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胶东蓬莱河西金矿床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侯明兰  丁昕  蒋少涌 《地球学报》2004,25(2):145-150
蓬莱河西金矿位于胶东三大金矿带中的栖蓬金矿带内,金矿体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赋存围岩既有花岗岩也有胶东群变质岩,特别是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内外接触带,金矿化更为富集。矿石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对该矿床S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值为7.4‰~8.5‰,平均值为7.8‰。矿石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3086~17.4799,^207Pb/^204Pb为15.5264~15.5692,^208Pb/^204Pb为38.0973~38.3698;与矿区出露的煌斑岩脉的铅同位素组成十分相近,而与赋矿围岩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不同。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自幔源,具有与玲珑、焦家等超大型金矿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一鸿 《中国地质》2004,31(1):91-95
十八倾壕金矿有两种类型矿体: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糜棱岩型矿石Pb同位素组成以低放射性成因铅为特点:^206Pb/^204Pb为16.63~17.45,^207pb/^304Pb为1531~15.48,^208Pb/^204Pb为36.52~38.85;在铅的动力学演化曲线上非常接近幔源铅演化模式曲线;与区域上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后石花金矿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是早元古代晚期(2040Ma)韧性剪切变质变形作用的产物。石英脉型矿石Pb同位素组成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特点:^206Pb/^204Pb为18.23~19.74,^207Pb/^204Pb为15.69~15.89,^208Pb/^204pb为38.64~40.13;在铅的动力学演化曲线上非常接近上地壳铅演化的模式曲线;与区域上典型的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矿——东伙房金矿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矿化。十八倾壕金矿是两次小同性质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这从Pb同位素组成上证明了笔者曾经提出的关于该矿床叠加构造控矿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大井铜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的一个大型Cu-Sn-Ag-Zn-Pb矿床。该矿床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1.8‰至+3.8‰,平均为+0.65‰。大约为-5‰的δ^13C值与峰值为~ 1‰的δ^34S值的很窄分布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碳和硫来源于深部岩浆,并且排除了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提供一部分硫和碳的可能性。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257-18.368,15.476-15.609和37.916-38.355范围内,其模式年龄为122-209Ma。黑色页岩含有较高的放射成因铅,其^208Pb/^204Pb比值为18.473-20.156,与矿石完全不同。然而,矿石、基性-超基性岩脉和附近花岗岩体的长石铅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是相近的,它们在^208Pb/^204Pb-^206Pb/^204Pb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铅同位素混合线两个端元分别为上地幔和造山带,即混合了上地幔与前中生代形成的造山带物质。这些证据都强烈地支持了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因此,大井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那更康切尔银矿是东昆仑造山带的大型热液脉型独立银矿床,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以矿区地质特征为研究基础,开展硫化物硫-铅同位素、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铅同位素研究,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两类岩体与成矿的关系。矿区硫化物样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介于-6.1‰~3.9‰之间,主体δ34 S值介于-4‰~2.1‰之间,数值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中206 Pb/204 Pb、207 Pb/204 Pb、208 Pb/204 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8~18.62、15.6~15.73、38.38~39.1,矿石铅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矿区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9±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89~18.585、15.638~15.648、38.288~38.558;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2±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48~18.447、15.625~15.629、38.394~38.412,铅同位素组成投图显示成矿与2类岩浆岩关系较弱,与区域上鄂拉山组火山岩呈较明显的线性相关。那更康切尔银矿与邻区哈日扎铅锌银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硫源具有同一性,且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很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2个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源区或演化过程。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特征均表明两者属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综合本文及前人对那更康切尔银矿床的研究,构建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区域内同类型银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十八铅锌矿床位于江西彭山地区,铅锌矿床赋存震旦系硐门组地层中,区内出露有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矿石铅同位素^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在16.756~17.936,平均为17.519,^207Pb/^201Pb的变化范围在14.809~15.620,平均为15.484。矿石铅的M值在9.47~9.65内窄幅波动。铅同位素的Doe和Zartman的模式图解以及△α-△β-△γ图解中所显示的矿石铅特征表明,矿床铅不是单一来源的正常铅,而是混合型多来源的异常铅,主要富上地壳铅的特征,又部分具有少量深源铅的特征,并且具有造山带铅的特点,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的板块作用所产生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滇西地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的确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滇西地区基性-超基性岩、碱性岩中的长石、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单矿物及羊拉铜矿区二叠世海相玄武岩的铜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代表原始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由此确定的该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06Pb/^204Pb=17.877-18.506,平均18.108,^207Pb/^204Pb=15.470-15.587,平均15.479,^208Pb/^204Pb=37.797-38.567,平均38.177。研究发现,由于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成岩后U、Th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铅的影响,这些幔源岩石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原始上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金顶铅锌矿床的铅并非上地幔来源,而是相当于下地壳来源的铅与兰坪盆地沉积岩铅二者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7.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对相山火山-侵入杂岩Nd,Sr,Pb同位素组成及其底变质岩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相山两旋回火山岩及火山期后的次火山岩具有较低的εNd(t)值(-7.46-9.40),较高的Isr值(0.70801-0.71201)和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1.54-1.70Ga),且相对富集放射成因铅(^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686-18.323,15.523-15.730,38.143-38.936)。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与该区出露的基底变质沉积岩在Nd,Pb同位素组成上既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别,因此,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源区主要为地壳岩石,但并不排除有部分幔源组分介入。ε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研究区大规模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对紫云山岩体及其周边的W-Cu、Mo-Cu、Mo、U多金属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的多金属矿硫化物的δ34SCDT为1.2‰~21.1‰,分属1.0‰~3.0‰和21.1‰两个区间附近,分别对应W-Cu-Mo矿化和U矿化,推测研究区的W-Cu-Mo成矿流体中硫以幔源为主,而铀成矿流体则可能是有围岩硫的加入。研究区的W-Cu-Mo多金属矿床的硫化物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541~38.742,平均38.705;^(207)Pb/^(204)Pb=15.617~15.710,平均15.654;^(206)Pb/^(204)Pb=18.240~18.433,平均18.299。黑钨矿的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649~39.595,平均39.122;^(207)Pb/^(204)Pb=15.542~15.828,平均15.685;^(206)Pb/^(204)Pb=20.842~21.319,平均21.081。石英的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7.683;^(207)Pb/^(204)Pb=15.602;^(206)Pb/^(204)Pb=20.442。紫云山花岗岩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583~39.182,平均38.943;^(207)Pb/^(204)Pb=15.635~15.683,平均15.657;^(206)Pb/^(204)Pb=18.714~19.276,平均18.937。综合全方位对比法、三参数法和模式图解法,认为研究区成矿物质具有岩浆和地层混合铅的特征,也有部分幔源铅的加入。研究矿区发生的过大规模的双源成矿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的多阶段演化,导致W-Cu-Mo-U成矿元素共生分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韩发  李振清 《地学前缘》2007,14(2):173-181
以大厂锡-多金属矿床、Lewisian片麻岩为例,讨论了成矿/成岩过程中铅的三阶段演化轨迹。在206Pb/204Pb对207Pb/204Pb图解上,大厂硫化物铅的数据点构成了Pb-Pb等时线,该等时线给出了1.508Ga的矿化源岩年龄,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基底岩石——四堡群。四堡群本身又可能来自太古宙(2.86Ga)老陆壳,故大厂硫化物中的痕量铅应该具有三阶段的演化史。用三阶段铅演化模式解释大厂硫化物铅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太古宙老陆壳从上地幔源区分离出来时,其μ2=11.93,大厂矿床矿化源岩的μ3=9.76。不同变质程度的Lewisian杂岩全岩铅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北部区角闪岩相片麻岩具有两阶段的演化史,中心区麻粒岩相片麻岩具有三阶段的演化史。北部区片麻岩两阶段Pb-Pb等时线给出了2.951Ga的成岩年龄,其μ1=7.81。中心区片麻岩三阶段Pb-Pb等时线给出了2.68Ga的变质年龄,其火成源岩的μ2=3.51。在解释异常铅等时线时,对其演化阶段级次的判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直接涉及不同演化阶段U-Pb体系μ值的计算。资料证明,如果把三次等时线当作二次等时线加以解释,则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一般情况下,用三阶段铅演化模式解释某组铅同位素资料时,只是假设第二阶段U-Pb体系是处于封闭状态的,但无任何直接证据。Lewisian北部区片麻岩两阶段铅演化体系与中心区片麻岩三阶段铅演化体系共存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206Pb/^204Pb值为16.864-18.361,^207Pb/^204Pb值为15.268-15.599,^208Pb/^204Pb值为36.770-39.118。在Pb-Pb和Pb-Sr图上,所有数据点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都分布于DMM、EMⅠ和EMⅡ3个地幔端员组分之间。这些特征表明,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应主要归因于玄武岩浆形成幔源区中不同端员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地壳混染作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地区朱拉扎嘎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拉扎嘎金矿是近年来在华北地台北缘西段首次找到的以变质沉积岩为主岩的大型金矿床,金矿化主要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体状产在中元古界变质沉积岩地层内,11件硫化物和2件金矿石金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1‰-7.1‰,根据硫化物的产状及形成期次判断,成矿热液中的硫同位素基本上达到了平衡,成矿热液的δ^34S值为2‰左右,暗示硫的来源主要以深源硫为主,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6件金矿石中的硫化物、1件变质沉积岩、2件地层火山岩 5件侵入岩体(脉)的^206Pb/^204Pb/^204Pb值分别为17.034-17.725、16.971、17.602-17.513和17.492-17.776,^207Pb/^204Pb为15.297-15.552、15.031、15.436-15.445和15.299-15.564;^208Pb/^204Pb为36.599-37.489、36.347、37.493-37.623和37.606-37.895。在铅构造模式图中,尽管金矿石Pb同位素投影点分布范围较大,但多36.347、37.493-37.623和37.606-37.895。在铅构造模式图中,尽管金矿石Pb同位素投影点分布范围较大,但多数集中于地幔和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并与侵入岩铅同位素组成较为接近,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可能是侵入岩铅与变质地层中铅混合的结果,S、Pb同位素数据表明,在朱拉扎嘎金矿床,原始地导台的火山岩可能促成了金在地层中的预富集,而海西期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使地层中的金活化,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富集,从而形成金矿。  相似文献   

12.
湖北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鸡笼山金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鄂东南成矿区中典型的矽卡岩矿床,对其成矿物质来源的专门研究相对贫乏。对鸡笼山矽卡岩带的11件黄铁矿、2件方铅矿和2件闪锌矿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206Pb/204Pb为17.358~18.589,207Pb/204Pb为15.414~15.745,20 8Pb/204Pb为37.956~39.094,矿石铅属异常铅,其单阶段模式年龄(136.3~707.3 Ma)不能代表成矿年龄,但其分布特征反映了铅的多源混合特征。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投点的线性分布特征显示了花岗闪长斑岩、矽卡岩、大理岩中的铅同位素演化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和相应性,但各类铅同位素组成在20 8Pb/204Pb-206Pb/204Pb图上均落在下地壳和地幔之间,指示其具有来自壳幔边界附近的深源的特点。鸡笼山金铜矿床、丰山洞铜钼矿床、城门山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矿床4个相似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显示整体成矿物质来源在主体相似的背景下也具有局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典型的砂卡岩型铜矿床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我国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岩体(87Sr/86Sr);一般在0.706~0.710变化,岩体为幔壳混合源型.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均匀、稳定,特别是铀铅,206Pb/204Pb=17.075~18.100,207Pb/204Pb=15.337~15.635,比值变化小,而208Pb/204Pb比值变化稍大,矿石铅源主要来自成矿岩体.矿石δ334S值集中在-3.4~+5.9%之间,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地层水的加入,一般δD(SMOW)为-32‰~-75‰;δ18O(H2O)为+4.7‰~+7.9‰;δ13C(PDB)值集中在-6.8‰~+1.4‰,表现为岩浆碳与地层碳的混合.  相似文献   

14.
铜陵地区老鸦岭层状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老鸦岭矿床中二叠系大隆组(P2d)顶部的含矿(钼矿化)黑色页岩以及附近(立新煤矿)同一层位不含矿黑色页岩的实测铅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20.20~22.37,^207Pb/^204Pb15.67~15.82,^208Pb/^204Pb38.47~38.60和^206Pb/204Pb18.83~20.80,^207Pb/^204Pb15.65~15.76,^208Pb/^204Pb38.84~39.22。对137Ma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黑色页岩和不含矿黑色页岩均与燕山晚期火成岩无关,老鸦岭含矿黑色页岩可能具沉积成因。对沉积(约250Ma)以来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自上地壳,而含矿黑色页岩的Pb(因而推测其他成矿金属)可能源于上地壳物质(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相似)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主要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子英 《云南地质》1997,16(4):359-367
研究的云南11个主要铅锌矿床中,永善金沙厂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为典型的“异常到”铅(含放射性成因错很高,206Ph/204Ph=20.48~21.35,207Ph/204Ph=15.42~16.14,208Ph/204Ph=40.03~41.79),其余10个矿床的铅同位素均为“混合型”铅。所获得的错同位素年龄都不能反映成矿或围岩时代。根据铅同位素判断,金沙厂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壳;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是多源。  相似文献   

16.
牛旭宁  郑有业  徐净  吴松 《矿床地质》2019,38(1):144-157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西段。综合研究围岩、岩体与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发现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1‰~6.2‰,δ~(34)S_(ΣS)值为2.16‰,总体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与石英闪长岩、板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相近,表明矿石的硫源可能部分由板岩与石英闪长岩提供。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7~18.842、15.653~15.899和38.793~39.703,与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矿床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具有上地壳铅源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铅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综合分析表明,加多捕勒铁铜矿床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拉组岩石,少量由石英闪长岩提供,它们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模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肯德可克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其硫化物矿石的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34S值介于-2.0×10~(-3)~+5.96×10~(-3)之间,平均为+1.65×10~(-3),与岩浆硫的范围较吻合。铅同位素208Pb/204Pb值介于38.176~38.699之间,207Pb/204Pb值介于15.602~15.713之间,206Pb/204Pb值介于18.460~18.703之间;w(Th)/w(U)值介于3.55~3.75之间,表现出稳定铅同位素特征;μ值变化范围为9.48~9.75,在原始地幔(μ0=7.80)与地壳(μc=9.81)之间,充分反映壳幔混合铅的特征;估算地壳和地幔中铅组分分数分别为0.82~0.97和0.03~0.18,推断矿床铅质主要为地壳成分为主、含少量地幔成分的岩浆岩,即壳幔混合源。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此矿床以夕卡岩型为主体的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8.
虎拉林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处于上黑龙江盆地西侧,东与砂宝斯、老沟等金矿床相邻。矿床载金矿物主要为薄膜状、粒状及脉状黄铁矿,成矿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隐爆角砾岩有密切联系。在对矿床详尽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金属硫化物硫、铅同位素分析研究,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揭示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矿床矿石及围岩中黄铁矿δ34SV-CDT分布于0.7‰~2.2‰,平均为1.18‰,集中于1.0‰左右,呈塔式分布,显示主要为岩浆硫特征;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8.468~18.511、15.578~15.625、38.215~38.370,分布范围较小,且具有造山带铅特征。铅同位素μ值为9.41~9.50,均小于9.58;ω值为35.04~35.93,均值35.49,小于正常铅ω值;Th/U为3.60~3.66,显示出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在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显示出具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特征;Δγ-Δβ图解显示矿床铅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混合带俯冲岩浆作用成因的铅同位素源区。综合矿床类型、矿体产出特征、矿体及围岩硫、铅同位素特征认为,虎拉林金矿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的深部岩浆,同时存在上地幔与上地壳部分熔融物质的参与,成矿过程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背景下。  相似文献   

19.
仙石铀矿床位于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东部,矿体赋存于NWW向辉绿岩与NEE向硅化带交接部位。矿床中黄铁矿以富集放射成因铀铅为特征,3组比值分别为(^208Pb/^304Pb).=18.756—23.883,(^207Pb/^304Pb)1=15.676~15.932,(^208Pb/^204Pb),=38.530—38.938,主要位于基底变质岩铅范围内;矿床中方解石δ^18C值为-8.5‰~-3.1‰,相似于地幔值((-5±2)‰);黄铁矿δ^18C值为-10.1‰~-8.3‰,它与花岗岩中黄铁矿δ^18C值(-10.9‰--7.1‰)相似,而与辉绿岩中黄铁矿δ^18C值(-0.03‰~2.1‰)区别明显。上述同位素特征表明仙石铀矿床的成矿物质具多源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中一新生代砂页岩中赋存有许多脉状铜矿床。本文对盆地内从北至南三个典型脉状铜矿床(金满、水泄和白龙厂)进行了详细的铅、硫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该类型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且均位于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说明成矿流体中铅具有稳定的上地壳来源。各矿床由于赋矿层位不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如由兰坪盆地侏罗纪地层中的金满矿床到思茅盆地二叠纪地层中的白龙厂矿床,铅同位素比值(^207Pb/^204Pb)呈增高趋势,这表明这类矿床的铅主要来源于围岩地层,且地层越老,提供的铅就相对富含放射成因铅。矿床中脉石矿物重晶石、铁白云石等的锶同位素组成也表明,金满矿床成矿流体的^87Sr/^86Sr比值较高(0.70874—0.71232),而白龙厂矿床的^87Sr/^86Sr比值较低(0.70829—0.70938),接近于围岩灰岩的值(0.70755)。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金满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大,为-20.5‰- 7.0‰。水泄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小,为-0.1‰- 4.2‰。而白龙厂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4.3‰--3.6‰。水泄和白龙厂矿床中重晶石的δ^34S值分别为 12.3‰- 19.0‰和 13.1‰,它们与盆地中蒸发岩层中石膏的δ^34S值( 10.8‰- 15.7‰)相近。分析表明,兰坪-思茅盆地中脉状铜矿的硫源主要来源于盆地热卤水萃取的地层中蒸发岩硫酸盐,它们通过有机质的热分解反应还原为沉淀硫化物所必需的低价硫。各矿床独特的硫同位素组成还表明它们的硫源受局部地层硫源和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所控制。本文提出大气降水起源的盆地热卤水通过对围岩中新生代地层的淋滤和萃取,获得了成矿所需的金属和硫,并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形成了本区的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