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远海梭子蟹春季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有关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Linnean)幼体培育研究 ,国外研究较少 ,国内仅洪万树等1994年做过其夏季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而涉及状幼体第1期的饵料效果及盐度适应性却未见报道过。本文探讨了远海梭子蟹种苗培育的实验室小规模技术方法 ,以及状幼体第1期的饵料效果和盐度适应性 ,供远海梭子蟹苗种生产研究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亲蟹在3~4月 ,抱卵亲蟹均购于民享市场。抱卵时体重范围是69.3~99.2g,卵重12.0~17.8g,怀卵量188000~279000 ,背甲… 相似文献
3.
4.
5.
养殖远海梭子蟹的形态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29.5±1℃和盐度30条件下,将远海梭子蟹1期龄幼蟹人工养殖成15期龄蟹.结果表明:198.1d蟹蜕壳14次,成活率为10.8%;蟹平均蜕壳时间间隔从2.6d逐渐延长至32d;平均体重从0.003g增至67.324g,平均体重增长率为61.8%~170%,蜕壳增长率随着幼蟹发育而下降,但蜕壳体重绝对增长量随着幼蟹发育而增加.平均甲长从1.75mm增至45.87mm;平均甲宽从2.28mm增至81.79mm.各发育期甲宽、甲长比为1.30~1.86.甲宽和甲长与体重呈指数关系,甲宽(y)与体重(x)关系式为y=2.244 6e0.252 7x;甲长(y)与体重(x)关系式为y=1.603 8e0.231 5x;甲长(y)与甲宽(x)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1.805x. 相似文献
6.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5年5月在红海湾海域采集的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及其潜在食物的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通过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估算不同食物对远海梭子蟹食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的δ13C值在-18.1‰~-14.1‰之间;δ15N值的范围为9.8‰~13.8‰;平均值分别为-16.9‰±1.3‰和12.1‰±2.3‰。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远海梭子蟹食物来源广泛、多样。远海梭子蟹的食物主要由双壳贝类、螺类、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和藻类组成。SIA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藻类为远海梭子蟹的主要食物;其平均贡献为32.5%;双壳贝类的相对食性贡献为21.9%;虾类、螺类、鱼类和蟹类的平均贡献差异较小;分别为9.7%、9.7%、9.6%和9.3%;头足类的贡献最低;仅为7.3%。此外;根据δ15N值及营养位置的计算公式得出:远海梭子蟹在红海湾海域位于2.91±0.68营养级。远海梭子蟹的7类潜在食物中;藻类的营养位置最低;为1.21±0.58;其次为双壳贝类;为2.00±0.25;蟹类、螺类、虾类和鱼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85±0.33、2.87±0.26、3.01±0.16和3.08±0.18;头足类的最高;为3.41±0.17。 相似文献
7.
抗真菌药物对远海梭子蟹离体胚胎(卵)孵化及幼体培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添加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进行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并对孵化出的蟹幼体进行人工培育至幼蟹,结果发现,孔雀石绿孵化率最高。里劳素SaoI 24h存活率最高,0.2mg/dm^3浓度孔雀石绿孵化率达16%。0.1mg/dm^3里劳素Sao I24h存活率达7.2%,在24.5-27.5度下,从Sao状幼体至大眼幼体为12d,存活率为51.3%,从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需4d,存活率为17.3%。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开发研制配合饲料,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肠腺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在胃、中肠腺、肠道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55℃,65℃;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pH分别为7~8,7.5,4.8;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及很广的酸碱稳定性范围。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活性均以中肠腺最高,胃和肠道中没有测出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在胃、中肠腺、肠道中差别不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胃和肠道高于中肠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对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及幼体培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孔雀石绿和里劳素的抗真菌效果较好,它们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2×10-6,0.1×10-6. 相似文献
10.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11.
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乳化病的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组织内分离出痛原菌--溶藻弧菌(Vibrioalginglyticus),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三疣梭子蟹进行感染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感染后O、24、48和72 h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三疣梭子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测定溶藻弧菌对其各组织抗氧化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三疣梭子蟹体组织中抗氧化酶和MDA含量在不同的采样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SOD活性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在感染溶藻弧菌24 h时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中GSH-px活性有增强的趋势(P>0.05),随后在感染48 h后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感染组各体组织中的MDA含量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P<0.05).结果显示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机体消除氧化过程自由基的抗氧化酶活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升高,使得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酸碱度3种环境因素逆境下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的致死效应,以阐明三疣梭子蟹幼蟹对不同逆境环境的抵抗力大小。3种逆境环境因素的水平分别是:温度为10,15,30,35℃;盐度为10,15,35,40;酸碱度为6.0,6.5,9.0,9.5。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梭子蟹幼蟹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酸碱度,再次为温度。对于温度而言,低温下幼蟹的存活时间较长;对于盐度而言,高盐度逆境比低盐度逆境下的存活时间长;对于pH值而言,碱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比酸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盐度是影响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境因素,抗低盐品系的三疣梭子蟹受到水产养殖界的广泛喜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大大加快良种选育和性状改良的的过程,目前作为第三代的分子标记技术的SNP,广泛应用到三疣梭子蟹耐低盐品系选育过程中。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中,通过不同群体分别在盐度11和33下的基因表达差异,构建的比较转录组学数据中总共包含了615条与低渗调节相关的基因片段。为了发掘三疣梭子蟹与低盐适应相关SNP,本研究基于三疣梭子蟹比较转录组学数据研究结果,筛选出低盐调节相关候选基因片段50条,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得到总长为18511 bp的DNA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在低盐相关片段上发现了85个SNP位点,分布频率为0.46/100 bp,其中转换突变的比例为81%,颠换突变的比例为19%,转换的比例远远大于颠换,符合“transition bias”原理。C/T或G/A突变所占比例为55%;G/T或C/A比例为26%,A/T突变所占比例为12%,G/C突变比例为7%。通过飞行质谱法,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性状分离群体中各成功分型了23个SNP位点。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8个SNPs与低盐适应显著相关(P<0.05)。其中有三个关联性SNP位点位于表皮蛋白基因上,有三个SNP位点位于三个新基因上,其他两个SNP位点分别位于水通道蛋白和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上。这些标记的开发为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选育方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YP2基因的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YP2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1662bp,编码一个由49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理论等电点为6.348,分子量大小为56.68kD。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YP基因家族所特有的K螺旋保守序列(ExxR)和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经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与岸蟹(Carcinus maena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7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YP2基因在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心脏和眼柄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肌肉注射磺胺嘧啶后,三疣梭子蟹高、中、低三剂量组CYP2基因表达较对照组都有上调,并具有时间差异性,低剂量组表达量逐渐降低,趋于对照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6h后同一时间点,均是高剂量组表达最高,低剂量组最低。表明磺胺嘧啶可诱导三疣梭子蟹CYP2基因,CYP2基因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的药物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沉积物eDNA (environmental DNA)的分析,建立一种快速评估三疣梭子蟹资源量的方法。采用柱状采泥器对莱州湾同一地点(37°30″E、119°20″N)不同深度(0~24 cm,7个深度)进行样品采集,提取不同深度地层沉积物中的eDNA,并以此为模板,运用三疣梭子蟹COI基因通用型引物和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普通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扩增,评估莱州湾近年来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变化。结果显示:7个样品的eDNA中均能扩增出700 bp长度的DNA产物,表明在不同深度沉积物所代表的年份均有三疣梭子蟹的存在;通过Clustal X与MEGA 7.0软件比对各序列碱基之间的差异性,发现不同柱深沉积物中的COI基因共出现11个变化位点,包括8个转换位点、2个颠换位点和1个插入位点;qPCR结果显示,8~9 cm处的三疣梭子蟹COI基因拷贝数要大于其他深度地层沉积物,说明此柱深代表的年份中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高于其他年份。利用沉积物eDNA评估莱州湾海域内的三疣梭子蟹资源量的方法,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检测不同年份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作为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其常见体色(头胸甲)为茶绿色。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海捕三疣梭子蟹中开始出现体色为紫色的一类梭子蟹,除体色不同外,二者表型特征并无显著差异。对两种体色三疣梭子蟹不同个体的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以判定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COI和16S rRNA基因在两种体色三疣梭子蟹群体中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87%和99.88%,表明紫色三疣梭子蟹并未发生亚种的分化,即紫色和茶绿色群体属于同一个种。并利用GenBank数据库检索了梭子蟹科其他15种海产蟹的16S rRNA序列,进行了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和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探讨,为梭子蟹种属分类学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4月龄幼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4月龄幼鱼存活与生长适宜水温为14~23℃,最适水温为17~23℃,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20℃±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20.89 mg/d.适宜盐度为15~40,最适盐度为25 ~ 35,在盐度30时生长率达到最大值17.1 mg/d.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0—2015年浙江省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渔获量的数据,以及影响渔获量的因素(管理类因素、环境类因素和营养关系类因素等共11个因子),使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各类因素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赤潮面积、捕捞努力量和放流数量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影响显著(P0.01)。3个因子的累积解释比率达98.3%,其中,赤潮的解释比率最大,达到47.2%,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比率为37.8%,放流数量的解释比率为13.3%。三疣梭子蟹渔获量随着赤潮面积增加有所减少,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加大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与放流尾数呈现正相关趋势。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找到可能影响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其他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