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血性心脑血管住院病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大于15℃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剧烈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即时效应,且其相对风险随滞后日增加和气温日较差增加达到叠加效应的峰值。当24h内气温下降7℃以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开始明显上升,下降10℃以上呈现显著的即时效应。统计分析发现,两县在春季达到上述阈值概率最高,因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也在春季达到峰值,特别是雨水至清明节气时段为两县住院人数共同最高峰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部的锦屏县夏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也较多。此外,降温过程与节气转换也是导致两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阶段性增多的主要天气与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俊林  徐静  尹立  王式功  周马 《气象学报》2022,80(3):433-448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  相似文献   

4.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实问题,基于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相关医疗机构的全部住院数据和气象资料,首先分析两县疾病谱特征,然后从季节和24节气角度,分析两县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因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相关疾病)住院人次和医疗费用的变化特征以及人体舒适度对当地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阜南县和锦屏县人群中住院人数最多的疾病分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两大类气象敏感性疾病,医疗费用最高的前六位疾病都包含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三者医疗费用总和分别占两县总医疗费用的44.9%和45.8%,因此,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加强这三类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此外,三种系统疾病医疗费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循环系统疾病的医疗费用在季节转换期间明显高于各季节内,呼吸系统疾病冬春季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夏秋季节,消化系统疾病夏季医疗费用最高。两县9月的体感温度最接近人体最佳舒适温度,而此时上述三类疾病的住院人次及医疗费用也是相对低点。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相关疾病的适时防控、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2012年南京市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某三甲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逐日急诊和门诊就诊人数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气象要素与疾病就诊人数的关系,揭示了气象条件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程度,为当地居民防病养生提供气象指导。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之间存在1~2 d的滞后效应,且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相关最显著,尤其当平均气温低于0℃时,全人群就诊人数明显增加;此外,当寒潮过程发生时,全人群和老年人(65岁)就诊人数增加率分别为35%和53%,且表现出1 d的滞后性;与之相比,儿童(6岁)就诊人数没有表现出滞后效应,寒潮结束当日,就诊人数增加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基于元江、成都与西安三个不同气候带城市的逐日疾病死亡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了这3座不同气候带城市气温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然后使用归因分值(AFs)量化不同气温段对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损失,并定量评估三地之间季节性气候趋利可获得的死亡风险降低效应。结果表明:(1)元江、成都与西安地区气温与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大致分别呈“W”、反“J”、反“J”型分布。(2)气温对元江老年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以高温即时性更为突出,对于成都、西安老年人群而言,则以低温滞后性更为显著。(3)元江、成都与西安由气温造成的AFs分别为9.64%、11.25%和18.26%,其中冷效应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的死亡风险更大。将气温进一步细分为4个气温段(极端低温、中等低温、中等高温和极端高温),中等低温造成的超额死亡累计人数最多,这与其发生频次多密切相关。(4)若元江、成都、西安有意愿有条件的老年居民采取候鸟式季节性气候趋利避暑或避寒康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当地季节性不适气候所产生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气象条件的剧烈变化可增加脑卒中危险人群的患病几率。本研究收集天津市2016—2020年脑卒中日住院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采用脑卒中日住院人数累积概率分布进行住院风险等级划分,通过相关分析确定高影响气象因子,并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开展高影响气象因子不同时间尺度变化、滞后以及累积效应对脑卒中住院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脑卒中年住院人数约为22.5万,最高月住院人数可达2.1万,日均住院人数为623。男、女住院人数比为8:5,50岁以上人群为易患脑卒中疾病的高危人群。深秋(10—11月)、初冬(12月)和春季(3—5月)为天津市脑卒中住院高风险期。6℃以上的月变温和24 h负变温相叠加可加大脑卒中住院风险,且月变温为负变温时,脑卒中住院风险最高。30℃以上高温和?5℃以下低温均可引起脑卒中住院高风险,低温带来的脑卒中住院风险高于高温,低温效应在滞后2—3 d达到最强。24 h负变温的住院风险高于正变温,且变温幅度越大住院风险越高,7℃以上24 h负变温在滞后3—5 d的住院风险最高。天津市脑卒中高住院风险的气象原因主要是月尺度和日尺度温度剧烈变化的叠加,其次为极端温度及其24 h剧烈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处我国华南沿海季风敏感区,为探究季风等气象和污染要素对其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和其预测相关就诊风险的可行性,本文利用当地2015-2016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和污染物资料,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构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每年九月份开始,冬季风的冷胁迫效应会使相关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波动式增加,直至次年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前的三月份发病人数达到峰值;而夏季风控制期间当地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呈波动式减少态势,比峰值期间减少35%;另外,该地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其主控因素也不相同;对比两种预测模型,总体上LSTM网络预报模型对深圳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预测准确率更高,可以满足健康气象预报服务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气象要素对成人哮喘住院人数的影响,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成人哮喘医保住院资料及气象、环境观测站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时间趋势、节假日效应、空气污染等混杂因素后,分析气象要素与成人哮喘住院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对成人哮喘住院人数的影响差异明显,日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Tmax)、日最低气温(Tmin)每上升1℃,成人哮喘住院风险分别减少0.7%、0.6%、0.7%;日均气压(P)每上升1 hPa,成人哮喘住院风险增加0.6%;日均风速(Ws)每增大1 m·s-1,成人哮喘住院风险减少5.2%;当相对湿度RH<24%时,相对湿度每增加1%,成人哮喘住院风险减少3.4%;当RH≥92%时,相对湿度每增加1%,成人哮喘住院风险增加12.5%;气温、气压、风速对成人哮喘住院人数的的影响均在当天或滞后1天(lag0—1)效应最大;根据各气象要素影响特点,可为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及公众防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74—2020年巴彦淖尔市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7年,巴彦淖尔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升温趋势,春季对升温的贡献最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减小趋势,春季对日较差减小的贡献最大;4月最大,11、12月最小;空间分布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别在1991—1992、1983—1984、1993—1994年出现突变。(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主要的震荡周期均为14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31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成都地区14个区(市)县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6年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采用温湿指数对成都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4月和10月为非常舒适月份,无极度不舒适月份,春季和秋季为非常舒适季节,夏季为不舒适季节,冬季为较不舒适季节,近37年气候舒适度总体变好。相比,成都西北部、中部和蒲江县的气候舒适度较好。气候舒适度突变多发生在2009~2013年,冬季的突变发生在1984年,冬季气候舒适度向好转向的特征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土壤湿度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是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土壤湿度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对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采用1984-2007年黑龙江省73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数据和13个土壤湿度观测站土壤观测数据,利用EOF、相关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土壤湿度与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7年黑龙江省土壤湿度变化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除三江平原中西部地区外,大部分农区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偏湿,而90年代中期以后则为偏干,2001年偏干严重。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不同,松嫩平原(西南部除外)是土壤湿度对气温和降水变化敏感区域;松嫩平原西南部对气温敏感;伊春南部地区-哈尔滨东部-三江平原西部为降水敏感区;逊克、伊春北部、牡丹江和三江平原东部土壤湿度对气温和降水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Several recent papers have suggested that high temper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aize yiel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is association may occur, we conduct two analyses on maize yields from 1981 to 2011 for 100 U.S. counties with large areas planted to maize in the mid-West and Great Plains. First, we compare statistical yield models in non-irrigated and extensively irrigated counties, after carefully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crop irrigation in a county and selecting only counties with no irrigation or extensive irrigation. We find that yields in extensively irrigated counties have minimal dependency on temperature factors in the regression model. Second, we compare statistical yield models across non-irrigated counties using data sets with and without years with known extreme moisture anomalies. We find that for Minnesota, Central Iowa, and Northern Illinois, the sufficiency of yield models based only on temperature factors are highly leveraged by the few years with extreme moisture anomalies. In western Iowa and much of Illinois, temperature factors consistently explain a moderate amount of yield variability, even when extreme moisture anomalies are removed. In genera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many regions maize yields are not solely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and that other factors (e.g. humidity, soil moisture, flooding) likely need to be accounted for to improve statistical yield models and to make accurate projections of maize yield in a changing climate.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绿洲空气湿度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石河子绿洲3个地面站(炮台、石河子和莫索湾)41a(1964~2004年)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发现随着石河子垦区绿洲面积的扩大以及新疆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石河子绿洲也有其比较独特的区域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1)41a来温度、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空气湿度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2)石河子绿洲的温度、降水量以及空气湿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的温度变幅最大,冬季最小。这与新疆大部分地区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有所不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季节差异不明显。(3)以莫索湾站代表绿洲边缘,石河子站代表绿洲区,其降水、温度和空气湿度变化有明显差异,显示了比较明显的绿洲“冷岛”和“湿岛”效应。  相似文献   

15.
广州禽流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范伶俐 《气象科技》2005,33(6):580-582
2003年底到2004年初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它使得这些地区几百万的家禽生病,甚至出现了人体感染死亡的现象,其危害巨大。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地区禽流感流行期间的天气形势和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在2004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禽流感高发期,广州地区呈现出低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得出低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对该地区禽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非常有利的结论,而2004年2月中旬以后该地区气温回升、光照充足的气象条件则抑制了禽流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5年7~9月、1996年7~8月24~144h、1000~500hPa的T106格点资料与赣南17个县(市)的最高、最低、平均温度作相关分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分县逐日滚动预报方程。并用1996年9月份T106格点资料对方法进行检验,同时对预报方法及T106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能力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突泉县1982—2011年土壤相对湿度和1971—2000年的气候平均统计资料,经统计分析逐旬0~40cm四个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平均值,得出不同季节和随深度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季节降水量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影响。为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防御干旱等自然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Indo-China Peninsula (ICP)and South China Sea (SC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pentad mea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58-1998 and the pentad mea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during 1975{1998, along with the effects of such a thermal contrast on the SCS monsoon onset (SCSMO). It is shown tha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seasonal evolution for such a thermal contras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IC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CS from pentad 3 to pentad 25 due to the sensible heating of the ICP. After pentad 25, such a thermal gradient reverses due to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resulted from the convection and rainfall over the ICP from pentad 22 to pentad 23. Furthermore, the abov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discussed thermal contrast also demonstrates a remarkable interannual chang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SMO.On one hand, the reversion happens prior to (or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SCSMO each year during 1958-1998, thus becoming a precondition for the SCSMO. On the other hand, the earlier (later) the date whe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ICP becomes higher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CS, the later the SCS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