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蒙古国南戈壁地区查干苏布尔加和苏廷斑岩型矿床的容矿花岗岩进行SHRIMP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查干苏布尔加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化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368±4Ma,苏廷铜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333±4Ma,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结合已有资料提出,蒙古南戈壁地区发育2条时代不同的斑岩型铜矿带:一条为晚泥盆世,以欧玉陶勒盖和查干苏布尔加矿床为代表;另一条为中晚石炭世,以苏廷及曼达赫斑岩型矿床为代表。同时,结合区域资料,初步探讨了2条斑岩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2.
南戈壁—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位于中蒙边境东段 ,呈北东东—北东向展布 ,处于古亚洲成矿域北部、古生代蒙古弧形构造带的东段。成矿带内主要出露古生界海相、浅海相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及晚古生代中酸性 -酸性岩体。在成矿带西段蒙古南戈壁 ,已发现形成于晚古生代的察干苏布尔加和欧玉陶勒盖大型斑岩型铜金钼矿床。通过分析对比认为 ,该成矿带东段中国二连—东乌旗与西段蒙古南戈壁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相近 ,铜多金属具有成矿远景。近年 1∶2 0万区域化探普查和异常查证成果进一步表明二连—东乌旗地区含铜多金属矿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欧玉陶勒盖斑岩型铜(金)矿田的找矿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玉陶勒盖斑岩型铜(金)矿田位于蒙古国南部,其最新的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品位0.6%为边界品位)为37.5亿t;平均品位分别为0.983%和0.35×10-6的铜和金的金属资源量分别为3 687万t和1 314t,另有推测的11万t钼资源量(平均品位142×10-6),最新发现了荷茹嘎北部矿点和乌兰乎德北部矿点,其资源量仍有待突破。欧玉陶勒盖地区的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岩石记录了多期岛弧、大型斑岩铜(金)系统、喷发和多相变形的演化框架。成矿围岩是泥盆系阿拉嘎巴彦群的玄武质火山岩和次火山岩,被晚泥盆世的石英二长闪长岩脉所侵入。斑岩型铜(金)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中性-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闪长岩(372Ma)和花岗闪长岩(366Ma)的侵入体相关,表明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产出于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4.
曼莱苏木铜金矿区是蒙古国南部曼莱—曼达赫成矿带上一个新发现的铜金矿区。对曼莱苏木铜金矿区与该成矿带上的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查干苏布尔加铜钼矿床的分析对比,认为它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矿地质特征,表明曼莱苏木铜金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并圈定了乌兰敖包和奥尤特两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杨波  赵元艺 《地质通报》2017,36(1):90-111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矿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一,处在中古生代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内,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铜金储量高、矿床品位好、矿化范围广、矿体规模巨大,属世界级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开发潜力巨大。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成因模型,并划分出北Heruga区域、Javkhlant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Ulaan Khud北部矿点5个找矿远景区。欧玉陶勒盖矿床所在成矿带沿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向两端延伸,向西经新疆土屋铜矿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翁腊德和阿克脱盖斑岩铜矿,向东延伸至中国境内多宝山、铜山地区。  相似文献   

6.
张新元  聂秀兰 《地球学报》2010,31(3):373-382
蒙古国南部的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是本世纪初找到的世界级超大型铜(金)矿田。该矿田目前获得的铜(金)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0.6%为边界品位)为35亿吨; 铜和金的金属资源量分别为3580万吨和1280吨, 平均品位分别为1.022%和0.37×10?6(金最高品位51.6×10?6); 另有推测的11万吨钼资源量(平均品位142×10?6)。该矿田已探明8个矿床(点), 这些矿床的边界大多还未封闭, 还可以在各个方向上继续拓展资源量。目前, 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已进入开发阶段, 预计2013年投入商业化开采。经研究认为, 欧玉陶勒盖成矿构造“走廊”目前发现的这8个矿床(点)可能代表了同一期斑岩铜(金)矿化, 只是它们被后来的断裂作用、岩墙贯入作用, 以及成矿后的岩浆侵入活动所分割开。铜(金)矿化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中产出, 并且主要与海西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 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与全球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相吻合, 属于斑岩型铜(金)矿田。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373~370 Ma, 代表了斑岩铜矿化的形成时间; 两件明矾石样品K-Ar年龄为117 Ma 和93 Ma, 代表了表生阶段的铜矿化年代范围。勘查实践表明, 地面高精度磁法和激发激化法的组合勘查方法对于该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勘查非常有效。中蒙矿产地质对比研究成果认为, 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所在的成矿带已延伸到我国境内的内蒙古阿拉善—北山地区。认真分析研究欧玉陶勒盖找矿勘查经验, 将为在我国境内实现铜(金)矿产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蒙古戈壁天山和中国北山一天山地区均发现重要斑岩型铜(金钼)矿床,但这些斑岩型矿床是否属于同一条斑岩成矿带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通过对戈壁天山、北山、天山典型斑岩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岩成矿年龄学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这些地区的斑岩型矿床均主要形成于泥盆-石炭纪岛弧背景之下,并且大多数矿床与埃达克岩有关。因此,提出它们应属于同一斑岩成矿带,与世界新生代巨型斑岩成矿带形成背景相似,暗示中亚造山带具有重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铜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工业资源之一,在2010年之前,一直是蒙古国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之后被煤炭资源所取代。总体上,蒙古国地质矿产研究与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蒙古国铜矿床可分为斑岩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型、与花岗岩有关铜矿、矽卡岩型、玄武岩型及砂岩型等6种类型,但最重要的具工业意义的铜矿床是斑岩型及VMS型。蒙古国铜矿床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埃迪卡拉纪)、晚泥盆世、晚石炭世和三叠纪-早侏罗世等4个时期。空间上,蒙古铜矿床可大体分为南、北2条成矿带,分别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演化有关。南Cu矿带自北而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中、南3个成矿亚带,分别是泥盆纪VMS型Cu-Zn及多金属、晚石炭世斑岩型Cu-Au和晚泥盆世斑岩型Cu-Au-Mo等成矿亚带;而北Cu矿带则可分为南、北2个亚带,且其铜矿化时代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蒙古斑岩铜矿床均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属“俯冲型”斑岩铜矿,其中与古亚洲洋有关的南Cu矿带主要形成于俯冲带上方的洋内弧及弧后盆地环境,而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的北Cu矿带则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蒙古北Cu矿带受蒙古山弯构造的影响,向西不能延出国境,而其北、南亚带向东则分别延入俄罗斯外贝加尔和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对南Cu矿带而言,除了其北亚带(VMS型铜矿带)向西-西北延入我国阿尔山泰南部是可以确定外,其他2个亚带向两侧的延伸情况均不明朗,因此要理清它们的延伸,尤其是产有欧玉陶勒盖晚泥盆世超大型Cu-Au-Mo矿床的南亚带的区域延伸情况,尚需要系统的区域构造-地层-岩浆岩-矿床等对比研究工作。蒙古其他类型的铜矿,如矽卡岩型、与侵入岩有关热液型、玄武岩型、砂岩型及镁铁质层状杂岩型等矿床(点),目前均仅发现小型矿床或矿(化)点,其成矿及找矿潜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9.
新疆西天山达巴特铜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通过对西天山地区比较典型的达巴特斑岩铜钼矿床矿石中辉钼矿Re-Os的直接定年研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和其他年代学资料,探讨了西天山赛里木和博罗科努地区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机制。结果显示达巴特矿床中辉钼矿Re-Os年龄为301±20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晚石炭世。矿床形成于别珍套—科古琴石炭纪岛弧带,成岩成矿与石炭纪巴音沟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可能的成矿机制是由于洋壳向南对赛里木隆起带陆壳基底的俯冲,岛弧基底断裂系向北逆冲,导致一系列与斑岩矿床有关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区域深大断裂为岩浆的上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概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型。矿山阿尔泰是世界上著名的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铜—铅—锌多金属矿富集区,已发现十几个大型和超大型矿床。VHMS型矿床形成于泥盆纪裂谷发育阶段,赋存于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和陆源碎屑沉积岩中。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主要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380~370Ma),部分为早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泥盆纪之后的大陆边缘俯冲、碰撞、岩浆热液活动,对裂谷阶段形成的VHMS型矿床进行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在早二叠世形成了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11.
蒙古南戈壁成矿带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该区处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俯冲碰撞带,属阿尔泰造山带的东廷部分,为戈壁—天山构造带与戈壁—阿尔泰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区内火山—岩浆发育,受NE向区域构造控制。自Oyu Tolgoi特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发现后,该区受到世界矿业界人士的关注。2007年笔者参加了国内矿业公司在该带的找矿工作,发现了具有斑岩型铜钼矿勘查前景的哈查瓦其铜矿点,初步确定了该成矿带铜矿资源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迪彦钦阿木钼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昊 《地质与勘探》2016,52(3):451-461
论述了迪彦钦阿木钼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环状矿体、围岩蚀变、矿石特征与钼矿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该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一般特点。矿床的成矿年龄为晚株罗世(156.2±1.4 Ma),在成矿时代上、成矿规律方面,与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上的其他斑岩型钼矿相似。侏罗纪末或白垩纪初,强烈的弧后伸展,诱发大规模陆内裂陷活动,在该区域形成断陷盆地,并且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而本区的岩体侵位较深,受断陷盆地内早期构造影响的矿体富集,热液流体与岩性差异较大的岩石接触,形成了不规律的蚀变分带。解释了为什么钼矿体赋存在地层当中,而未发现规模较大相关岩体的原因。认为该矿床仍属于斑岩型矿床,形成于陆内裂陷构造环境,与深部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查干苏布尔加大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查干苏布尔加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深大断裂所夹持的南蒙古构造岩浆带内, 容矿围岩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主量元素高SiO2(64.69?10?2~73.42?10?2), 高Al2O3 (15.33?10?2~18.35?10?2), 贫MgO(0.13?10?2~0.56?10?2), 微量元素Sr二长花岗斑岩略低(144?10?6~175?10?6), 花岗闪长斑岩表现为高Sr(样品>300?10?6, 476?10?6~720?10?6), 二者均低Y(Y<18?10?6, 2.21?10?6~ 10.20?10?6), 低Yb(Yb<1.9?10?6, 0.30?10?6~1.48?10?6), 高Sr/Y(Sr/Y>20, 21.8~63.52), 稀土元素特征为亏损重稀土, 无明显负铕异常, (87Sr/86Sr)i=0.70154~0.70397, (143Nd/144Nd)i=0.512290~0.512600,εNd(t)为+2.4~+8.5, 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均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 但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又存在一定差别, 它们可能是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通过年龄测定, 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70.0±5.9)Ma, 二长花岗斑岩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65.7±3.6)Ma, 铜钼矿形成时代与二长花岗斑岩形成时代相近, 均形成于晚泥盆世。铜钼矿床与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紧密共生, 矿区范围内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斑岩多被蚀变并矿化, 表明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铜钼矿化存在密切的时空关系, 为铜钼成矿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聂凤军  江思宏  张义  刘妍  胡朋 《矿床地质》2004,23(2):176-189
依据金属矿床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将中蒙边境及邻区分布的斑岩铜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①加里东期经典型斑岩铜矿床(点);②海西期经典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③燕山期深成岩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9个矿化集中区,并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区内的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问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高峰期相吻合,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构造一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辉钼矿Re-Os及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测得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98.1±3.6) Ma,赋矿似斑状花岗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98.2±3.1) Ma,确定准苏吉花斑岩型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辉钼矿中Re的含量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为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区域内其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年代,可以将区内斑岩型矿化时代划分为4个阶段,即晚泥盆世成矿阶段、早二叠世成矿阶段、三叠纪成矿阶段及白垩纪成矿阶段。根据这些斑岩型矿床矿化形式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将其划分为2期,即晚泥盆世时期以铜为主的斑岩型矿化和早二叠世及其后的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化,早二叠世斑岩型钼矿化可能与板块俯冲过程中弧后伸展作用岩浆作用有关,而三叠纪及白垩纪期间斑岩型钼矿化则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拼接后多期伸展作用的产物。中蒙边境中东部地区的这些斑岩型矿床矿化形式上的差异是该区域内成矿环境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玉勒肯哈腊苏斑岩铜金(钼)矿床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北西端.该矿床含矿斑岩为海西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围岩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同时还有海西晚期和印支期岩浆岩(热)活动的记录.在整个斑岩铜矿带中,玉勒肯矿床构造作用最为强烈,主要受到区域额尔齐斯和二台断裂带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矿区大部分含矿斑岩和围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片理化或糜棱岩化作用.矿石矿物的赋存状态,除早期细脉浸染状斑岩型矿化外,还叠加有后期的沿片理面、糜棱面理,及破劈理分布的细脉状矿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玉勒肯矿区记录了从泥盆纪到三叠纪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事件.综合本文及前人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在中-晚泥盆世(390~360Ma)时处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构造背景,有中酸性斑岩侵入以及斑岩型Cu-Mo矿化;早石炭世(360 ~ 330Ma)时,经历了碰撞阶段的改造成矿作用,矿化沿糜棱面理发育;中晚石炭世(330~300Ma)为后碰撞阶段,发育以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特征的叠加成矿;早二叠世(270 ~ 260Ma)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以沿破劈理面分布的叠加成矿;进入三叠纪以后,为陆内造山阶段,也见少量脉状矿化.可见,玉勒肯哈腊苏矿床是一个具叠加改造成矿特色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二连浩特一带境内外构造-成矿带的衔接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蒙古南戈壁地区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位于该地区东延长线上的二连浩特一东乌旗地区虽.开展了多年勘查和研究工作,但未能实现铜多金属矿的勘探突破,因此,确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成矿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在系统分析该问题研究背景、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该地区航磁特征、遥感影像特征和部分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