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石油地质特征一直不为人知,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逐渐被认识。为了弄清该区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以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和琼东南盆地地层层序格架分析,对研究区开展了地震地层学研究,确定了地震层序界面反射特征,建立了地震地层层序和岩石充填序列。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新生代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8个层序组,古近纪—第四纪经历了河湖相—海陆过渡相—浅海相—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演化。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分布广,最大厚度约10 000 m,面积约9000km2,含两套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为例,针对海相断陷盆地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复杂、断裂体系发育、地层破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资料紧密结合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地层格架,将目的层划分为层序I、层序Ⅱ、层序Ⅲ和层序Ⅳ4个三级层序.岩石类型、沉...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陵水组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将该区目的层输导体划分为储集体、不整合面和断裂等3种。根据输导要素和空间形态,总结出9种输导模式类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指出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主要发育地堑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成藏模式,并在优势输导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陵水组各层序有利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分辫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地层层序格架,探讨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以及平面展布,并就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测井资料看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为岩性和颜色发生突变;将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Els1、Els2和Els3);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刻画,在3套三级层序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海、陆棚、碳酸盐台地等5种沉积相。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辫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地层层序格架,探讨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以及平面展布,并就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测井资料看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为岩性和颜色发生突变;将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划分为3 个三级层序(Els1?Els2和Els3);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刻画,在3 套三级层序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海?陆棚?碳酸盐台地等5种沉积相?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有比较明显的BSR(似海底反射)分布。由于BSR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否的重要地球物理参考标志,而构造变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南海发生的构造运动以及全球和莺—琼盆地海平面相对变化,以11.6 Ma,5.3 Ma和1.8 Ma 3个时间点为界,将琼东南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划分为3个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301个虚拟点进行盆地模拟,结果表明,3个层序存在构造沉降加速的过程。其中层序Ⅲ构造沉降速率变化相对最为缓慢,层序Ⅱ构造沉降速率整体增大,同时其变化加剧;层序Ⅰ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剧烈,最高沉降速率增至170 m/Ma。但是5.3 Ma以来的构造沉降加速在时空上存在东西的差异。空间上构造沉降速率呈周边向中心地带递增的规律。研究区BSR主要分布在各凹陷与凸起次级构造单元相接、构造沉降速率在70~110 m/Ma且变化迅速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珠江口—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共划分出三套沉积层序,即始新统—文昌层序,恩平—崖城层序和珠海—陵水层序。综合应用单井相、地层等厚图、地震相平面图、地震砂岩指数平面图,参考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结合构造背景,综合编制了全区各个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图。南海北部深水区始新统发育三个大型的湖泊区,东部为白云凹陷,西部为松南—宝岛凹陷和陵水—乐东凹陷,该时期表现出比较明显陆相断陷湖盆的分隔性,除了三大湖盆外,还发育5~6个小型湖泊。渐新世早期海进区域集中在琼东南盆地,海水可能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琼东南盆地,形成东西两个浅海区,中间有浅海相和剥蚀区分隔;东部白云凹陷未发育海进,保持湖泊环境;顺德—开平凹陷亦为湖泊环境,由独立的湖泊相逐渐扩大为连片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全区发生海进,但海进方向存在差异,东部白云凹陷—顺德—开平凹陷的海水可能由东部进入,由东向西海进;西部琼东南盆地可能存在东西两个海口,海水从两地进入盆地,继承崖城期的海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约9×10~4 km~2)有钻井6口,过井地震剖面18条,未过井地震剖面50余条,[二维地震测线共约12 000km,测网密度多为6km×8km,局部地区为4km×6km和8km×16km。三维地震区两块面积共约1 700km~2。]针对研究区少井且只有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盆地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相结合互相印证,通过识别测井层序与地震层序的界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标定层位来建立研究区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地震相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频率4个参数划分地震相。从单井与连井沉积相分析出发,结合古沉积构造背景和地震属性中的均方根振幅与瞬时频率,通过浅水区已有钻井验证的标准地震相向沉积相转化的标定、将标定的结果运用至盆地深水区、并充分考虑大地构造背景,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一段共划分出5大类地震相:前积、楔状、席状、碟状和丘状,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和半深海,主要发育5种沉积相类型:浅海相、半深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缓坡相,浅海环境中南部斜坡发育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大型斑礁群,南部隆起发育大面积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礁带呈近东西向断续排列,是盆地深水区继碎屑岩发现之后的潜在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深水细粒沉积层系的层序地层单元细分和对比,是建立合理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也是进行深水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往往由于细粒沉积层系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标志不明显,其划分对比较为困难,这也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从沉积层序的成因及其表现入手,应用表征沉积环境或沉积物特征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沙三段下亚段半深湖—深湖相泥灰岩沉积进行了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较好地识别出了4级旋回与5级旋回,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松辽盆地北部英台—大安地区英37井姚家组二三段地层划分为例,分析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在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中的适用性.通过对GR测井曲线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将测井曲线信号与深度的关系转换为深度与尺度域的变化关系,得到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曲线,然后建立最佳尺度因子下的小波系数曲线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与各级层序界面的对应关系.划分结果表明:小波变换适用于中期及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赣南三百山盆地地层层序和岩石地层划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分歧的原因,提出前人建立的地层层序与野外新发现的地质事实不相吻合,三百山盆地不存在所谓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和推覆构造。依据地层层序律,将三百山盆地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砂岩层、长英质火山岩层、镁铁质火山岩层和砂砾岩层四套;通过地层对比,将第一套砂岩层划归上侏罗统武夷群双峰岭组、第二套长英质火山岩层划归上侏罗统武夷群鹅湖岭组、第三套铁镁质火山岩层和第四套砂砾岩层划归下白垩统罗塘群白埠组。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建立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及恰尔巴克组等时地层格架是开展地质研究和发现油气资源的基础.本文基于岩电特征,建立碳同位素对比标准,完善了奥陶系台地到斜坡相区牙形石化石带,确立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恰尔巴克组划分对比格架,并阐明鹰山组-恰尔巴克组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3.
Various deep-water deposits developed in the Yinggehai Basin and Qiongdongnan Basin(Ying-Qiong Basin)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making the two basins significantly hydrocarbon-producing areas and ideal for study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clastic rocks.Using cores,image well logging,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and seismic data,we thoroughly studied the geometry,tectonic background,driving mechanism and source-to-sink process of deep-water deposits in the study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re were five genetic mechanisms of deep-water clastic rock,i.e.,slides,slumps,debris flows,turbidity currents,and bottom currents.(2)The sliding deposits were distributed from the delta front to the continental slope toe.The slumping deposit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continental slope toe or the basin’s central area,far from the delta front The turbidity deposits we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deep-water area,but with huge differences in thickness.The bottom currents mainly reworked previous deposits far from the slope.(3)Slip and extension along the preexisting fault zone were the main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drive the axial channel formation at the slope foot.(4)The sand-rich gravity sediment flow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were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direct supply of terrigenous debris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ver the slope break.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建立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高分辨率层序格架时,提出了整体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和概念术语为基础,对于该理论体系中分析较薄弱的更高级别的层序,用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加以研究。这样既克服了Vail理论体系中对高级别层序划分的薄弱环节,又发挥了Cross的高分辨层序划分在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和成因划分对比研究上的优势,形成了一套集各家之所长的综合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最新研究进展为主要依据,结合地层发育及生物古地理特征,将研究区分为2个地层大区,5个地层区,9个地层分区.在各省区岩石地层清理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及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本次工作的新认识,建立起各地层区岩石地层序列.利用已有生物化石资料,结合最新的牙形刺、孢粉等微体化石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应用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的综合研究方法,基本明确了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并将其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在不同地层区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建立了松辽盆地外围石炭-二叠系在国际年代系统框架下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相似文献   

16.
陈庆  张立新 《现代地质》2009,23(2):305-312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范围发育石炭系火山岩-沉积岩序列的交互式地层,剖面垂向层序由若干个火山喷发岩-沉积岩序列所组成。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七、九区石炭系火山岩-沉积岩为例,利用地震、钻井、岩心、电性实测资料,尝试性地提出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内幕地层划分方案,并从火山岩-沉积岩期次的划分、各期次火山岩-沉积岩岩相分布模式的建立、不同岩性裂缝发育程度定量描述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各期次岩性、岩相、裂缝与油气藏形成的相关性,明确了六、七、九区石炭系裂缝发育区,为该区后续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结合钻、测井数据和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西泉(XIQ)地区下三叠统韭菜园子 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分布。文中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和对比理论和方法,将研究区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划分 为 3 类基准面短期旋回、5 个基准面中期旋回、2 个基准面长期旋回,并运用钻井约束下的地球物理分频反演技术,对目标 层序内储集砂体空间展布进行了预测,提出基准面的变化控制了研究区韭菜园子组砂体的空间展布和有利的砂体发育带 , 指 明了下一步勘探和评价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