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入海控制站利津的实测水文资料及黄河流域的降水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资料等,分析了近期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特征及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黄河入海水量大幅减少,断流现象突出等,与其以前相比,入海水量减少64%;在减少的水量中,“准自然因素影响”约占55%,引黄用水约占31.5%,其它人类活动影响约占13.5%。  相似文献   

2.
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知1972年出现自然断流现象以来,断流现象频繁发生,时至1997年更是断流13次226d,严重影响了河口海域的生态环境。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断流的危害、成因及缓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2年以来,黄河山东段出现断流现象日益突出。引起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二十多年来,黄河口断流频次逐步增大;利津断面七十年代发生断流6年,八十年代发生7年,九十年代前6年就发生5年。断流的时段增长:七十年代平均7d/a,八十年代平均7.4d/a,九十年代前6年剧增至平均53d/a。断流开始日期逐年提前。断流范围由河口向上延伸;七十年代断流河段平均长130km,八十年代平均长150km,九十年代前6年平均长300km,最长的是1995年,长达近700km,上延至河南境内。断流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沿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4.
侯国本  丁东 《海岸工程》1996,15(2):15-18
根据黄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断流时间逐年增加,河口形态已经消失等现状,认为黄河已经出现死亡象征。指出“调水调沙”“束水攻沙,攻沙入海”治黄方案应作科学论证。提出了筑平原大水库,引黄河洪水,静态放淤,向华北调水治理黄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士华 《海洋科学》2003,27(9):54-57
黄河三角洲的治理,其关键是对河口泥沙的治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1970年以来,黄河的断流使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黄河断流造成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淤积严重及过洪能力降低。黄河口治理开发应加强河口拦门沙的疏浚,整治下游河道,防御大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上述工程的综合运用,使黄河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海上油气开发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流域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黄河断流对整个流域海上开发环境的影响深远,解决起来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从1999年的情况看,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和措施得当,黄河断流的状况已得到很大缓解,黄河断流已由先前百天以上减少到1999年只断流41d(利津站)。2000年至今,黄河尚未发生过断流。本文从许多学者的研究资料入手,讨论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崔树强 《海洋科学》2002,26(7):42-46
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变化趋势及断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造成的影响,指出断流不仅加重三角洲地区今后防洪的负担,而且对三角洲环境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降雨量的减少,水土保持减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但人为用水如城乡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加剧了黄河的断流;人为引水过程中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乃至严重浪费,流域引水管理混乱,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缺乏具体有效的控制引水措施和手段是导致近年来黄河断流加剧的根源,黄河断流对三角液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造成了三角液地区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质质量,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区域植被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变差,陆区农业及海区渔业生态系统失调,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河河口演变(Ⅰ) --(一)河口水文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完整实测资料,研究了河口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自50年代至90年代呈明显递减。对黄河口的水文特征:水情、沙情、断流、离子流量、滨海潮汐、潮流、余流、温、盐度分布、风暴潮、拦门沙与盐水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论述。对断流的危害、成因及缓解对策作出分析。河口淤积、延伸、改道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也作出时空上的定量分析。对1855年以来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作出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河断流与黄河三角洲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环境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探讨。认为由于黄河断流已经对黄河三角洲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断流现象很难在短期改变,因而对未来的河道人海尾间段河床淤积,生态平衡、环境演佛等将进一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环境,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维持下游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黄河来水量的平衡,从根本上遏制断流现象进一步发展,以保护三角洲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河口地区的来水量 ,在此基础上 ,对河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文中建议河口地区的黄河可供水量为 7.8× 1 0 8m3/ a,此量既可以满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 ,又可以保证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所需输沙入海水量。  相似文献   

11.
横贯全国9省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由于上游截流工程的建设、沿河引黄工程的开发,加之连续多年的干旱,已使黄河断流情况日趋严重,给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及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55年黄河自徐淮故道在铜瓦厢决口改行清济泛道以来,在近代三角洲上历经10次较大流路变迁。各次流路在其演变过程中均有诸多共性。文中分析了流路演变中交替产生的溯源堆积及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影响的范围,幅度和作用历时,溯源堆积与沿程堆积叠加起来对山东黄河下段的水位产生稳定性抬高。  相似文献   

13.
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水资源贫乏。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由于人口较少,经济处于低水平运转的时代,水资源尚能满足沿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的供需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下游断流日趋严重,成为制约沿黄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黄河水资源问题不但给中、下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危害,而且危及河口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环境和资源得不到协调发展。由于以前黄河口区的治理与开发很少考虑到黄河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对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影响,因而给该区今后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陆地和海洋是通过大江、大河联系起来的统一有机体,但世界上因只顾治河、不顾海洋而贻害无穷者不乏其例。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受人类活动影响巨大的河流,其水资源利用率高达60%左右,为世界大河之最。大量提水、引水造成下游严重断流,给黄河口及其近海区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对关于黄河水、沙通量变化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解决黄河断流、全面开发利用黄河,也为实施河口及其邻近海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附近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河以水少沙多而著称,自1855年以来,河口已经历10余次大型改道,形成以黄河泥沙淤积为主要特征的三角形河口沉积带。本文首次报道并讨论了黄河口附近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黄河断流日趋严重,造成了游地区及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缺水,不仅给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6.
近几的,黄河的洪灾和断流严重地影响着下游地区,本文分析了其灾情及防御的薄弱环节,提出了防御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冲淡水转向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向东流入菜州湾以来,至1988年10月其大嘴已向莱州湾淤进18.8km(钱意颖等,1992),在科氏力的作用下,黄河入海口门也已转成东南方向。随着黄河口海区的开发利用,国内有关单位对黄河口海区的水文环境作过多次调查(朱兰部等,1994;张经等,1985;孙秉一等,198;Yang Zuosheng et al.,1989),从这些调査资料中我们发现,黄河入海径流和长江口一样,在洪水期冲淡水也有转向东北方向的特点。本文根据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单位在黄河口海区进行调查的水文资料和利津水文站的黄河径流观测资料,对黄河冲淡水的转向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此研究对深入了解黄河口的水文环境及河口有机物、溶解质、悬浮体的输运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2004以来,对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渔业生态环境进行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上游的总氮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河口段则表现为总体上升;2个监测站的总磷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趋势;高锰酸钾指数7年内均表现平稳。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黄河下游(山东段)的营养状态,7年内营养化状态处于中度营养到(中度)富营养。定性评价为良好~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经进一步论证,认为黄河断流对湿地水环境的直接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根据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特点的分析,认为在每年4~6月份鱼、虾产卵、孵化的高峰季节,由于黄河断流入海水量不足,会对鱼、虾产卵、孵化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大幅度衰减的原因,还应结合近年的海洋捕捞业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利津站1950-2003年的水、沙实测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学相结合方法,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了水、沙通量的年代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规律以及水、沙通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递减趋势明显,尤其在近20a来这种趋势更加显著;年际、年内沙量变化幅度都大于水量;黄河入海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与非汛期的水沙量差异将会持续减小;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多年平均月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别以乘幂、多项式回归,各月多年输沙量和径流量以多项式、指数回归,相关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