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首次对武威盆地13条石炭系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2个Ⅰ类层序界面和4个Ⅱ类层序界面、5个层序和11个体系域,其中,Ⅰ型层序界面具有由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和由局部升降运动导致的剥蚀或地层缺失2种成因类型,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沉积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的结构类型的转换界面。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层序Ⅳ、层序Ⅴ基本与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太原组相吻合。首次在早石炭世前黑山组底部判识出了由下切河道相进积复合体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揭示不同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特征,并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进行追踪对比,建立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和体系域演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4.
5.
贵州南部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贵州南部典型的二叠系剖面(包括石炭系上部的地层)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7个三级沉积层序,在对不同相带剖面三级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南部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该二叠系层序地层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在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连陆台地边缘则发育海绵生物礁和颗粒滩,相分异最明显的时期正好与生物礁发育的时期相对应;此外,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发生了大规模的台地淹没事件,因此,二叠系最顶部的三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一个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在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图中较明显地表现出复杂而有序的时间和空间相变。 相似文献
6.
晋东南沁水盆地的煤层气储层主要是石炭-二叠系煤层,其厚度变化明显受控于当时的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格架.本文对该盆地含煤岩系的太原组和山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主采煤层15号和3号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分布模式.以区域性分布的与下切谷砂岩共生的间断面、不整合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岩底面、由深变浅-再由浅变深的沉积相转换面以及共生的古土壤层为界,将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和9个四级层序.15号厚煤层和3号厚煤层位于三级海侵(泛)面附近,前者形成于障壁一渴湖及滨外陆棚沉积环境,较低的泥岩堆积速率与较慢的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相平衡;后者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环境,较高的泥炭堆积速率与较高的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相平衡.太原组的以"根土岩-煤层-海相石灰岩"旋回为代表的四级层序中的煤层可能形成于"海相灰岩层滞后时段",即从海平面抬升到陆棚之上到碳酸盐岩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因为缓慢的海平面抬升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保持较长时间的平衡,从而聚集了厚层的泥炭/煤层. 相似文献
7.
8.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是在巨型克拉通盆地海陆过渡相和陆相背景中形成的,通过分析近期的一些实测地质剖面和钻井地质剖面资料对河北省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特征进行阐述,以沉积基准面和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变化为理论核心,利用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河北省晚古生代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理论的应用为成煤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聚煤规律研究可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河北省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与成煤机理、富煤带的迁移、富煤单元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及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煤层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厚煤层(C5)在层序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和位置。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预测出研究区中西部盐津—彝良一带蕴藏着资源潜力巨大的优质煤。建议今后在保持东部威信—镇雄一带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加大对预测靶区煤田的地质勘探投入。 相似文献
10.
黔北西部遵义-大方一带早寒武世沉积地层发育完整,中下部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上部则主要为碳酸盐岩。金沙岩孔剖面露头良好,标志清楚,具有多个相对深-浅变化旋回,共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第一、第二、第四层序及第三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为陆源碎屑沉积,第三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和第五层序由碳酸盐沉积构成。层序地层格架显示沉积厚度具有西厚东薄的变化特点,各层序的体系域厚度总体上表现为海侵体系域小于高水位体系域。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具有由深变浅的演化特点,总的沉积环境变迁为深水滞流陆棚→广海陆棚→碳酸盐岩缓坡→广海陆棚→浅水滨岸→碳酸盐岩台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陕西省渭北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的分析。以奥陶系顶部区域不整合面、太原组最大海泛面的K2灰岩"1分层"的顶面、山西组底部的"北岔沟砂岩"(K4)底面和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K中)底面等界面为层序界限将研究区内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在层序格架内,对煤层的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北煤田主要可采煤层3号、10号、11号煤层主要形成于海侵体系域中晚期,4号、5号煤层形成于高位体系域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12.
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观测,结合勘探阶段的资料,对河南省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首次发现河南省境域内石炭纪的河流与三角洲沉积,并指出中条山可能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物源区。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河南省石炭二叠纪古地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上二叠统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宣威组中、下段或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宣威组上段或汪家寨组)。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以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旋回性特征,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层序1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阶早期,主要分布在川南隆起的南北两侧,包括川东北及滇东、黔西地区;层序2形成于吴家坪阶中期,层序3形成于吴家坪阶晚期及长兴阶,层序2和层序3在西南全区均发育。三个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古地理格局,当时物源区主要为西侧的康滇古陆,沉积相单元有从西到东依次为陆相冲积平原-过渡相潮坪及三角洲-海相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展布规律。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海湾(泻湖)-潮坪沼泽等,以三角洲体系成煤作用最强。总体上随着海水自东向西不断侵进,有利的成煤环境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迁移,聚煤中心亦有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根据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下切谷充填砂岩底部冲刷面、地层颜色突变面可划分为4个层序,其中层序Ⅰ对应小塘子组,层序Ⅱ对应须家河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Ⅲ对应须家河组三段和四段,层序Ⅳ对应须家河组五段和六段。每个层序可划分出相应的低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层序Ⅲ和层序Ⅱ含煤性最好,层序Ⅰ含煤性最差。层序格架对含煤性、煤层分布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湖侵体系域晚期及高位体系域早期主要为滨岸沼泽和分流间湾环境,相对较快的湖平面上升速率为泥炭堆积提供持续增加的可容空间,有利于厚煤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黔桂地区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黔桂地区的二叠系以其明显的相分异而引入注目,在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而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上发育海绵生物礁,形成一个典型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并且相分异最明显的时期正好是生物礁发育的时期。二叠系包括三个统即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船山统与阳新统之交的黔桂运动主幕不整合面以及阳新统和乐平统之交的东吴运动主幕不整合面特征明显,同时还代表了沉积盆地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在二叠系中,船山统与下伏石炭系顶部的地层构成1个三级沉积层序(SQ19),阳新统包含4个三级层序(SQ20-SQ23),乐平统包括2个三级层序(SQ24,SQ25)。该地区的另一个特别是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较为典型的台地淹没事件,形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因此,层序界面类型可以根据其所代表的地质涵义而划分为四大类型: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海相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根据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的演化特征,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通过区内沉积层序的划分对比,初步建立了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量野外剖面及钻孔资料,将河北南部地l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4个含煤层序。层序1为第一个关键成煤层序,代表了海陆交替型含煤岩系形成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水进退序列,含有全区可追踪对比的煤层.但聚煤作用较弱;层序2为第二个关键成煤层序,由于盆地的构造转换引起海侵方向的改变,该层序煤层为海侵事件成煤,形成了全区稳定发育的大青煤(8^#);层序3为华北板块发生“翘翘板”运动后的稳定沉积层序,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煤层稳定性好(6^#、7^#):层序4为陆表海盆地向陆相盆地过渡形成的含煤层序,该层序高位体系域含煤性好.煤层厚,全区可对比。 相似文献
18.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浑江煤田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岩系的层序,探讨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共识别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为分析煤层厚度与地层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的关系,绘制了三维相关图。研究表明,层序2地层厚度在40-70 m时,层序3地层厚度在50-80 m时,煤层发育较厚,而此时砂岩百分含量小于50%,表明有利于煤层聚积的环境是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三角洲间湾以及下三角洲平原地区。研究区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层序沉积时期,煤层的分布有所不同,对于层序2来说,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最大海泛带两侧,而层序3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海侵面附近,此时较低的泥炭堆积速率与较慢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该煤层。 相似文献
19.
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 ,沉积基准面是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素耦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对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对比、层序成因、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界面性质五个方面的讨论 ,指出层序地层格架不是一个等时地层格架 ,不能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准 ,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晋东南沁水盆地的煤层气储层主要是石炭-二叠系煤层,其厚度变化明显受控于当时的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格架。本文对该盆地含煤岩系的太原组和山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主采煤层15号和3号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分布模式。以区域性分布的与下切谷砂岩共生的间断面、不整合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岩底面、由深变浅-再由浅变深的沉积相转换面以及共生的古土壤层为界,将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和9个四级层序。15号厚煤层和3号厚煤层位于三级海侵(泛)面附近,前者形成于障壁——潟湖及滨外陆棚沉积环境,较低的泥岩堆积速率与较慢的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相平衡;后者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环境,较高的泥炭堆积速率与较高的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相平衡。太原组的以“根土岩——煤层——海相石灰岩”旋回为代表的四级层序中的煤层可能形成于“海相灰岩层滞后时段”,即从海平面抬升到陆棚之上到碳酸盐岩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因为缓慢的海平面抬升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保持较长时间的平衡,从而聚集了厚层的泥炭/煤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