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研,运用沙产业理论,根据该区目前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再次沙漠化等问题,提出了“绿色沙产业”的要领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该区发展沙产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该区具有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优越条件,今后可以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该产业图1表2参16(洪明)沙漠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明  黄高宝 《中国沙漠》2009,29(3):424-432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构想,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西北各省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回顾沙产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梳理沙产业理论的学科基础,初步探讨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沙产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推动沙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沙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沙产业已发展20多年,产业内容日趋丰富,为中国沙区生态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及农牧民收入提升方面做出了贡献。沙产业积极向好发展的同时广大学者提出新的问题:当前沙区沙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哪些?融合机理是什么?融合程度如何?融合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沙区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分析当前沙产业发展与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沙产业融合发展的3种模式(产业交叉型、产业链延伸型及技术渗透型),并分析其融合机理。最后结合典型企业具体分析其融合程度并指出沙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沙产业的融合程度所处水平较低,融合稳定性不强等),进而提出围绕“沙产业+”,推行沙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延伸沙产业融合链条,激发沙产业各部分活力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在对新时期沙产业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空间基础、资源基础和科技基础进行了潜力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了新时期沙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关系。指出了目前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产业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产业是沙漠地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等多重目标结合的产物。经过30余年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对其未来发展的研究仍存在很大分歧。汇总研究了沙产业概念自诞生至今的理论演进过程,发现早期沙产业理论多强调大农业属性,而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沙产业项目的综合化发展,现已拓展至工业生产和服务业领域。沙产业的概括特征为:(1)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沙漠干旱地区;(2)使用高新科学技术是首要标志;(3)除农产品外,相关的工业和服务业产品也属于沙产业的产品;(4)要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沙产业是实现沙漠治理的根本方法,是传统农业的重要补充,也是全球干旱化趋势下的重要应对方案。促进沙产业发展,对于沙漠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世增  李银科  吴春荣 《中国沙漠》2011,31(6):1393-1397
值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对他提出的沙产业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甘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分析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肃今后沙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推动甘肃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甘肃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沙产业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朱俊凤 《中国沙漠》2004,24(5):529-533
"沙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 经过20a来的生产实践, 已开始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对沙产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概念、核心内容、技术路线, 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沙产业的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 采用高新技术, 提高太阳能转化率,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 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一改、三有、两实现", 最终使沙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樊胜岳  李斌 《中国沙漠》1999,19(3):256-260
对沙产业的形成过程、理论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认为沙产业的理论是沙漠和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初步阐明了沙产业的理论体系中贯穿的3条基本理论主线:以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沙产业理论;以农业工业化为内核的沙产业经济理论以及以技术引进、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传播理论。从理论上丰富和扩展了沙产业的理论,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沙产业效益评价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陶明  黄高宝 《中国沙漠》2010,30(2):260-266
选择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域,回顾了河西走廊发展沙产业的历程和采取的对策,探讨了沙产业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选择),进而对沙产业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进行了尝试研究,并将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价分为土地资源评价、荒漠化状况评价、植被资源评价、生态系统评价、气象与气候因子评价、地形地貌评价6类。并以有年金龙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河西走廊及相关企业发展沙产业后取得的效益。还提出沙产业效益评价应同沙产业理论和实践一同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产业对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新的契机。结合数理统计以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内外资源条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毛乌素沙地降水有所增加,风速逐渐减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逐渐改善。(2)毛乌素沙地土地、光热、水、旅游及政策等资源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毛乌素沙地逐渐改善的自然环境以及优势资源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沙产业在内蒙古的构想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沙产业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提出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理念。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现状,并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响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趋势的气候变化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构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原则与对策。从目前发展状况和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建议内蒙古沙产业发展可以在空间上由西向中、东部转移,并将其沙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完善,以推动内蒙古沙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促进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樊胜岳  周立华 《地理科学》2000,20(6):511-516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目前沙漠化土面面积仍然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率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主不要求我们对以生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经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以对资源的坡坏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而沙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沙产业理论,将沙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沙漠化防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利的中国沙漠化治理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 824组简单专利族为数据基础,揭示国内沙漠化治理技术类别分布和主要领域。通过阅读专利摘要或全文内容,采用自下而上的聚类方法将当前专利划分为沙漠化判断、治沙、沙产业3个大类,监测与评价、科研仪器、生物治沙、机械治沙、化学治沙、综合治沙、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综合性利用10个中类,更细分至机械沙障等31个小类。根据专利数量认定的4大主要技术领域为沙区药用食用植物资源的种植(45%)、植物资源精深加工(9.68%)、各种农林机具加工机械及配件(10.3%)和机械沙障(13.91%),占总量的78.89%,专利领域分布集中。对主要技术领域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植物、加工制品、机械、沙障等的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目前专利技术中的尚待发展之处,可为全面认识中国沙漠化治理技术提供专利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The Minqin oasis is surrounded on three sides by the Tengger Desert and the Badanjilin Desert, and it prevents these two deserts from converging.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the wo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area due to deficient water resources, continual declin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quality (increasing mineralization and salination), which are causing increasing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remote images from 1992, 1998, 2002, and 2006 of the Lake area of the Minqin oasis are interpreted to analyze the desertification evolution. A combination of an ArcObjects module and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is used to build a model simulating the desertification dynamics; the forecasting accuracy of this model is shown to reach up to 90%. The desertification situation in 2012 is forecasted by this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6 to 2012, the green land area will be reduced by 999.92 hm2 (1.59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area will be reduced by 3,000.68 hm2 (4.78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and sand land area will increase by 4,000.6 hm2 (6.37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The sand land is predicted to become more widespread, and more than 18% sand land will b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er of green land in the Lake area. In other words, more and more abandoned green land (ruined farm land)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sand land, and this will intensify the des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