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制备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CMCS-GA)对阿司匹林的吸附性能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以羧甲基壳聚糖作为骨架材料,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制备CMCS-GA,进而制备阿司匹林载药凝胶。测定凝胶在人工肠液中的溶胀动力学特点,观察载药凝胶在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放行为。在pH=7.4的人工肠液中CMCS-GA 2 h达最大溶胀度1.38。CMCS-GA的载药量为4.6 mg/g,凝胶在人工肠液中96 h的累积释放度为99.91%,具有优良的缓释性能,药物的体外释放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评价经济海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受精卵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检测了羊栖菜受精卵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氨基酸、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矿质元素成分,并与文献报道的孢子体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羊栖菜受精卵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及膳食纤维,其含量分别为(20.4±0.07)、(22.7±0.03)、(16.7±0.04)和(39.2±0.03)g/100g DW;谷氨酸、维生素E和β-类胡萝卜素含量尤其高,分别达到(9.82±0.05)g/100g DW、(11.8±0.01)mg/100g DW和(3.0×103±7.07)μg/100gDW;而脂肪含量偏低,只有1.03%。矿质元素中微量元素铁、钙和镁的含量较高,分别为(4.54×103±49.50)、(1.83×103±7.78)和(1.40×103±28.28)mg/100g DW。通过与文献报道的羊栖菜孢子体生化成分相比较,羊栖菜受精卵中蛋白质、氨基酸、β-类胡萝卜素、钾、钠、磷、铁、钙、锌、锰及铜元素的含量均高于羊栖菜孢子体。说明羊栖菜受精卵具有更高的天然产物提取、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碱性多糖,其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衍生物.近年来,对其研究特别侧重于生物医学及药物制剂等领域,研究证实壳聚糖具有生物黏附性和多种生物活性,它能与活体组织相容,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和排斥现象,其被体内的溶菌酶、胃蛋白酶降解后,降解产物能完全地被人体吸收,无毒、无副作用,比较适于作为缓控释辅料[1~5].壳聚糖包封药物后,可使其释放减慢、疗效延长,毒副作用降低,利用壳聚糖制备缓释、控释制剂已成为近年来新剂型研究的热点[6],作者综述了壳聚糖药物缓释微球研究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活性测定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南海海绵Xestospongiatestudinaria来源的一株共附生真菌Pleosporaceae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甾体类化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22-trien-3β-ol(2),(22E)-ergosta-5,7,22-trien-3β-ol(3),ergosta-6α-hydroxy-4,22-dien-3-one(4),(22E)-5α-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Pleosporaceae属真菌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和5具有较强的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化合物1还显示强的抗藤壶Balanus amphitrite附着活性,其EC50为0.85μg/mL。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天然安全、结构稳定的细胞包埋载体,本研究初次选取天然鲑鱼精DNA作为材料,层层自组装构建DNA/壳聚糖/海藻酸钙多层水凝胶球。通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水凝胶球结构,并表征其性能,透析法评价其在模拟消化液中的稳定性。结果显示水凝胶球形态圆整,膜层清晰,平均粒径为(2.7±0.1)mm,冻干脱水后球体内部呈大孔网格结构,外膜层致密无孔隙。该水凝胶球失水产生明显形变而复水后恢复原有形状;可固定吸附阳离子小分子及与DNA特异结合的分子。水凝胶球在模拟消化液中可稳定存在,其中pH=7.8条件下2h仅有0.5%DNA释放。包埋酵母菌的水凝胶球孵育24h后可发生局部形变,但结构仍保持完整,未见酵母菌逸出。研究结果表明此多层水凝胶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形状记忆性、膜透性及结构稳定性,为细胞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可包埋酵母细胞并使其在寡营养条件下增殖。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和CuCl2·2H2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直接负载法(CS/CuNPs)和吸附法(CS/CuNPs-X)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在CR染料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供氢体浓度为0.05 mol/L的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进行180和60 min时CR脱色率可分别达95.8%和96.8%。CS/CuNPs-X比CS/CuNPs表现了更高的对CR氢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速率。两种催化剂催化还原CR染料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连续循环使用10次后,CS/CuNPs和CS/CuNPs-X对CR的脱色率分别为93.9%和89.4%,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岸滩溢油生物修复过程中海浪冲刷等不利环境对石油降解菌(群)岸滩定植的影响,本文利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对石油降解菌群DC10进行固定化,通过研究细菌固定化微球的机械性能、传质性能及石油降解特性等参数,确定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优固定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6%PVA,2%海藻酸钠及0.5%活性炭制备的凝胶可以通过蠕动泵方便快捷制备细菌固定化微球,其粘度小、易成型、机械强度高。海洋石油降解分析表明,与游离菌体(FB)相比,固定化菌群12d石油降解率提高了近7%;GC-MS分析显示,石油烷烃和芳烃降解效果显著。实验证明,石油降解菌群DC10经过固定化处理,其石油降解活性提高,连续降解能力增强,该研究为溢油岸滩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10月份,大西洋蛙Salmo salar流精雄鱼血清中11-氧睾酮(11-OT)的含量升高到23.2±7.12ng/ml,明显地较睾酮水平4.7±1.42ng/ml为高,并含有一定量的17α20β-双羟孕酮(17α20βP),为7.6±2.45ng/ml;而9月份血清中17α20βP的含量低于0.1ng/ml。 用部分纯化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的促性腺激素(GTH)0.1μg/ml和1μg/ml进行大西洋鲑成熟精巢的离体培育,持续6天,定时间隔作培养液取样,进行测定。 GTH明显地促进11-OT释放,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培养液中睾酮和雄烯二酮的浓度仅略为升高;孕酮和17α-羟孕酮的浓度水平都较低,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在离体培育两天后,GTH诱发17α20βP迅速升高。培养液中11-OT、17α20βP、睾酮和雄烯二酮浓度的升高与GTH剂量大小无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吸附材料再生可以实现吸附材料的循环使用,降低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诺氟沙星(NOR)解吸的影响因素,考察了NOR解吸动力学过程,并通过多次再生实验探讨了其重复使用潜力。结果表明,以NaOH为解吸剂时有利于促进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NOR的解吸,随NaOH浓度的提高,NOR的解吸率增大。溶液离子强度提高了NOR的解吸率,离子强度为0.1mol/L时NOR的解吸效果最好。热力学参数ΔG和ΔS表明该解吸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NOR在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的解吸主要受慢解吸和极慢解吸控制。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可较好描述复合材料上NOR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重复使用6次后,NOR的解吸率为66.88%,吸附量为8.675mg/g,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循环利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RT-PCR技术研究了海藻酸钠微球和壳聚糖微球作为缓释激素载体在临床上对金鱼基础生物学指标以及CYP19A、GH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检测两种缓释激素载体对鱼类生殖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缓释材料埋植0、7、14、30、48d后,雌性和雄性金鱼处理组与对照组(埋植0.7%生理盐水组)比较,海藻酸钠微球埋植组和壳聚糖微球埋植组在基础生物学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不同处理组中实验鱼性腺组织切片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均处于同一时期(按照Мейен分期原则);海藻酸钠微球埋植组和壳聚糖微球埋植组中,各次采样组的CYP19A基因表达均没有出现明显性差异;海藻酸钠微球埋植组GH基因各次取样时间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雌性金鱼壳聚糖微粒埋植组GH基因的表达在0、7、14、30采样后显著上升(P<0.05),埋植48d差异消失,雄性金鱼壳聚糖埋植组未出现明显差异。综合显示:作为缓释载体,海藻酸钠微球在临床上的性能较壳聚糖微球更为稳定,而壳聚糖微球对雌性金鱼的GH基因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和戊二醛交联法固定多酚氧化酶(PPO),考察了固定化酶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吸附法固定化多酚氧化酶(A-PPO)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5.0,酶与载体质量比20mg/g,固定化时间6h,固定化酶的载酶量为12.12mg/g,单位载体酶活为12.76×103 U/g,酶活回收率为81.7%。交联法固定化酶(C-PPO)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4.0,酶与载体质量比75 mg/g,固定化时间6h,固定化酶的载酶量为18.33mg/g,单位载体酶活为2.78×103 U/g,酶活回收率为12.9%。A-PPO和C-PPO的最适酶促反应条件为pH=8.0,温度分别为40和30℃。与游离多酚氧化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可保留37.6%以上的相对酶活。PPO,A-PPO和C-PPO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0.48,0.56和3.06mmol/L,较游离酶的Km值均有所增加;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2.70,2.08和0.18U/g,较游离酶的Vmax值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源于羧甲基甲壳素(carboxymethyl chitin, CMC)的吸附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去除方面具备诸多优势,如高效吸附性、选择吸附性、环境友好、制备原料储量丰富等。为有效去除不同水介质(去离子水、模拟废水、自来水和海水)中的六价铬Cr(Ⅵ),将甲壳质(chitin, CT)羧甲基化获得CMC,后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PEI)为交联剂和功能基团,采用反相乳化法首次合成了一种新的PEI修饰的CMC复合微球(CMC-PEI),并对CMC-PEI微球的理化性质、吸附条件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EI通过酰胺反应成功接枝到CMC上形成CMC-PEI微球。CMC-PEI微球对Cr(Ⅵ)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在吸附Cr(Ⅵ)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根据Liu模型计算得知, CMC-PEI微球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44.01 mg/g。吸附-解吸附实验发现, NaOH能有效地从微球表面解吸Cr(Ⅵ),表明吸附后的微球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光谱学分析结果表明, CMC-PEI微球对Cr(Ⅵ)的去除主要包括静电...  相似文献   

13.
紫球藻胞外多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闭微波法降解紫球藻胞外多糖。通过测定多糖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效果及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考察低分子量紫球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降解后的紫球藻多糖对OH·、O2-·和DPPH·的清除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性,它们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0.619,0.114和0.015mg/mL,表明紫球藻胞外多糖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溶液浓度在50~200μg/mL的多糖都表现出体外免疫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的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促进作用最大,其增值指数为1.72。200μg/mL的多糖对脾淋巴细胞的增值指数为2.11。  相似文献   

14.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 μg/L)和两个芘浓度水平(10 μg/L和100μg/L)单独和联合暴露21d,测定其对菲律宾蛤仔生理活动(肥满度和摄食率)、免疫防御、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芘单一暴露组外,其余暴露组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降低,但这两种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的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微塑料和芘暴露均导致菲律宾蛤仔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血细胞凋亡率增加和吞噬活性被抑制;其中,在小粒径微塑料和高浓度芘存在的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二者联合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最高;除大粒径微塑料暴露组外,各暴露组血细胞吞噬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系统不能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导致机体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微塑料和芘联合暴露导致鳃组织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消化腺组织过氧化氡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综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造成的胁迫压力高于单一暴露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NaNO3对两种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Dunaliella parva生长速度、色素积累的影响和NaNO3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NaNO3浓度为1.5mmol/L时,D.salina生长最快,最高密度76.4×104cell/mL;对照组为16.3×104cell/mL;低氮有利于D.salinaβ-胡萝卜素积累,β-胡萝卜素最大值105mg/g出现在0.5mmol/L NaNO3的样中,对照组为45mg/g;较高的NaNO3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藻液pH值开始3-5d急剧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对D.parva来说,NaNO3浓度为2.5mmol/L时生长最快,细胞最高密度为295×104cell/mL,对照组为15×104cell/mL;在实验范围内,NaNO3浓度越高,β-胡萝卜素含量越高,β-胡萝卜素最大值为37.5mg/g,叶绿素最大值为65mg/g;建立了两种杜氏藻对NaNO3利用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以氯化镉和硫脲为原料,不同分子量壳聚糖为模板,在温和的水热条件下制得了壳聚糖-CdS复合物(Chi-CdS),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4-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hi-CdS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对其中间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有效负载CdS粒子。当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在48.8×10~4~7.5×10~4范围内时,制备的CdS粒子晶型为六方相;当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小于3.6×10~4时,制备的CdS粒子晶型为立方相。因此,通过简单地控制壳聚糖的分子量即可制备不同晶型的CdS粒子。4-氯酚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晶型的CdS对4-氯酚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不尽相同,六方相的CdS较立方相的CdS具有更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7.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陈雪  李海波  赵丽  赵苑  董逸  肖天 《海洋通报》2016,35(3):241-251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8~140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9~13.8×10-6μg NH4+N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 P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25~178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 NH4+N ce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13~363μg P(mg 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 P ce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Cu2+、Zn2+含量的升高,其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高于4.00×10-3、0.01 mg/dm3时,其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半抑制含量分别为0.26、11.17 mg/dm3.Cu2+含量为1.00 mg/dm3和Zn2+含量为50.00 mg/dm3的组合,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率达72.28%,Cu2+对条纹小环藻的毒性大于Zn2+.条纹小环藻对Cu2+、Zn2+吸附效果良好,当藻细胞含量为2.45×107cells/dm3时,对Cu2+的吸附率为63.00%;当藻细胞含量为1.75×107cells/dm3时,对Zn2+的吸附率为60.52%;条纹小环藻对Cu2+和Zn2+的吸附量分别为9.26 mg/g(21.30×10-9mg/cell)和20.06 mg/g(46.15×10-9mg/cell)时,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卡托普利生物黏附型缓释胶囊(Captopril/bioadhesive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CBSRC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卡托普利(Captopril,Cap)的血药浓度,研究了大鼠灌胃CBSRCs和卡托普利普通片(Captopril ordinary tablet,COT)各5 mg/kg后16 h内的药动学,DAS 2.0软件计算出相应的药动学参数,t检验比较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Cap浓度在12.5~8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7),最低检测限为12.5μg/L,平均回收率为99.40%,平均日内RSD为3.97%,平均日间RSD为4.84%;单剂量口服CBSRCs和COT,Tmax分别为(3.12±0.67),(1.53±0.27)h;Cmax为(722.97±133.68),(1 114.47±208.36)μg/L;T1/2α为(1.88±0.38),(1.15±0.21)h;T1/2β为(3.76±0.75),(2.87±0.59)h;CL为(2.87±0.51),(3.43±0.67)L/h,Vd为(10.98±1.90),(13.21±2.57)L;AUC0-t为(4 856.03±835.46),(4 616.29±915.49)μg.h/L;AUC0-∞为(5 218.39±1 037.58),(4 705.83±894.56)μg.h/L。CBSRCs和COT相比,T1/2α,T1/2β,AUC0-t,AUC0-∞,CL,Vd,Tmax,Cmax差异显著(P0.05或0.01)。说明CBSRCs与市售COT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Cap含量的方法稳定,结果准确可靠。CBSRCs与市售COT相比,CBSRCs显著改善了卡托普利原药的药动学性质,具有缓释和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无机磷磷酸二氢钠(NaH_2PO_4)及3种有机磷源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β-甘油磷酸二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G-P)和D-葡萄糖-6-磷酸(D-Glucose 6-phosphate,D-G-6-P)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及PSII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杜氏盐藻在ATP和NaH_2PO_4的磷环境中生长迅速,最大比生长速率(μ_(max))分别为(0.736±0.0158)/d和(0.667±0.0553)/d;而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培养条件下盐藻生长则具有滞后效应,μ_(max)分别为(0.232±0.0114)/d和(0.31±0.0077)/d。ATP和NaH_2PO_4作为磷源时,盐藻最大电子传递效率(ETR_(max))和最大饱和光强(I_k)显著高于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处理组(P0.05),而NPQ则呈相反。JIP-test参数可知,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t=0时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_0/RC)和最大光化学效率(Φ_(P0))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处理组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_0/RC)显著增加(P0.05),ψ_0和Φ_(E0)显著降低(P0.05)。表明β-甘油磷酸二钠和D-葡萄糖-6-磷酸作为磷源时盐藻光合系统反应活性中心(RC)部分关闭,反应活性中心的数量(RC/CS_0)减少,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受到影响,能量耗散效率提高。综上可知,杜氏盐藻均能利用无机磷和有机磷作为磷源供其生长,但ATP作为磷源使得盐藻在最短时间进入对数期,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