓尧等在茅山地质调查时指出:“野猪塘整个岩层系由东移西移,居方山之东,…,本身因支离破碎,达到极点,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