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日本多个学术机构参与协办的第七届亚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暨日本地震学会秋季会议于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Tsukuba)举行。  相似文献   

2.
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日本多个学术机构参与协办的第七届亚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暨日本地震学会秋季会议于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Tsukuba)举行.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产经新闻》1981年11月19日报道,日本地震学权威、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前大阪工业大学校长佐佐宪三先生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1981年11月18日在京都市北区的富田医院逝世,终年81岁。佐佐宪三先生生于爱知县一宫市,是日本地震学、特别是深源地震研究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1989年10月到11月三陆近海(日本岩手县近海)震群状的活动期间,11月1日发生一次较大地震(M7.1,日本气象厅)。Streckeisen 宽频带地震仪于1989年9月安装在筑波地震观象台,成功地记录到包括11月1日地震在内这一活动的完整序列。由于该地震仪的宽频特征以及大动态范围24位 A/D 转换器,所记录的地震图显示出各种有意义的特征,这无论对震源还是对构造都会提供有用的推断,甚至仅仅可以得到一个台站的地震图也是如此。在本文中,我们比较了在筑波记录的11月1日地震和10月29日发生的第二大地震(M6.5,日本气象厅)宽频带地震图,指出两个地震图中最初几秒记录恰好彼此重合,这可能意味着11月1日地震开始于类似10月29日地震那样的小得多的地震,但随后发展成一次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日本科学委员会内部物理学和地震国家委员会联合发起召开的1993东亚地震学术讨论会(1993 Joint Conference of Seismology in East Asia)于199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日本鸟取市隆重举行,国家地震局组成以陈章立副局长为团长、由22名地震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中国和日本外,还有来自俄罗斯、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蒙古及澳大利亚等  相似文献   

6.
1984年9月14日,日本本州中部发生了M6.9的“长野县西部地震”(日本气象厅命名),有感范围甚广。此次地震是日本近年来仅次于北海道浦河地震(1982年3月21日,M7.1)的内陆大震。就长野县一带而言,则是明治时代以来发生过的最大地震(1918年11月曾发生过 M6.5的地震,长野烈度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4度)。长野县临近日本中部地区最大的活断层——阿寺断层,为了监视该断层的活动,从1978年开始把这一地区指定为日本全国8个地震特定观测地区之一,并布设了  相似文献   

7.
1989年秋,在日本高知县的日本评议委员会同意与地震学会共同召开一个以建立有关地震发生过程的概括性物理模式为目的的“震源物理和地震前兆”国际专题讨论会。根据该评议委员会上分发的资料,该讨论会的有关情况如下:(1)会议日期:1990年11月6—9日;  相似文献   

8.
中、日、美三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6日至7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美国的地震工程学者近30名,来自朝鲜半岛的1名专家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方主席、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谢礼立教授,日方主席、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渡部丹博士和美方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刘师琦博士主持。  相似文献   

9.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1980年11月7日刊载莱纳(Urban C.Lehner)题为《重视地震的日本人坚持观测鲶鱼》的特约报道:日本和美国的加州两地区的面积大小相仿,并且都与太平洋相邻。两个地区都有地震发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地震是两地区的共性。但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云”的由来“地震云”的提法始于日本原奈良市长键因忠三郎.自1948年至今,键田对云彩进行了观察,并且将用于预报地震的云称之为“地震云”.这种提法,真正见诸于报端的时间是1977年5月26日,日本《读卖新闻》在这天刊登了九洲工学院助教真锅大觉《可从云彩形状预测地震》的文章.1977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真锅大觉文章的摘要,首次将“地震云”说法传入中国.次年的1至4月,首都一些报纸接连不断地报道了键田用“地震云”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及火山考察团到广东及海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1月3-11日,由新瀉大学大木靖衛教授及周藤贤治教授一行4人组成的日本地震及火山考察团来我省及海南省考察.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富山大学地质系副教授竹内章博士应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邀请,于1990年11月21日至30日在山西省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竹内章在山西期间由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一鹏、工程师曹中权和  相似文献   

13.
据路透社静冈1979年11月16日电,大约150万人参加了11月16日日本最大的一次平时抗灾演习。这次演习是在地震学家预报东京西南部广大地区随时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之后进行的。日本地震学家于5月份提请政府把这一地区划为危险区,全国约有30%的工业都集中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国土地理院和邮政省通讯综合研究所1992年11月16日宣布,从当月23日起,他们将在静冈县御前崎周围共同实施首次采用了甚长基线射电干涉仪(VLBI)的东海地震观测。这种精度极高的观测系统是在两个点上接收来自银河系以外的微电波并利用其到时差来测量地壳位移。据说在日本东海地震的预想震源区内检验板块的具体活动动态,这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本部对活断层长期评价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汇总其研究的基本思路,于2010年11月25日向社会公布了《活断层长期评价方法报告(暂行版)》,现对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县中越地区发生M7.0强烈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和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日本政府应急救援工作,发震和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和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及启示。概述了日本的地震管理和应急救援体制,地震预报计划的沿革,日本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方针政策以及对日本地震防灾体系的评价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亚洲地震委员会作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的地区性组织,自1996年在中国唐山成立以来,至今己成功举办过六届学术大会和五次地震学和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在推动和提高亚太地区的地震研究水平,增强各国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以及培养年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目前,ASC已是IASPEI各委员会中工作最活跃的组织之一。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召开,这次大会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学会参与协办。大会研讨的主题是:共享现代科学和技术,减轻亚洲的地震灾害。欢迎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8.
国家地震局于1986年10月18日至11月21日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全国地震科技展览会”。本文较详地介绍了这次展览会所包括的6个部分,即:监测预报;工程地震;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群测群防与地震对策;国际合作。由此展示和反映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成果、地震工作现状和地震预报水平。这次展览会将对地震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开展横向联系和国际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展览期间约有两万人参观了展览,其中包括来自朝鲜、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地震按数量20%发生在日本。造成的损失也很大。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9.0级地震是日本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20.
1985年11月30日,河北省任县发生5.3级地震。这是邢台老震区继1981年11月9日隆尧5.8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晚期强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