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娄元林  陈武  袁永盛  杨桃 《矿床地质》2018,37(5):1124-1140
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位于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的中东部,属藏南江孜-隆子金锑多金属成矿带。综合研究该矿床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和H-O-S同位素的组成,发现其流体成矿过程包括:黄铁矿-石英阶段发育富液相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集中在170~180℃,盐度w(NaCleq)为2.86%~7.17%,成矿压力平均为47.15MPa,成矿深度平均为1.57 km;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W型),其次为CO2-H2O三相包裹体(C型),均一温度位于200~220℃区间,盐度w(NaCleq)为2.20%~5.11%,成矿压力平均为47.46 MPa,成矿深度平均为1.58 km。矿区总体上流体属含微量CO2气体的中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热液体系。H-O和S同位素结果表明存在地幔流体参与成矿,其赋矿浅变质沉积岩地层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流体,以上研究证明,恰嘎锑矿属于多来源流体浅层中低温矿床。  相似文献   

2.
邵建波 《世界地质》2014,33(4):793-807
季德屯和大石河钼矿是吉林中东部新发现的两个大型钼矿。季德屯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WL)、富气相(WG)和含CO2相(C型)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4.8~7.5(wt%,Na Cl)、均一温度为240℃~320℃、成矿压力为73.6~75.5 MPa;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相(WL)包裹体,包裹体平均盐度为4.5~7.5(wt%,Na Cl)、均一温度为150℃~180℃、成矿压力为43.1~45.1 MPa。大石河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WL)和含CO2相(C型)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3.0~6.0(wt%,Na Cl)、均一温度为180℃~330℃、成矿压力为86.4~91.6 MPa;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两相(WL)包裹体,盐度为1.0~4.0(wt%,Na Cl)、均一温度为160℃~220℃、成矿压力为46.8~48.8 MP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确定季德屯钼矿矿床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脉状钼矿床,大石河钼矿矿床类型为造山型脉状钼矿床。  相似文献   

3.
云南哈播斑岩铜(-钼-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播斑岩Cu-(Mo-Au)矿床产于哀牢山富碱斑岩带的南段,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构造转换环境,属于陆-陆碰撞型斑岩矿床.根据脉体的交切关系,确定哈播矿床各种脉的演化序列为早期石英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各期脉中均有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各种包裹体的气相均含有CO2、SO2、H2O等气体.各期脉中多种包裹体并存并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范围,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49~427℃,盐度ω(NaCleq)6.0%~15.0%;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05~405℃,盐度ω(NaCleq) 3.4%~19.0%;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305~516℃,盐度w(NaCleq) 33.5%~61.0%.哈播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由稳定共存、不混溶的低盐度流体和高盐度流体组成,高盐度流体是哈播矿床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成矿流体在400℃左右发生“二次沸腾”、分相,温度下降和挥发分持续逃逸可能是Cu-Au成矿的诱因.Mo元素在成矿流体多次沸腾、分相过程中,持续优先分配进入高盐度流体中而逐步富集;温度下降,使含钼硫化物在流体中溶解度降低、沉淀,形成石英-辉钼矿±黄铜矿脉.  相似文献   

4.
浙江建德铜矿(原名岭后铜矿)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探明的中型铜矿,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即钦杭结合带)北东段。文中系统研究了建德铜矿主成矿期块状矿石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主要发育三类包裹体:包括富液相包裹体(I型),富气相包裹体(II型),以及含子晶包裹体(III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I类富液相包裹体加热后均一到液相,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280~340℃,流体包裹体盐度0.63~8.00 wt.%Na Cl eqv,II类富气相包裹体加热均一到气相,均一温度296~334℃,盐度1.22~2.00 wt.%Na Cl eqv的低盐度范围,III类含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与II类包裹体基本相同,介于290~326℃,盐度则较高,介于31.87~38.16 wt.%Na Cl eqv。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揭示,流体挥发分主要为水蒸气,同时部分包裹体气相组分中含有CO2、CH4、N2。II类与III类流体包裹体在视域内共存,且两者均一温度相似,盐度相差很大,表明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发生。流体强烈沸腾作用是造成建德铜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原因。成矿流体研究结合地质特征表明,建德铜矿是燕山期的矽卡岩型矿床而不是海西期的喷流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5.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条重要的脉状Cu矿带,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对该矿带南段新发现的茅草坪矿床进行流体包裹体和H-O-C-S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发表的该矿带矿床的同位素数据,探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来源。茅草坪矿床早(A1脉)、晚(A2脉)两期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为含CO2盐水包裹体,可细分为含石盐子晶、富液相(水溶液相)、富气相(CO2相)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共生特点,将其划分为3组包裹体组合:(1)第I组,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I-W型)、富气相(I-C型)和含石盐子晶(I-S型)包裹体共生;(2)第Ⅱ组,同样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Ⅱ-W型)和富气相(Ⅱ-C型)包裹体共生;(3)第Ⅲ组,出现在A2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Ⅲ-W型)和富气相(Ⅲ-C型)包裹体共生。测温结果显示:I-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93~370℃之间,流体盐度为30.06%~39.76%Na Cleqv;Ⅱ-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302~490℃之间,流体盐度为1.23%~18.63%Na Cleqv;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63~400℃之间,流体盐度为1.20%~11.34%Na Cleqv。同一组内,包裹体气/液相比高度变化,表明包裹体捕获时的流体呈不均一态,此时包裹体均一温度中低值部分近似代表该组包裹体真实的捕获温度。因此,从I组到Ⅲ组,包裹体分别捕获于280~320℃(I组、Ⅱ组)和260~280℃(Ⅲ组),结合盐度数据,反应初始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伴随石盐子晶析出,流体盐度下降,随后温度降低。茅草坪矿床成矿流体富CO2的特点与区域内其他脉状Cu矿床一致,但盐度明显偏高。矿床热液石英的δDV-SMOW值变化在-94.6‰~-56.2‰之间,计算的流体的δ18OV-SMOW值集中在+8.1‰~+9.6‰之间,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相似,数据主要落在原生岩浆水区域的下方,表明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但经历了开放系统下的脱气作用,没有盆地流体或大气降水的贡献;热液碳酸盐方解石的δ13CV-PDF值为-8.3‰~-2.4‰,δ18OV-SMOW值为14.46‰~16.63‰,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C-O同位素组成相似,但C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区域脉状Pb-Zn矿床(碳主要来自盆地流体溶解的碳酸盐岩);黄铜矿的δ34SV-CDT值变化于-6.4‰~-3.9‰之间,处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S同位素组成范围内,但区别于区域砂岩型Cu矿床(硫来自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因此,推测矿床的CO2和硫可能也来自脱气的岩浆。茅草坪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表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富CO2、经历脱气的岩浆水,没有大气降水和盆地卤水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为一大型石英脉型矿床。对义兴寨矿区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义兴寨金矿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的H2O包裹体,其次为纯气相H2O包裹体和含CO2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第Ⅰ阶段流体包裹体除SO2特征峰外,还出现了CO2特征峰和C6H6特征峰,第Ⅱ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伴有一定量的SO2。第Ⅰ阶段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均一至液相)为149~384℃,第Ⅱ阶段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均一至液相或气相)为151~373℃,富气相包裹体多数在达到均一前发生爆裂,第Ⅲ阶段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均一至液相)为246~325℃,第Ⅳ阶段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均一至液相)为223~269℃。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浆控热液,主成矿期发生流体沸腾并在第Ⅱ阶段有不同来源流体混入,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早期成矿阶段的流体具有深部地壳甚至地幔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的闪锌矿、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为例,应用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发现闪锌矿中发育大量流体包裹体,按其相态可分为6类:纯气相(V)、富液相气液两相(L+V)、富气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含子矿物三相(L+V+S)、含CO2三相(LCO2+LH2O+VCO2)包裹体,而在热液方解石中仅发现富液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包裹体。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个区间:150~221℃和320~364℃;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3个区间:12.0%~18.0%、5.0%~11.0%、1.1%~5.0%。不同世代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全过程,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中晚阶段,而且与脉石矿物(方解石)共生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高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较方解石更能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通过压力校正后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反映了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中高温,进一步证实了该矿床并非低温矿床。通过矿床对比研究,不仅反映了该矿床明显不同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而且表明了显微红外测温技术为该类矿床成矿流体p-T-x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山寨钨多金属矿床处于粤东梅州地区,位于莲花山断裂带的北西侧,属新华夏系第二个隆起褶皱带南段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交接复合部位。研究基于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对该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10个石英包裹体片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从而为探讨其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分析,该矿床主要有五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别为:富液相、富气相、纯液相、纯气相以及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选取富液相流体包裹体和少量的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据温度测试结果推测,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经历至少两次流体活动。富液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广(156℃~380℃),可分为低温区间(181℃~240℃)、高温区间(261℃~338℃);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290℃~347℃)与富液相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温区间的较为一致,但三相流体包裹体盐度(0.4%~4.9%)低于富液相包裹体(1.2%~12.5%)。从本次实验结果推测高山寨钨矿床成矿机制为: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高温阶段发生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部分金属矿物发生沉淀;低温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自然冷却作用及与低温低盐度的流体混合作用,导致金属矿物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湘中锑矿带中的渣滓溪锑钨矿床,是我国典型的大型脉状充填型锑矿床,前人对其成矿流体研究较少,该矿的矿石沉淀机制和成矿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本次采用红外显微测温和传统显微测温相结合的方法,对渣滓溪矿区的白钨矿、辉锑矿及与其共生的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矿物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有四种类型,纯液相包裹体、富液相的气液包裹体、富气相的气液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该区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7~285℃,盐度为2.4%~6.0%NaCleqv,与其共生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7~314℃,盐度为3.1%~6.2%NaCleqv;辉锑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4~269℃,盐度为0.4%~4.5%NaCleqv,与其共生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4~298℃,盐度为0.2%~5.9%NaCleqv,成矿流体为一种中温、低盐度,以H2O为主的热水溶液。该区钨矿石中的白钨矿和石英、锑矿石中的辉锑矿和石英分别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盐度。钨矿石和锑矿石具有不同的沉淀机制,前者是由于流体混合作用导致的,而后者则是由于流体沸腾引起的。湘西浅变质岩中的锑矿床和湘中碳酸盐岩中的锑矿床,两者锑矿石的形成过程与沉淀机制明显不同:前者的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基本一致,是从同一溶液中沉淀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锑矿石发生沉淀;而后者的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均一温度和盐度明显有别,是不同流体作用的产物,锑矿石的形成是流体混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铜峪沟铜矿床位于东昆仑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铜峪沟铜矿成矿过程分为3个阶段:矽卡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对不同阶段包裹体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液相包裹体(L型)、气相包裹体(G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其中矽卡岩阶段以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2℃~600℃,盐度为32.92%~73.97%Na Cleqv)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1℃~600℃,盐度为10.74%~21.68%Na Cleqv)为主。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6℃~381℃,盐度为2.74%~21.96%Na Cleqv)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7℃~419℃,盐度为4.49%~8.81%Na Cleqv)为主。石英—方解石阶段仅发育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3℃~201℃,盐度为5.25%~9.21%Na Cleqv)。计算得到流体压力、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37~132.2 MPa、0.53~1.17 g/cm3。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的演化特征。矽卡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混合作用,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导致了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晚阶段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分析认为,铜峪沟铜矿为岩浆热液层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2.
山东玲珑九曲金矿床位于金矿田的东部,属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化分为4 个阶段,黄铁矿--石英脉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九曲金矿床主成矿阶段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和含CO2 三相包裹体,也可见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3. 5 ℃ ~ 325. 7 ℃,峰值为290 ℃ ~ 310 ℃,盐度为2. 80% ~ 17. 82% NaCl; 含CO2 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36. 5 ℃ ~ 315 ℃,出现两个峰值,为230 ℃ ~ 240 ℃和310 ℃ ~ 320 ℃,盐度为0. 41% ~ 8. 92%NaCl; 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22. 1 ℃ ~ 236. 4 ℃,峰值为230 ℃ ~ 240 ℃,盐度为7. 71% ~ 9. 98%NaCl。综合地质条件、矿床特征和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认为: 九曲金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的NaCl --H2O --CO2 型体系,矿床属中温岩浆热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松江河金矿位于夹皮沟—海沟成矿带的东南段,矿床受一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SN向断裂中。按矿石自然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蚀变岩型与石英脉型。矿化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和细脉状。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松江河金矿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及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8℃~355℃,盐度范围为2.23%~11.60%NaCl,密度范围为0.59~0.99 g/cm3,成矿压力为64~92 MPa,成矿深度为6.45~7.88 km。主成矿阶段含CO2三相包裹体与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且两种类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近,盐度差别较大,CO2/H2O比值降低,表明成矿流体发生了以CO2逸失为特征的不混溶或沸腾,残余流体盐度升高。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为CO2与CH4,显示出幔源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松江河金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成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为一大型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分为两期5个阶段,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表明:Ⅰ-1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VL型)、富气相包裹体(LV型)及含Na 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L型)。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375.4℃~479.8℃,盐度为10.73%~13.73%Na Cleqv;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415.2℃~458.4℃,盐度为5.32%~7.67%Na Cleqv;S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434.6℃~497.5℃,盐度为42.15%~45.25%Na Cleqv。Ⅰ-1阶段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的不混溶Na Cl--H2O体系热液。Ⅰ--2阶段发育VL型和LV型两类包裹体,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02.3℃~345.7℃,盐度为5.17%~11.22%Na Cleqv;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5.7℃~381.9℃,盐度1.98%~5.01%Na Cleqv。Ⅰ--2阶段流体性质为中温、中等盐度的不均匀Na Cl--H2O体系热液。Ⅱ--2阶段(主成矿阶段)主要发育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165.9℃~258.7℃,盐度为0.83%~5.62%Na Cleqv,说明流体性质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均一Na Cl--H2O体系热液。在流体由中--高温、高盐度不均匀Na Cl--H2O体系向中--低温、低盐度的均一Na Cl--H2O体系热液演化的过程中,金属元素逐渐富集并最终形成矿床。包裹体中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证明早期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而晚期流体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5.
姚家沟钼矿是辽宁青城子矿田中近年来发现的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钼成矿带内。姚家沟花岗斑岩岩体中发现的脑状石英细脉(UST)和石英眼是岩浆出溶热液的直接证据。该矿床蚀变分带特征明显,辉钼矿化主要发育在钾化带及矽卡岩化带中。对姚家沟岩体和钾化钼矿带的5期流体活动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表明,其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单相水包裹体(PW)、两相水包裹体(W)、三相CO_2包裹体(C)、纯CO_2包裹体(PC)和含子矿物包裹体(S),S型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和其他未知矿物,但没有石盐子晶。该矿床流体演化为:1)早期石英眼(均一温度为211.4~515.4℃,盐度(w(NaCl))为0.8%~19.2%)的高中温中低盐度富CO_2体系;2)成矿期石英脉(均一温度为179.5~424.5℃,盐度为2.4%~21.5%)的高中温中低盐度NaCl-H_2O-CO_2体系;3)后期石英脉(均一温度为167.8~353.3℃,盐度为3.4%~15.8%)的中低温中低盐度NaCl-H_2O-CO_2体系;4)晚期方解石脉(均一温度为132.5~234.1℃,盐度为0.9%~11.2%)的中低温中低盐度NaCl-H_2O体系;5)UST(均一温度为158.6~381.7℃,盐度为1.6%~21.5%)为中低温中低盐度NaCl-H_2O-CO_2体系,该期可能与钼矿化关系不大,代表另一期侵位更浅的岩浆出溶热液。流体不混溶、围岩蚀变以及流体混合作用导致流体温度、压力降低,CO_2逸失,体系还原性增强,是成矿金属元素沉淀的主要机理。用等容线相交法对成矿期捕获压力进行估算,为124~180 MPa,对应深度为4.6~7.0km,与同成矿带其他钼矿比较,相对较深。  相似文献   

16.
赣南淘锡坑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淘锡坑钨矿是赣南一个重要的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矿化阶段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单一水溶液相H2O-NaCl(Ⅰa型)、富液L+V两相H2O-NaCl(Ⅰb型)、两相H2O-NaCl-CO2体系包裹体(Ⅱa型)和三相H2O-NaCl-CO2包裹体(Ⅱb型)。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80~370℃,具有多峰态分布特征,可识别出140~190℃,200~250℃和340~360℃几个峰。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一般<8w(NaCleq)%。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方法获得四组包体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同一包体组合内不同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基本一致,而不同包体组合中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则相差较大,显示出不同包体组合所捕获的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分布在329~355℃,214~240℃和141~189℃三个温度区间,经压力校正后的捕获温度分别为400~425℃,275~300℃,210~260℃。这些特征表明,淘锡坑钨矿至少存在三期热液流动,其中前两期为成矿期的热液活动,第三期(次生包体)为成矿后的热液活动。根据Ⅱ型包裹体的CO2部分均一温度与最终均一温度计算出成矿流体的捕获压力67.3~97.8 Mpa,平均压力74.8 Mpa,按静岩压力换算成成矿深度为2.59~3.77 km,平均为2.88 km。  相似文献   

17.
德合龙洼铜(金)矿床为青藏高原北东端的一个岩浆热液型矿床。研究发现矿石中石英发育富液相水溶液(Ⅰ型)、富气相水溶液(Ⅱ型)和含子矿物水溶液(Ⅲ型)3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Ⅰ型包裹体呈均一至液相,均一温度为187~413℃,盐度值(NaClequiv.,质量分数)则为2.0%~19.0%。Ⅱ型包裹体呈均一至气相,均一温度为...  相似文献   

18.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桐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中西部,其含金石英脉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该矿床的构造-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黄铁矿-乳白色石英脉阶段;Ⅱ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相对于小秦岭地区的其他金矿床,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文章表明,该矿床内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CO2-H2O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见少量纯液相CO2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Ⅰ阶段的构造-成矿流体以中温、富CO2等挥发分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1~392℃,盐度w(NaCleq)为5.5%~7.9%,密度为0.84~0.93 g/cm3;Ⅱ阶段和Ⅲ阶段以CO2-H2O±CH4流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5~350℃(Ⅱ阶段)和224~271℃(Ⅲ阶段),盐度w(NaCleq)集中于5.1%~7.1%,密度为0.83~0.96 g/cm3;Ⅳ阶段的流体演化为中-低温、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185℃。文章对该矿床各成矿阶段的压力进行了估算,Ⅰ、Ⅱ、Ⅲ阶段的流体最小捕获压力分别为123~160 MPa、160~170 MPa、170 MPa左右。  相似文献   

19.
小伊诺盖沟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具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其次是H2O,总体属NaCl-H2O-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1%~8.5% NaCl eqv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69~493℃之间,平均为295℃,属中温热液矿床。其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小伊诺盖沟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应属造山型金矿,其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杜荒岭金矿床是产于石英闪长岩、受压性、压扭性断裂和爆破角砾岩筒联合控制的浅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①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其次为纯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及少量含NaCl 子矿物三相原生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NaCl--H2O 体系; ②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00℃ ~ 375℃,集中在230℃ ~ 320℃; 流体具有低密度( 0. 68 ~ 0. 94 g /cm3 ) ,低盐度 ( 3. 39 ~ 13. 07 ( wt%,NaCl) ) 的特征,成矿压力为7. 5 ~ 14. 3 MPa,估算成矿深度1. 2 ~ 1. 6 km; ③ 结合新近同位素、微量元素及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杜荒岭金矿主要与晚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源于岩浆热液,流体上升过程中发生隐爆和沸腾作用,同时伴有部分大气降水加入,导致成矿物质快速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