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基于干旱自然过程的干旱指数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干旱自然过程"概念.取"干旱自然过程"长度、该过程和过程前60 d水份主要自然收支水平等要素综合成干旱指数,用逐步回归方法,按点、时段分别建立干旱预测模式群,采用非等权集成方法对模式集成,利用最优化理论,结合有关数学方法,求解了较优集成权重组合.结果表明,所得干旱指标与有关文献记载均吻合较好,模式集成效果良好,连续5 a试用均准确. 相似文献
3.
4.
5.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降水量和历史干旱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竺可桢根据我国丰富的历史记载,首先给出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序列,对历史气候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家诚等组织完成了我国500年旱涝图集,並且作了许多历史气候的研究工作。但是受资料的限制,过去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气候的研究较少。而现代气候(一般指使用现代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与历史气候的研究相比,我国现代气候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本文根据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一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资料,並着重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周期。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大陆。在所有影响澳大利亚的自然灾害中,干旱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干旱除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外,还常常引发森林大火、沙尘暴、土地退化等次生灾害。为了强化抗旱工作,降低旱灾影响,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州、区的部长第一次制定并通过国家干旱政策(National Drought Policy),1994年重申,1997年修订。制定该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业直接生产者和其它农业部门依靠自身力量应付气候的多变性,在遭遇极端恶劣的干旱环境时仍能维持和保护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环境资源,确保农业和乡村工业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7.
1 局域网的规划 在整个LAN实现中,规划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而网络软件的选择、各部分硬件的质量和规格、设备的兼容性、网络的结构、配置和布局以及服务器的工作环境是网络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且业务应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干旱和水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福建省干旱分布和气候、水资源供需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前景。结果表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快,使大致稳定的降水量与明显增长的供水需求间的矛盾不断尖锐,水资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分析了福建省主要干旱季节对流云系含水量和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福建省旱期主要降水云系对流云含水量丰富,降水效率偏低,可以通过人工增雨提高降水效率,达到调节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干旱识别和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将作物生长模式引入冬小麦干旱识别和预测中, 充分考虑冬小麦对水分消耗利用的影响和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以及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敏感性, 是一种识别和预测干旱的新思路。经验证, 该冬小麦干旱识别和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西北干旱和暴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 言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约占85%,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1]。干旱出现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受灾面积也大,再加上其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因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干旱也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主要位于西北。西北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80%以上。这里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地形复杂,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寒冷干燥。西北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干旱,西北平均年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35-135
<正>干旱的分类有很强的学科性质,根据不同学科对干旱的理解,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气象干旱指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夏季干旱,是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为了做好夏季干旱出现时段和强度的预报,我们以群众经验为线索,分析前期的环流特征,找出一组相关较好的因子。经历史资料验证和近两年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正>1 局域网的规划 在整个LAN实现中,规划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而网络软件的选择、各部分硬件的质量和规格、设备的兼容性、网络的结构、配置和布局以及服务器的工作环境是网络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且业务应 相似文献
17.
干旱的定量化:干旱指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hnKeyantash JohnA.Dracup 《干旱气象》2005,23(2):85-94
讨论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强度的各种客观定量指数。依照6个权重评价标准(普适性、实用性、易理解性、理论性、时效性和无量纲性),对每一种干旱形式的指数进行了评价。计算了俄勒冈州两个气候区24个水年(1976~1999)的一些最优的干旱指数。研究结果认为,描述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最有价值的指数分别是降水成数、总缺水量和计算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8.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 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 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 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 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 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 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 a。7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20.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 荒地是否宜耕,宜耕荒地如何开发,以及在开垦后采用什么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品种、栽培措施、农机具等,都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源情况和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来确定。不考虑气候条件而盲目垦荒,不仅不能使开垦的土地高产稳产,反而会使土地受到毁坏,甚至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这种历史教训是不胜枚举的。 我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河汇合处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荒原广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备了大规模开垦应具有的许多优良自然条件。三江平原在解放前是著名的“北大荒”,解放后从五十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垦荒,开垦荒地已达三千多万亩,占荒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初步建成为我国的“米粮仓”。但是开垦后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常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