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文波 《地质论评》1960,20(2):94-95
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中国主要煤田地层”一书已经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中国的许多煤田地质工作者,长久出来一直渴望有一本关于中国煤田地  相似文献   

2.
他出生于煤海之乡,上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原山西矿业学院的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即刻到煤炭地质勘探队.立志把理想定位在尚待勘查的煤海。如今,他与煤炭地质相伴23载,无论工作角色随着岁月的推移在不断地转换着,他都能在每个岗位游刃有余、发光发热、勇当尖兵,为山西省煤炭及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和矿山救援抢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就是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新民。  相似文献   

3.
煤田地质工作是煤炭工业生产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超前性工作,对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为了使煤田地质科学技术跟上当今科学发展的步伐,促进煤田地质工作更好地适应煤炭工业的发展,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树立一个明确的煤田地质工作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煤田地质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煤田综合勘探、综合评价和煤炭综合利用,是煤炭工业的一贯方针。从六十年代我们执行“一孔多用、综合勘探”方针以来,已经初步了解到一些煤田的有益矿产及与煤伴生矿物的赋存和分布概况,但对其正确评价者则少。这与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重视实物工程量,而忽视质量和地质效果的倾向有关,特别是“十年动乱”中使这一方针几乎完全受到破坏。最近全国煤炭系统贯彻“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要八至十年改变煤炭工业面貌。为此,煤田地质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综合勘探、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1959,19(7):318-323
一、前言解放以来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要求全国煤田地质工作者为国家找出更多新的煤田和煤矿,探明更多的煤炭储量,因此煤田地质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煤田预测的研究)也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有关煤田预测的研究工作过去进行得甚少,解放前虽有人曾对一些煤田和煤矿作过调查,并作过一些有关全国煤田、煤矿资料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为涵盖煤炭勘查、矿井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提出了适合当代需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的确立,应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为目标,统筹考虑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勘查技术手段及组合。基于理论分析,评述新体系兼备的主要技术特色及科学性、先进性,并依据地质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将我国煤炭地质勘工作划分为4种勘探模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区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多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实施,为煤矿建设提供了详细、完整、准确的煤炭资源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对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40周年。 作为工业部门的地质单位,我们煤田地质工作40年来的最大功绩是满足了煤炭工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保证了煤炭基本建设和煤炭生产的持续发展。40年中,我们共提交各类地质报告5053件,累计探明煤炭储量7810亿吨。在进行煤炭资源勘探的同时,还为矿区做了相应的水资源勘察工作,为一些干旱缺水矿区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应该说,我国煤炭产量从建国初期3243万吨上升到去年1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户煤大国,其中就凝聚着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心血与奉献。  相似文献   

8.
主要阐述了沈北煤田煤炭地下气化原理、条件、煤炭气化开采依据,煤炭气化开采的发展远景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煤炭科学院地质勘探分院承担任,淮南矿院、安徽、江苏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淮南、淮北矿务局、东煤公司地质局107队协作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煤成气开发的研究”子项目“我国主要煤田煤成气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分报告,于1986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开发煤田地热不仅可以改善煤田开采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热能的清洁利用变“害”为“利”,尤其是在目前“双碳”目标下利用煤田采空区储能大有前景。评估获得我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 kJ,折合标煤3 795.39亿t,可采热储量1.71×1018 kJ,折合标煤569.31亿t。其中,华北赋煤区的可采热储量约占74.7%,特别西区(晋陕蒙宁分区)拥有神东、晋北、晋东、晋中、陕北、黄陇(华亭)、宁东7大煤炭基地,资源最为丰富,占近48.7%。进一步指出“煤-热共采”是煤田区地热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充填埋管取热、采空区矿井水取热和深部煤矿含水层取热等。此外,提出将采空区以及排水后腾出来的空间作为“储层”加以利用是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并对回填(相变)材料储热、废弃煤田抽水蓄能和废弃煤田压缩空气蓄能做了详细评述。最后,对煤田热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评述。总之,煤田规模化储能与热害防治和地热利用将成为煤田地热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煤矿绿色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青年地质科技奖”首届评选于1989年12月揭晓。煤炭科学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李小彦同志荣获“银锤奖”。李小彦同志参加过“中国煤的工业分类”、“太原西山煤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我国主要煤田煤成气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等课题的研究。在煤  相似文献   

12.
l简述煤田地勘单位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煤田地勘单位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路子。开始了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的调整,地勘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煤田地勘单位的发展,必须树立起市场经济的观念,迅速掌握并运用市场规律来调节经济行为。对于已经跨入市场门槛的地勘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着地勘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①事、企“连根”。企业机制是在事业体制下建立的,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煤田勘探区点源数据库系统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点源数据库系统的意义新中国建国37年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目前,随着大批已发现的资源转入勘探和建井,要求在普查、找煤难度较大的新区寻找新的煤炭基地;同时,煤炭工业大型化、高度机械化和煤炭利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又要求不断地提高矿区和井田勘探的精度。这就要求今后的煤田普查和勘探工作必须进行更深入、系  相似文献   

14.
从福建省50多年来承担煤田勘查的队伍演化、煤田地质勘查发展历程、五大煤炭基地勘查简介、煤田地质勘查及研究主要成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了福建煤田地质勘查的基本经验和体会,对今后煤田地质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跃进 《河南地质》2014,(8):F0003-F0003
1954年8月成立的河南省煤田地磺局(前身为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以地质找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继承和发扬地勘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立足中原大地,先后发现和扩大了焦作、义马、鹤壁、平顶山、永夏、郑州、登封、通柘等20多个大型煤田,为河南成为全国第二个产煤大省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煤炭仍然是世界主要能源资料,煤田地质勘探必将向深部发展,绳索取心钻探技术是深部钻探优质高效的首选方法。目前煤田绳索取心钻探技术未能全面采用,存在若干不适应煤田地层的技术问题,但都能采取措施解决。煤田地质钻探钻遇地层普遍存在水敏现象,导致泥浆含砂、含泥量过高使性能变坏。煤田绳索取心钻探还存在与“水敏”、“砂害”伴随着的泵压高、泥浆流速快、冲刷严重、冲洗液动力学效应负作用大等问题,采用非煤地质勘探标准钻具(柱),强度低,能力弱,难以抵抗负面作用。为此,不仅需要优选适应地层抑制其水敏性的泥浆配比,更重要的是解决除砂除泥问题。同时要打破旧有思维,建立新体系,扩大钻孔直径,增大配套间隙,提升装备动力,用大功率去克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讨论会”1984年9月16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89个单位135人。山西省科协、省地质学会、省煤炭学会、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的领导到会祝贺。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86篇,  相似文献   

18.
元宝山煤田为晚侏罗世半隐蔽式煤田。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尽快地在矿区外围,扩大煤炭资源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上级和队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发动群众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应用了李四光同志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重新观察和分析了煤田的构造形迹,研究了煤田的沉积规律,把煤田的建  相似文献   

19.
河南煤田地质局是一支建立于1954年的煤田地质专业勘探队伍。建局45年来,已累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500余件,其中精查地质报告190件。探明煤炭储量300亿吨,提交可供矿井建设的精查储量147亿吨,为河南煤炭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七五”国家提出地质  相似文献   

20.
肖景丹  谢卓君 《矿床地质》2023,42(3):678-683
<正>黄金,一种象征着神圣、财富、权利和荣誉的“高贵”金属。自从人类在12000多年前发现黄金以来,人们对其追求的热情便从未消减。史前人类对这种能够散发出太阳般光芒和色泽的黄金进行膜拜,将其视为神的化身。物以稀为贵,历代帝王将其占为己有,并逐渐将其发展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黄金也不再被“神化”和“权化”,开始转向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