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淮北矿区芦岭煤矿主采煤层(8、9、10)构造煤普遍发育。8煤为特厚煤层,构造煤累厚约占全层厚度的65%~90%,在剖面上自上而下可划分出三类6型,各类型构造煤相间分布。研究发现井田中部构造煤最为发育,其次为东部,西部构造煤所占比例较低。通过对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认为在印支、燕山期构造应力及派生剪切应力和上覆岩层的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因8、9、10煤层结构差异的存在,使煤体产生脆性流变和韧性流变而形成构造煤;层间滑动是导致构造煤呈层分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泉水-白沙岘矿区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区内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靖远组和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可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组赋存于羊虎沟组,厚1.71~9.00m,沿走向由西向东厚度变小,在大泉水井田可采厚度主要分布在V线以西,其东区段只是零星分布且不可采;在白沙岘井田煤层总厚度为2.99~5.15m,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煤:层组赋存于靖远组,仅分布在大泉水井田,厚1.33~8.88m,沿走向由西向东呈长透镜体状,西段和中段煤层发育较好.V线以东区段煤层变薄并出现无煤区。  相似文献   

3.
汝州煤田牛庄井田断裂构造较发育,主采煤层二1煤厚度变化大,根据经验无法准确的确定井田勘查类型。采用等性块段指数法对煤层等性块段和构造等性块段进行科学、合理的赋值,将计算得出的煤层总指数和构造总指数与勘查类型划分标准进行对比,据此得出牛庄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构造、二1煤为不稳定煤层。  相似文献   

4.
三家子井田位于南票煤田西南段,呈一弧顶凸向东南方向的弧形构造。根据井田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有酸性花岗斑岩、中性的闪长斑岩及基性的辉绿岩。其中酸性花岗斑岩分三个源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侵入井田含煤地层,全区发育,以复式层间侵入为主,有1~24个分层,单层厚度0.07~19.78m,破坏了3、6、7、8四个煤组,尤以6煤组二煤受破坏最为严重;中性侵入岩闪长斑岩分布在5线以西及东北部21—24线,以岩墙侵入为主,其特点是厚度大,分层少,1—2层,分层厚度58.6~94.09m。由于侵入岩影响使煤层失去连续性,造成煤层对比、估算储量及开采困难,甚至失去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许疃井田位于淮北煤田的最南部,面积约60km2。井田全由第四系覆盖,其下伏含煤地层为一走向南北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4煤段位于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上部,厚70m。对穿过4煤段126个钻孔岩芯的野外鉴定及室内分析,划分出2个大相,23个微相,并作出了4煤段中较稳定发育的三层煤(41、42、43)的成煤占地理图,以探讨沉积环境与煤层厚度的关系,从而查明了煤层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钻孔测井曲线特征并结合矿井地质构造成果,对淮南潘一矿8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其构造煤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区8煤层构造煤发育,其厚度大于该煤层厚度20%的点数占一半以上,因其顶、底板围岩封闭性良好,有利于瓦斯聚集,易在采动条件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确认为该区煤与瓦斯突出的重点煤层。依据瓦斯始突深度、构造煤分层厚度大于0.5m的分布范围、大中型断层位置及矿井突出资料,在F4断层组的两侧分别圈出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和威胁区。  相似文献   

7.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8.
白石沟井田是近年来探明的大巾型井田,位于五指岭-白寨背斜东端之南翼,新密-新郑复向斜之北翼.岗亚腰断层和梁山断层之间的地垒构造上,其基本构造形态为-向东倾伏的宽缓背斜。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1煤为主要开采煤层,探明二1煤资源量7206×10^7t。分析了井田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对断层带及其富水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矿床(二1煤层)充水的水源、通道、机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矿床充水因素,指出二1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为该煤层底板的石炭系岩溶裂隙-承压水,充水通道为断层带和灰岩的岩溶裂隙发育带,充水机理为矿压及高水头压力冲破煤层底板阻水层阻力,形成底鼓,迅速突水。认为该井田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三类二型,提出了排除与隔离地表水体,预留防水安全煤柱,灌浆辅助采掘的井田突水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翟镇井田上组煤风氧化特征及发育规律的分析,找出了影响煤层风氧化为煤层上覆煤系地层厚度、煤层顶板岩性和煤层顶板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依此为翟镇井田上组煤的风氧化范围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淮北祁南井田瓦斯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矿井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井瓦斯实测参数,以区域构造演化和矿井构造的控制作用为主线,探讨了祁南矿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本区受宿南向斜的控制,煤层瓦斯分布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部最高的总体规律;宿南向斜转折端部位由于放射状正断层的发育,瓦斯含量相对较低。井田中部逆断层发育的次级褶皱区域,瓦斯含量相对较高;在-900m以浅,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煤级均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顶底板泥岩比例和半封闭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瓦斯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Ⅱ、Ⅲ类煤厚度所占比例小于20%,渗透率大于1mD,表明煤层瓦斯具备较好的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煤岩煤质、含气性、吸附特征、裂隙发育及渗透性等方面对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组煤层气储层(煤储层)特性进行论述。研究表明煤储层为明显的富镜质组煤,随温度、压力的增加吸附量增大。区内煤层最大含气量为41.91m3/t,以新化芦毛江至金竹山一带为中心,包括芦毛江、冷水江、渣渡、金竹山等矿区,高富集区基本呈东西向展布。但受煤阶的影响,煤层内生裂隙发育程度明显低于龙潭组煤层,同时由于煤层煤体结构连通性差以及多起构造运动形成细小的煤粉常充填于构造裂隙中,降低了煤层的渗透性。针对上述煤储层特点,指出加强对具有上封下开裂隙系统以及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整层发育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7号煤层沉积背景、环境演化过程、分布特点、赋存状态、结构特点和煤厚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27号煤层主要沉积于海陆交互相环境,赋存在龙潭组中下部,厚0.1~4.8m,为薄-中厚煤层。该煤层在威宁-毕节以东、兴仁-贵阳-遵义以西范嗣内都有分布,夹石0~5层,~般为3层,向两南方向夹层增多。煤层厚度有北薄南厚、由西向东为薄-厚-薄的变化规律,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为聚煤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3.
东胜煤田深部区延安组主要发育2-6五个煤组,含煤26层,煤层总厚度5.9~36.7m,根据33个钻孔293个煤样的煤质分析结果,研究区各煤层有机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含量为51.4%~83.0%,惰质组占17.0%~48.0%,煤中矿物质含量为0.18%~14.5%,以粘土矿物为主。从下到上镜质组含量有所增加,常量元素含量较稳定。本区煤类属不粘煤,工业利用以动力用煤为主,因有害元素总体含量较低,其利用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洛旺煤矿区是云南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贫煤为主,局部为无烟煤。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及煤质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主采煤层C5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煤质变化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区内C5煤层硫分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灰分产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一规律主要受自西向东陆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在平面上煤类表现为煤矿区中部为无烟煤三号,东西两端逐渐变为贫煤,分析认为深成变质作用是造成煤类变化的主要原因。矿区中部煤层埋深较东、西两端大,煤变质程度相对高,根据构造条件推测,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对矿区中部煤变质程度的加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疆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的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Ⅱ(八道湾组)受乌伦古深断裂及次一级断层等同沉积断裂的控制,自东向西,地层、煤层逐渐增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在卡姆斯特1-10区、普北矿区及卡姆斯特中区形成5~10m的富煤带;层序Ⅲ(三工河组)形成于乌伦古凹陷湖泊大规模扩张期,是从冲积-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一般不含煤;层序Ⅳ-Ⅴ(西山窑组)受沉积环境与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平原,受燕山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在中东部地区西山窑地层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6.
贵州大方县白布勘探区煤系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177~211m,含煤21~36层,煤层总厚18.04~30.29m,可采煤层6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段,下段为潟湖—潮坪相沉积,并在大部分地区形成泥炭沼泽,形成了可采的33、28号煤层;中段为三角洲相,泥岩沼泽相多在三角洲分流河道间的湖沼区及湖波浪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煤层层位稳定,厚度不大;上段为潮坪三角洲相,该期构造活动趋于平稳,形成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6中煤0.39~6.88m,7号煤0~3.09m。三段厚度比较接近,反映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成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煤田的太原组属于混合型的碳酸盐浅海和陆源碎屑海岸沉积。下部和上部灰岩段主要形成于滨海潮间带和浅海中,并在其中发育行风暴浊流沉积。中部碎屑岩段为障壁岛-泻湖-潮坪体系沉积。太原组煤的显微组分为微镜惰煤,煤质属于低灰高硫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