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地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巨大地震发生在青藏块体与华南活动地块交界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在青藏块体长期受印度板块NNE向推挤隆升并向东挤压的背景下形成的。统计分析表明,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Ms≥7.0强震和华东地区Ms≥5.0中强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概率增益模型检验这种对应关系,发现并非随机对应,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物理联系,与这两个区域存在构造关联相一致。通过β分布函数的概率计算,预测2011年之前华东地区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概率为0.68。  相似文献   

2.
华东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概率统计方法 ,对华东地区 1 999~ 2 0 0 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该地区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 ,发生 5级地震的概率不断增加 ,到 2 0 0 0年发生 5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概率为 0 .5左右 ,但近 1~ 2年内发生 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发震概率仅为0 .1 5。  相似文献   

3.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0),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 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3次千岛群岛大地震对应东北地区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地质构造背景下千岛群岛大地震引起板块俯冲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千岛群岛发生7级以上地震对应东北地区地震有较强相关性;千岛群岛在大地震破裂过程中产生的俯冲作用自东向西对东北板块产生挤压作用,东北地震区相继发生了浅源地震;千岛群岛地区发生地震时,东北...  相似文献   

5.
梁劳 《地震学报》1983,5(4):429-439
研究了记录较全的1920年以来的川滇 M6级地震资料,发现两区地震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对应概率为78%.分析了时空对应特征后得到:两区对应地震的发震时序概率几近相等,平均发震时差大致相同,对应优势方向为北东向.统计结果表明,川滇对应地震的对应时差()普遍较短,平均约为9个月.经 X2检验近似服从泊松分布.在讨论分区对应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高概率对应区.当一区发生地震后,可对另一区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发震概率进行估计,为中期预报提供某些线索.文中还对对应机制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部分地震学指标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14个指标的全时间扫描,并使用华东地区Ms≥5.0地震进行对应,结果表明,选取Rm值、b值和AC值进行同步异常分析,能显著提高华东地区的有震报震率,但有漏报。对目前华东地区异常集中区(南黄海及其沿岸地区)进行时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异常集中区未出现同步异常,认为该区域短期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37-244
由文 (Ⅰ ) (王绳祖等 ,2 0 0 3)已知 ,受网络波的控制 ,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能量相对聚集的波峰带内。文中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布状况 ,进一步分析了能量沿波峰带法向的分布以及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并基于发震概率与背景能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估计发震概率的分布状况。以此作为地震能量背景的概率表达和地震预测的依据之一 ,给出了中国东南地区与能量背景相关的发震概率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9.
日本海沟大震与华东地区地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纯  林命周  蒋淳 《华南地震》2000,20(3):57-63
应用模糊相关方法,研究了日本海沟与我国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日本海沟地区(35~45°N,140~150°E)MS6.8级以上地震和华东地区(29~34°N,119~124°E)MS4.8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对应关系;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附近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两地区延迟相关的平均概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地区1972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挑选和分析,得到四川地区4级以上调制小震与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数据结果。在所发生的41组调制小震中只有14组对应发生了中强地震,这说明在四川地区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不是太好。但是,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地点间的距离对应相关却比较好,平均距离间隔为93.49千米;所对应的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7.5个月。  相似文献   

11.
杨光宇 《地震学报》1982,4(2):182-189
本文用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在研究云南地震与应力场关系之后,采用先计算大区域应力场,再计算小区域应力场的分步办法。 首先研究我国西南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计算结果说明:(1)由于印度板块不均匀推挤,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是产生我国西南地区应力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2)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断块间运动以及板内大范围内应力场调整是西南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因素。(3)通过四个八级以上地震(海源、古浪、察隅:印度、尼泊尔)后应力场调整的研究,未来八级地震的地区有可能在川滇藏或缅甸一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近海海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的震级、震中参数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各海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确定海域受历史地震影响的最大影响烈度,然后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的精度较低,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遗漏.(2)渤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黄海次之,东海最弱.(3)近海海域的震害主要来自海域地震和近岸陆地强震的影响,影响强弱依次为:渤海、黄海、东南沿海、东海.(4)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受印度板决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挤压方向影响.(5)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别是布格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与强震构造带的空间分布关系的相关性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域及滨海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海域地震危险性区划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臧绍先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1,13(2):129-138
研究了南海、中印半岛及邻区的地震分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的边界。此外,一些浅震主要集中在缅甸西部和中缅边界。研究了Benioff带的形态。在爪哇海沟、菲律宾海沟,两板块耦合得不好;在缅甸山弧、安达曼-尼科巴岛弧下,俯冲的印度板块向NNE运动。由震源机制解及断层运动推断,主压应力方向在缅泰西部为NNE,在南海为NNW或S-N,与板块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板块地震迁移链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6年开始沿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地震迁移触发了2008年5月12日M8.0中国汶川地震。迁移链为东西两条,彼此相向迁移,在缅甸弧附近的中国大陆汇合,并触发地震。迁移持续约50年。与此相类似的迁移发生在1902—1957年,迁移触发了1950年西藏东部M8.5地震和1957年蒙古M8.3地震。预计1956—2008地震迁移可能尚未结束,可能会继续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16.
A present-day tectonic stress map for eastern Asia region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Introduction Tectonically the eastern Asia refers to the region bound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active tec-tonic zones: in the eas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 including Japan trench, Ryukyu trench and Philippine trench; in the southwest the Himalaya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and the Burma-arc-Java-trench subduction zone; in the northwest the Tianshan-Baikal continental defor-mation zone (Figure 6). In the world the eastern Asia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the strongest pre-sent-da…  相似文献   

17.
论新疆活动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4)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和平  柔洁 《内陆地震》2007,21(1):1-13
中国西部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作用下,地壳形变十分强烈。新疆地区地壳形变受力方向为近南北—北北东向,南部地区受印度洋板块作用,北部地区则主要是受西伯利亚块体的作用,整体运动速率由南向北逐渐减弱,GPS测量结果得到的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的展布及其活动表现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9.
渤海、黄海和东海等中国东部海域在地质构造上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海域内的构造方向与大陆一致,均为NNE-NE向,但属于不同的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渤海和北黄海属于华北地块,南黄海属于扬子地块,东海属于华南地块.由于各地块与现今活动板块边界位置不同,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差异较大,渤海和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