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兴文地质公园小岩湾天坑地貌地质成因分析及其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文地质公园小岩湾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塌陷天坑地貌。天坑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耗散结构系统,从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天坑地质成因的各项因素,能计算出各因素对天坑成因的相对重要性。经分析,小岩湾天坑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岩层岩性、构造运动、气候、生物和水文地质条件。其中厚层石灰岩和构造裂隙是天坑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温度、气压、降水和生物作用对天坑系统进行物质输入,水的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对天坑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输出,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目前天坑系统以输出为主、天坑后期地貌为溶蚀盆地。  相似文献   

2.
四川兴文喀斯特包括小岩湾天坑和大岩湾退化天坑,以及猪槽井洞穴系统中潜在的洞穴崩塌大厅.这3个地方似乎可以说明天坑的演化顺序,即天坑从多重洞穴崩塌,到最后退化成大型漏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天坑略论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上世纪80 年代, 人们知道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石林)风景区有个“ 小岩湾” 的大型喀斯特漏斗, 但多少年来并未引起喀斯特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这类喀斯特形态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区的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为我们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初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应该将这类形态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 并命名为“ 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本文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初步小结, 内容包括:国内外天坑的现有发现;喀斯特漏斗与天坑、天坑定义;天坑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与发育阶段;天坑在科学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南部大型喀斯特漏斗和地缝式峡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川南部喀斯特区,特别是长江三峡的右岸地区,近年来发现了多处世界级规模的大型漏斗以及地缝式峡谷等喀斯特奇观。它们是:奉节县兴隆的“小寨天坑”,云阳县龙角的“清水塘龙缸”,兴文县石林的“小岩湾”等漏斗和奉节县兴隆的“天井峡地缝”等。其中小寨天坑的深度和容积在世界同类大型漏斗中均居首位。本文讨论了此类喀斯特形态的特征、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对于地质公园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确定研究区域范围的基础上,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小岩湾石海、泰安石林、天坑、溶洞、瀑布等几个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进而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地质遗迹保护的对策,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汉中天坑群岩溶地质遗迹的广泛调查和分析,确定了宁强禅家岩、南郑小南海、西乡骆家坝和镇巴三元四个天坑群集中分布区,从地层岩性、地貌、构造等方面总结了汉中天坑群形成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二叠纪-三叠纪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为天坑(群)发育的物质基础,断裂、褶皱构造是天坑(群)形成的控制条件,特别是次级构造决定了天坑发育的具体位置,新构造抬升及湿热的气候为天坑的形成提供了岩溶动力。汉中天坑群水平上呈带状成群分布,垂向上差异较大,1 000~2 000 m居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岩溶天坑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南北典型岩溶地质遗迹大石围天坑群和小南海天坑群,加深了对汉中天坑群的认识。从自然地理背景、地质条件、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天坑群发育演化模式等方面,与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进行对比,陕西南郑小南海天坑群分布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最北端,发育于扬子地台区北缘的岩溶台原区。境内天坑、溶洞、竖井、断崖、峡谷、峰丛、洼地、地下河及化学沉积物等地质遗迹集中发育且组合丰富,形成一个由非可溶岩系、地表分水岭组成隔水边界的相对独立的岩溶系统,呈现内源水窗式天坑演化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坑研究学者通过系统调查,确立“tiankeng”作为标准地貌术语,并规范其形态特征,提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文章以重庆武隆箐口天坑、陕西汉中伯牛天坑、马达加斯加安卡拉那高原的曼格里(Mangily)天坑、巴布亚新几内亚穆勒高原的阿底(Atea)天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4个天坑(群)发育的地层结构、地貌演化和水文地质特征等,论述侵蚀型天坑系统演化的共性特征,即三元或二元地层结构、深厚包气带和巨大地势差异、覆盖型岩溶分布、覆盖层对雨水的汇聚或夹层对地下水的汇聚等。基于侵蚀型天坑的成因条件,认为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落水洞-竖井(地下河)阶段、侵蚀-竖井状大厅阶段、崩塌-天坑形成阶段和天坑退化阶段,并对侵蚀型天坑演化机理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10.
天坑是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形成机制、形态景观有别于其他岩溶地质遗迹的独特喀斯特。文中介绍了天坑的发现研究历史、成因研究、分类命名等,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天坑定义(概念)和天坑分类命名提出了新的建议,对天坑形成条件、不同自然条件对岩溶地质遗迹种类的控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Chinese scholars Zhu xuewen put forward Tiankeng and defined it as a collapse feature which was diffe rent from the ordinary doline and developed in large-scale underground river channe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asic conditions of Xiaoyanwan Tiankeng formation,such a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and deep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Xiaoyanwan Tiankeng on this basis.The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 Xiaoyanwan Tiankeng was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iankeng’ definition,and was a well-developed and especially big Tiankeng in the maturation stages.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the first-h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Xingwen Global Geopark,the results and the data show that apart from Dayanwan and Xiaoyanwan collapsed karst Tiankeng,there are other karst landforms in Bowang Mount scenic spot such as Feiwu Cave,Dao Cave,Cangshuiyan Gorge,Nanxing TanKeng and so on.These typical karst landforms could be regarded as different vestiges of erosive karst Tiankeng of Xingwen Global Geopark,which stand for the evolutional processes of erosive karst Tiankeng separately.Moreover,the evolutional processes of erosive karst Tianke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ontinuous processes:an erosive karst Tiankeng develops from the processes of eroding and dissolving & extending of silo Sinkhole,and subsequently degrades to a large gorge or doline.It is worth pointing out that except for erosion of flowing water,at the same time,collapse effect has been playing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ing processes of these special erosive landforms.  相似文献   

13.
奉节天坑地缝景区, 位于重庆市东北部, 景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天坑、峡谷(含地缝、常态、复合式三种类型)、峰丛洼地、洞穴、象形山、水文遗迹等6大类, 它们以下三叠统大冶组和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 或呈线状, 或呈面状, 或呈点状, 有序分布于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水文系统内, 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天坑及世界上最长的地缝为核心, 峰丛、洼(谷)地、峡谷、洞穴、地下河、地表河等为重要补充, 形态雄伟、典型、幽美、珍稀的奉节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奉节喀斯特“横纵分异”式的形成演化过程, 并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典型代表地, 是全球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14.
吴金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20,39(1):119-126
基于贵州特殊的地貌地形,采用野外实地勘察、文献数据统计分析法,并结合目前喀斯特天坑的研究报道,对贵州喀斯特天坑发育的地质背景、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1)贵州喀斯特天坑共有25个,按深度和形态规模分类,超级天坑有3个,大型天坑有2个,中型天坑有18个,小型天坑(直径和深度100 m以下)有2个;(2)贵州喀斯特天坑主要以早三叠统永宁镇组、夜郎组,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加紫云组和三叠系中统小米塘组加凉水井组的不等厚地层为主,包括三叠统厚层块状灰岩、中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厚层块状灰岩地层;(3)贵州喀斯特天坑成因包括塌陷型和冲蚀型两类,以塌陷型天坑为主;(4)贵州喀斯特天坑主要分布于贵州中部、南部、西部以及西北部一带,呈现出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天坑数量逐渐减少,规模由大到小,超级或特大型天坑主要分布于黔南一带。  相似文献   

15.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