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若禹 《地下水》2018,(5):204-206
渭河陕西段作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其河流健康的治理十分重要。本文选取河流结构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社会经济指数等评价指标对渭河陕西段河流健康进行评价,通过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确定,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河流健康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渭河陕西段的河流生态保护工作和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中盆地是一个水文地质结构完整、含水系统与水流系统相对独立、水循环开放的地下水系统。通过概述区域水文地质结构和地下水循环特征,依据地下水含水介质的结构组合、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水循环特征的不同,将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为6类: 黄土台塬孔隙-裂隙含水系统、冲积平原孔隙含水系统、山前洪积平原孔隙含水系统、渭北岩溶含水系统、新近系和古近系砂泥岩互层裂隙-孔隙含水系统及基岩裂隙含水系统。文章总结分析了每种含水系统的富水性、补径排、水化学和动态特征,旨在为客观评价关中经济区水资源现状并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建设优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菊霞 《地下水》2022,(3):298-300
以陕西铜川的小河沟为研究区域,分析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对以往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清洁小流域为治理目标提出具体治理思路。认为:小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风蚀微弱,主要由自然流失和人为因素引起。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仍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影响小河沟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按照清洁小流域治理思路,将小河沟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核定具体面积及边界,形成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道防线,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区公路沿线复杂地质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等问题, 以都江堰 - 汶川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载力综合质量和空间聚类关系对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实现了对具有地质灾害易发特点的山区公路沿线区域承载力状况的科学评价。通过自然 - 环境 - 人文模型构建区域承载力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采用TOPSIS算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进行计算并加权叠加得到承载力综合质量状况, 结合热点分析的结果对研究区的承载力状况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承载力质量空间分布皆呈现出高度聚集性, 划入适宜建设区的面积占比31.12%, 后备调控区的面积占比31.98%, 不宜建设区面积占比36.79%, 研究区内的映秀镇、 漩口镇和都江堰所组成的三角区呈现大面积的高值聚集区, 承载力综合质量好, 空间聚集度高, 利于规划建设。评价结果为区域承载力准确评价和空间利用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也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关中盆地做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核心支撑区,而水资源紧缺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盆地内主要城市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现状及供水结构变化,系统地分析盆地内的地下水不合理开采所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地裂缝、地面沉降、渍水及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2024,(1):98-105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6)
为了对辽宁省水生态环境的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阐明了辽宁省水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全省的水生态环境现状详细地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对辽宁省水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研究,可为全省及我国水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兰州市的生态保持和恢复情况,本文以兰州市地理数据库、遥感影像、行政区划数据为基础,依托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手段重点对兰州市植被、水域、农田、建筑用地、大气环境等生态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形成城市生态环境定期监测,为政府部门制定生态环境决策提供依据。对兰州市2018—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兰州市生态环境指数由42. 47增长到46. 78,兰州市环境质量有逐渐变好的趋势;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值都得到了提升;污染负荷指数则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表明兰州市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应用方向,也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和特点,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4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各选择其典型二级指标构建了17项评价指标作为其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现阶段山东半岛6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Ⅰ级优,青岛、烟台、日照市为Ⅱ级良,潍坊市为Ⅲ级一般,东营市为Ⅳ级差,并对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尺度大、风险源与风险受体多、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研究是识别生态环境风险水平、制定防范应对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参考相对风险模型为风险评价原则,基于自然灾害成因,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及经济状况,建立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评价单元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并划分了区域风险程度等级。结果表明: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分布与生态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明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山地、高原峡谷地区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贵阳中心城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分布面积少、生态本底好、自然灾害较少的黔东南及黔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施行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迫切需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改进.陕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进一步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不仅是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迫要求,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立足干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首先回顾了陕西省地质灾害灾情,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介绍了陕西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从7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在具体防治对策上,提出“构建综合体系,形成防治合力”,即构建防御管理、治理、资金保障和应急救援4体系构成的防治综合体系,深入探讨了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评价地质环境质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应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根据陕西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受多因素制约的特征,将全省剖分成350 个样品单元,选取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质、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植被、气候、地震、滑坡、泥石流、地方病、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盐碱化、沼泽化等15 个变量作为评价因子,采用Q 型聚类分析方法,将全省分成37 个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将其划分成7 个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的宏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段芳  邢晓彬 《地下水》2012,(1):165-166,187
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1991年至2008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033 1 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提出未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做到加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特色旅游、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4.
陕西神南矿区煤炭开采保水煤柱留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榆神府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原煤产地,与丰富的煤炭资源比较,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煤炭基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神南矿区为例,研究了保水采煤保水煤柱留设的科学性,分析了保水采煤的技术措施,提出了针对神南矿区浅埋煤层保水需要而留设保水煤柱尺寸为20~57.2m。  相似文献   

15.
卢聪  李涛  付义临  徐友宁  张江华  吴耀国 《地质通报》2015,34(11):2054-2060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忽略了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潜在生态风险的差异,且只重视重金属含量高于参考值时的生态风险,而对低于参考值时的情况没有给予考虑,以致特定情况下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生态风险,因而有必要创建适用性更广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此,基于全过程控制优化的思想,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系数,并将修正浓度与参考值差值引入计算公式,创建了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实现了对重金属不同形态风险贡献的差异及重金属浓度低于参考值情况下潜在生态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小秦岭金矿区为典型区域,辅以对采集土样重金属总量及5种形态含量的分析,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能客观地揭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宜居水平的重要指标,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可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山西省及其规划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在原有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RSEI)加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HQ),分别用来表征碳汇水平和生境适宜度水平。选取2000—2018年有代表性的3个年份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基于耦合NPP、HQ和RSEI的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NH-RSEI),评价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异质性,并结合缓冲区分析法、驱动力分析法,对规划矿区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8年,山西省的整体生态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有所改善,改善程度要小于矿区;晋东部的矿区生态环境处于中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笔者选取陕北黄土高原延安市子长县为例,通过1:5万地质灾害野外调查,采用SPOT5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质灾害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系统研究了河流演变与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谷地貌的演化发育程度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晓峰  薛亚永  张园 《冰川冻土》2016,38(5):1432-1439
为评估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利用2000、2010年土地利用DEM数据,定量探讨了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陕西省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0.92亿元,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21.40亿元和23.16亿元,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34.16亿元;在地形梯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且主要集中于坡度为0°~14.6°,高程为1 067~1 380 m的地形梯度单元内.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料处理和食物生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耕地减少而损失严重,共减少6.08亿元.生态经济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整体趋于不协调,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9.
董帆  李振平  张菲菲 《地下水》2011,33(2):56-5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陕西省旬阳县生态盈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句阳生态足迹需求小于生态承载力,说明旬阳县生态足迹需求没有对本地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威胁,从生态足迹需求构成来看,耕地、林地、草地等用地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是影响旬阳县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