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江口浮游桡足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长寿 《台湾海峡》1997,16(1):75-79
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对闽江口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桡足类37种,其中近岸类群的种类最多,河口种的数量占优势,并制约了桡足类总量的季节变化。数量密集区主要出现在调查区西部的岛屿及近岸水域,东部近岸水域的种类较西部丰富。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为由河口向海洋愈趋稳定。暖温带种虫肢歪水蚤和暖水种右突歪水蚤等分别在闽江口区和九龙江口区的分布,似可指示闽江口区的暖水性生态略弱于九龙江口区。  相似文献   

2.
九龙江口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桡足类是河口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类群。它种类多,数量大,在河口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的种类还可作为不同水系水团的指示种。因此,研究它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经济价值。有关九龙江口口部厦门港的桡足类虽进行过研究,但整个河口尚未系统地调查。本文根据1979年8月—1980年8月逐周采集的材料,对九龙江口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研究,以资渔业生产和其它方面参考。九龙江口调查站位如图1所示。材料与方法详见黄加祺“九龙江口大、中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一文。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优势种有锥形宽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普通波水蚤等。其群落组成以热带和亚热带种为主,少数为暖温带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低盐、外海高盐及广温广盐三个生态类群。海潭岛南部外海浮游挠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种类型。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种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与温、盐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不同生态习性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与影响本海区的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商栩  王桂忠  李少菁 《台湾海峡》2005,24(3):330-338
利用驯化及世代培养,对生活于福建九龙江口低盐水域的火腿许水蚤的生理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耐盐范围,耐盐能力随着个体发育呈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的趋势增长。在盐度变化的环境中无节幼体的耐盐能力是决定其群体增殖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影响其生态分布。盐度驯化能有效地扩大该种桡足类的耐盐范围,从而了解其潜在的地理分布范围。火腿许水蚤表现出较强的对高盐环境的潜在适应能力,但无法适应淡水环境。这表明其在该水域的生态分布状况不仅是生理耐盐能力的反映,种间竞争和河口水文条件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秋季福清湾及其附近海域浮游桡足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福清湾及其附近海域水环境和浮游生物状况,促进当地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文章布设24个站位,采用2种网型,于2016年秋季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主要优势种和丰度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桡足类群落特征,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福清湾及其附近海域桡足类种类丰富,共获取51种,哲水蚤目的种数和丰度占绝对优势;受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龙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近岸暖水生态类群为主,近岸暖温和外海广布生态类群较多,河口生态类群最少;2种网型的共有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共有种且为优势种的有9种;主要优势种和丰度在各站位的分布有所差异;多样性指数处于中上水平,生态系统较健康和稳定,种类有小型化趋势;与以往调查相比,桡足类种数有所增加,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丰度有所下降且非优势种,外海广布生态类群的增加表明该海域受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3个不同生态系的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步研究表明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存在 3个不同的生态系 ,与以盐度划分的水团 (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外海水 )基本一致 ,每个生态系包含 1个浮游植物群落。 1997~ 2 0 0 0年的 7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393种 ,其中大部分为硅藻。长江口的浮游植物基本可归为 5个类群 :淡水类群、河口半咸水类群、近岸低盐性类群、外海高盐类群、海洋广布性类群。它们自西向东在 3个生态系中有明显的分布格局 ,并且随着长江径流量的变化而摆动和变化。根据栖息水域的盐度浮游植物可分为 3个群落 :河口群落、冲淡水低盐群落、外海高盐群落。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珠江口海域南沙段海洋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均匀度(J)、多样性指数(H')及多样性阈值(Dv)等群落生态特征。共鉴定浮游动物73种(类),其中春季28种(类),秋季57种(类),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长尾类幼体为2季共有优势种(类群)。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淡水生态类群、河口低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近岸暖水生态类群和外海暖水生态类群。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高于秋季,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则以秋季高于春季。统计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均与水温有关(P0.05),除了水温,盐度成为秋季浮游动物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相关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左涛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海洋与湖沼》2006,37(4):330-336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福建深沪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冬莲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2,21(4):463-463
根据1998年5、9月福建省深沪湾环境综合调查所采的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湾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已鉴定到种的有28种,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沿岸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5月份的桡足类个体数比9月份的高,其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正相关(除S4站外)关系。湾顶和梅林附近海域基础饵料丰富,是鱼类索饵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0.
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Claus)是胶州湾浮游桡足类中的优势种之一,也是我国沿岸海域桡足类中的优势种。它广泛分布于世界暖温带海区的近岸与河口。 这种桡足类虽然个体较小,但数量大,对于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刘兴泉 《海洋与湖沼》1998,29(1):97-103
冬季沿岸海区温度和盐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在近岸近表层大致呈垂直均匀分布,外海近表层形成较强的温跃层,近岸至外海的下层保持冷水特征,表层和底层盐度高,中层盐度低,在中层形成自近岸伸向外海且盐度逐渐由低变高的低盐水后,河口冲淡水地区形成较强的盐跃层,随着自南往北海区水深的逐渐变浅,岸界坡度的由大变小和沿岸下降流的由强变弱,近岸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越来越均匀,外海近表层的温跃层强度越来越弱,盐度自  相似文献   

12.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根据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在三亚湾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已鉴定出终生浮游动物118种和浮游幼虫11个类群,其中桡足类种数最多,其次为水母类。调查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河口内湾类群、暖温带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广布暖水外海类群等4个生态类群,并以后二者的种类占绝大多数。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演替不明显,以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占主导地位。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显著,呈单周期型,秋季为高峰期,春季为低谷期。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29mg·m-3,除秋季外,平面分布比较均匀。毛颚类的数量居首位。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2011年5和10月对乳山湾及邻近海域进行2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桡足类28种,其中春季22种,秋季20种。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等。春季桡足类平均丰度为13 967.19ind/m3,秋季为12 044.52ind/m3,春季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以湾口为低值中心同时向湾内和湾外递增的趋势,秋季则呈现以乳山湾西流区为高值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调查海区春季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156,秋季为2.122,该指数在春季航次与盐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在秋季,该指数则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两个季节中香农威纳指数与浮游植物密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桡足类多为适应低盐环境的生态类群,其平面分布深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整体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双重差异。  相似文献   

15.
九龙江口枝角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亚萍  黄加祺 《台湾海峡》1992,11(3):233-237
本文根据1983年2月至1984年1月在九龙江口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并参考1979年2月以来所采的样品,分析报道了该海区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共鉴定枝角类31种,以淡水类群占优势,种数季节分布为双周期型,总量分布为单周期型,种数和总量在河口上部数量高,在口部数量低。文中还讨论了其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相似文献   

17.
夏季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35°19′~36°35′N, 119°50′~121°33′E)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种,浮游幼虫18类.种类数的平面分布为灵山湾、琅琊台湾附近海区较多,其他海区较少.优势种类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拟长脚虫戎(Parathemisto gaudichaudi)、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e)和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e).调查海区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近岸低盐类群、温带外海类群四种生态类群共存,但以近岸暖温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趋势相似,都从调查海区的外海区向近岸逐渐降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相反,从青岛近岸向调查海区外海逐渐降低.与该区域1959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差别不大,主要种类中华哲水蚤丰度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饵料、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摄食与排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的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哲水蚤和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对2种桡足类摄食和排粪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中华哲水蚤在1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高于在20和2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在15、20和25℃3个温度范围内,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36盐度范围内,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最适盐度为20。温度和盐度实验均表明,在6种饵料中,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球等鞭金藻有利于猛水蚤的摄食,而小球藻对2种桡足类的摄食均不利。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类响应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摄食与代谢策略,以期为两种海洋桡足类的室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发现:(1)在5—30°C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桡足类动物的摄食与代谢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火腿许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C,而拟长腹剑水蚤则在25°C到达峰值,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当暴露于不同盐度(15—35)时,火腿许水蚤可在低盐度(25)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摄食能力,且当盐度为25时其摄食率、滤水率达到峰值,之后便显著下降;拟长腹剑水蚤则在盐度为30时开始下降。前者的代谢能力在盐度为25时开始下降,后者在高盐度(35)时代谢能力依然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盐度的耐受性更强。而火腿许水蚤及拟长腹剑水蚤对低盐度(20—25)有一定的偏好,二者通过强化自身代谢以抵消低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自身的影响。(3)基于氧氮比(O/N)变化的代谢作用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度梯度(10—25°C)中火腿许水蚤的氧氮比波动较大,而拟长腹剑水蚤除在高温(35°C)条件下,其氧氮比均低于24。盐度则会抑制火腿许水蚤的摄食能力从而迫使其分解体内储能物质(O/N24),而对盐度耐受性较好的拟长腹剑水蚤则可始终维持较高的摄食和代谢能力(O/N24)。因此拟长腹剑水蚤能在较大的温、盐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氨氮代谢水平,具有更高的环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温度和盐度对厦门港几种桡足类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黄加祺  郑重 《海洋与湖沼》1986,17(2):161-167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厦门港三种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和特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存活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这三种桡足类中,以特氏歪水蚤耐温、盐的能力最强,中华哲水蚤最弱,而后者的雄体比雌体更弱。高温对冬季种群的影响很明显。温度的变化可改变动物的耐盐范围。在接近自然海区温度条件的实验组中,有较高的存活率和较大的耐盐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