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形石是一类分类位置尚未查明的海生动物的某种器官,组成器官的微小成分呈分散状态保存成为化石。这种分散个体其大小通常在0.1毫米—0.5毫米之间,颜色呈琥珀褐色、灰黑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化学成分为磷酸钙,质地坚硬,溶于稀盐酸,不溶于弱酸,所以可采用7%—15%浓度的冰醋酸溶液浸泡灰岩样品,获得分散的牙形石个体。牙形石最早是由俄国潘德尔(Pander)发现并作了详细的描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群集的概念,最早欣德(Hinde,1879)确信一种动物可以具有几种不同的牙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记述的鱼类化石,是笔者近年来在伏牛山煤矿井下地质调查时,在晚二迭世龙潭组下部不含煤段①(长石石英砂岩以下60~100米)底部的灰黑色、含钙质泥页岩中发现的。该层厚约35米,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间夹厚约0~20厘米紫灰色或暗灰色透镜状钙质粉砂岩结核。上部:微细层理发育,除见有少量个体较大的鱼类化石(一般长约12~25厘米,最长达35厘米左右)外,尚伴有微小瓣鳃类化石(壳径约1毫米);下部:层理不显,微小瓣鳃类②丰富,与之共生的有鹦鹉螺、竹节石、苔藓虫、腕足类、海百合和掘足类(?)以及鱼类化石(图1、2)。   相似文献   

3.
微化石又称微体化石,是指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化石。包括微小生物的遗体或大生物的幼年部分或某些部分。超微化石是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鉴别的微小生物化石的总称。我国微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功,解放前仅有少数学者从事过(竹蜓)、非(竹蜓)有孔虫、苔藓虫、轮藻化石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区调  相似文献   

4.
超微化石(Nannofossil)是个体极小的钙质化石,其直径一般为1~20余微米.正是如此微小的化石在近二十多年来,引起国际古生物界、石油托拉斯和海洋开发业的广泛兴趣和应用,其研究工作进展之快超过了其他古生物门类,形成古生物学一新分支一  相似文献   

5.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是一门重要的微体化石.它和孢粉、介形虫和藻类等微古生物一起,在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牙形剌的地质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最准确的"地质计时器".南京古生物所展出的牙形刺化石标本,一般只有0.2~0.3毫米那么大,最大的不过2~3毫米,肉眼勉强可见(见图).  相似文献   

6.
在云他山脉(uiuta MtS)南坡的红松组(Red-Pine Formation)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和页岩中,发现了属于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1899的毫米大小的圆盘状压缩碳质体。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压平的浮游生物遗迹,成为犹他州东北部第一批肉眼可见的良好的前寒武纪化石。化石的产出与先前解释的红松页岩(Red Pine shale)部分是在海相环境中沉积是一致的,故可以将云他山群(unita Mt.group)上部地层与北美及其他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进行普遍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江苏句容青山出露一套下三叠统青龙组和龙山段滨海-浅海相泥岩、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含鱼类、节肢类、菊石、双壳类及牙形石等化石。有的鱼类化石保存在结核中,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埋藏环境。沉积学研究显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时期,该区主要为热带浅海大陆架,局部为潮坪。软质海底通常水动力条件较弱,海水富氧清澈,但大风暴或海啸会将海底淤泥掀起,海水因而缺氧浑浊。从化石埋藏保存的状态分析,不同生长阶段的、呈直挺或扭曲挣扎姿态的鱼类化石以及一些其他生物化石均保存在结核中,埋藏在一层灰黑色富含微小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泥岩里。显然,当时一场灾变突发,一股富含H2S的黑色泥浆水团侵入了鱼类等生物生活的水域,毒杀并掩埋了这些生物,经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最终形成包裹鱼类等生物化石的泥灰岩结核。  相似文献   

8.
江西的长兴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竹蜒)类化石分布特征将长兴组分为三部分:上部个体较大的Palaeofusulina甚为富集;中部化石较少,且以个体微小的Palaeofusulina minina为主;底部出现大量Gallowayinella.但其分布下限可达龙潭组中部海相层.文章对长兴组的沉积环境,上下接触关系及邻区对比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福建永安下白垩统坂头组Elatides属雌球果化石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福建永安市下白垩统坂头组的似纵属Elatides雌球果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角质层特征的研究,这些球果均单独保存,较小,果鳞较多,螺旋状紧密排列,顶端收缩呈尖刺状,与Elatides的特征相符。根据球果的形态、果鳞及其球果中轴的特征,将这些球果鉴定为3个种,即永安似纵(新种)Elatides yonganensis Dai et Sun, sp. nov.、弯叶似纵(相似种)Elatides cf. curvifolius及一未定种Elatides sp.。其中重点描述了新种E. yonganensis的形态特征,该球果以中轴呈波状,果鳞顶端较长、较尖,腹面具有锯齿状的膜质小舌,每一果鳞具有大概5枚种子而区别于以前报道的任一已知种。同时对中国的Elatides化石记录进行了收集整理,Elatides属的球果化石在福建永安坂头组的发现表明其分布区可达25°N,丰富了该属植物的化石记录并扩大了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西藏札达盆地腹足类组合及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称为小隐螺-似天鹅绒螺组合。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在西藏西南部的分布特征,认为它们是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山间断陷盆地的一个腹足类组合,介于西藏犀类化石与杜氏珠蚌-河北珠蚌层之间,时代处于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之间。对比现生种属研究认为,札达盆地腹足类应生活于近岸的浅湖环境。孢粉分析认为化石层形成时为温暖潮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化石层下部的三趾马生活在温暖而显干旱的灌丛草原环境,可知札达盆地由托林组至古格组,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干旱向温暖潮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些脊椎动物临近层位的叶肢介与辽宁建昌玲珑塔化石层最常见的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属于一类,壳瓣上都具有较稀疏的微小刻点装饰,而与道虎沟化石层的"真叶肢介"却具有一定差异。霸王沟的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组合面貌与玲珑塔化石层相似,属玲珑塔化石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早期,明显晚于道虎沟化石层。道虎沟化石层和玲珑塔化石层的生物组合代表了燕辽生物群早晚两个有明显差异又相互关联的群落。  相似文献   

12.
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岩组(H8)顶部产有微小型叠层石,它经受构造变形,从宏观标本到微观薄片,均可见到从典型的叠层石向受构造变形而呈现出流变构造的逐渐过渡现象。前人曾将部分微小型叠层石或它的构造变形物(流变构造)鉴定为“珊瑚化石”。本文主要描述了这些微小型叠层石遭受构造变形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 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 Nereites, Megagrapton, Glockerichnus, Cochlichnus, Lophoctenium, Gordia, Chondrites, Zoophycos, Scolicia, 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 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 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 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 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 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 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 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相似文献   

14.
1985年4月,笔者在实测紫阳焕古滩剖面时于洞河群上部层位的灰色凝灰质板岩底部采到大型牙形刺化石,该化石长3毫米,宽1毫米。经同济大学姚伦倛救授鉴定为Profopanderodus sp.,时代为中晚奥陶世。这类化石产出的层位洞河群分布于秦岭地槽南缘紫阳—平利小区,该套地层平行不整合于耀岭河群之上,覆于下志留统大贵坪组之下。由于无生物依据,以往将该套地层统称为洞河群。在洞河群分布区,其  相似文献   

15.
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磷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化石常为一些微型隧道所贯穿,这些微型隧道有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解释。通过详细观察,发现隧道的末端常见一个黄铁矿颗粒,其大小与隧道宽度一致;隧道内壁发育有平行的纵纹,在化石壳面上发育的隧道底部常见呈棱角状的突起,在隧道转折处多呈尖凸的棱角状。这些隧道的成因应与黄铁矿关系密切,隧道为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气体形成了足以使黄铁矿颗粒前导面胶磷矿溶解的压力、并驱使黄铁矿颗粒移动所形成的拖曳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恐龙骨骼化石保护中化石风化状态难以监测的问题,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方法获取化石表面的精细三维点云数据,通过间隔7个月前后两期三维数据对比,分析化石表面因风化作用产生的变化。选取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2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两期数据采集并对化石表面整体及其裂缝进行分析,发现在监测周期内,监测对象整体无明显变化,局部存在斑状变化(偏差达0.7 mm),主要裂缝区域变化小于0.2 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化石亚毫米级变化,对同类化石风化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体化石在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重要性的增长,微体化石的挑选工作越来越繁重。为使化石从岩样中分离,要对岩样进行破碎、冲洗、拱干、过筛,再在双目实体显微镜下挑选,然后进行鉴定。镜下挑选几微米至几毫米大小的微体化石,需要把岩样摊在玻璃板上,一粒一粒寻找。   相似文献   

18.
河北抚宁付水寨附近早侏罗世中蠊科昆虫化石几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中蠊科昆虫化石4个新种:Rhipedoblattina jidongensis sp.nov.,Liadoblattina heishasyaoensis sp.nov.,Triassoblatta shimenzhaiensis sp.nov.Tr.longitriangulata sp.nov.通过岩性和化石保存特征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化石是经过短距离搬运后,在沼泽环境中保存下来的,与之共存的除少量植物碎片外,还未发现其它化石。  相似文献   

19.
北京西山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萧宗正 《地质科学》1990,(4):403-407
1980年,作者于北京西山青白口系的命名地点——青白口村西,发现了宏观藻类化石。这些化石呈椭圆形、卵形、肾形及鞋底形等多种形态,有的带有拟茎构造。它们与广泛出现在我国东部前寒武系相当地层中的宏观藻类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20.
河南西峡白垩纪地层和蛋化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在对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分布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还首次报道了鳄类蛋化石、鸟类蛋化石、赵营组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西峡地区生物群面貌,也揭示了伏牛山南麓白垩纪构造盆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